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稱帝爲什麼晚了八年時間 孫權到底在等什麼

孫權稱帝爲什麼晚了八年時間 孫權到底在等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孫權稱帝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之後,孫權爲何足足晚了八年時間?

三國鼎立時代的正式開始標誌是:曹丕、劉備、孫權三人稱帝。

曹丕在公元220年稱帝,曹丕稱帝是因爲自己的父親曹操已經過世。曹操自始至終也沒有稱帝,而是停留在魏王的名分上。在衆大臣推崇他登基稱帝時,他以各種藉口推脫。曹操瞭解稱帝的機會還並未真正來臨。而曹操死後,即魏王位的曹丕認爲對漢獻帝的忠誠已經足夠了,沒必要再保留那份早已消失的忠誠了。曹操的逝去標誌着曹家在政治上徹底自由,可以打破傳統的禁忌。因此,後來有了衆大臣勸說漢獻帝禪讓帝位。因此曹丕成爲三國中第一個稱帝的人。雖然這個帝位禪讓有強迫之意,但是有了漢室正統皇帝的禪讓,也可以從一方面說明曹丕的帝位來源很正。

孫權稱帝爲什麼晚了八年時間 孫權到底在等什麼

劉備在221年稱帝,劉備是在曹丕稱帝后的一年以後稱帝的。劉備稱帝是因爲他是世人皆知的劉皇叔,是大家公認的漢室宗親,因此具有繼承正統漢帝的資格的。當他聽到曹丕強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時,他非常憤怒。在劉備眼裏,曹丕的稱帝是非法的,因此爲了讓大家覺得自己的帝位來源比曹丕的要強,劉備選擇後一年直接稱帝。這等於直接告訴世人:曹丕是謀朝篡位的,帝位來源不正;漢室宗親只有我有實力與曹丕對抗,因此我稱帝是情理之中的,保證漢室血緣不斷。

那麼問題來了:東吳的孫權在得知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爲什麼不直接也宣佈稱帝呢,而是等了8年以後的229年才選擇稱帝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內憂外患的局面

其實,公元221年的東吳局面非常的不穩定,總結就是四個字:內憂外患。

孫權稱帝爲什麼晚了八年時間 孫權到底在等什麼 第2張

先說內憂,當時的東吳國內還是不太穩定的。主要就是當時的東吳還並未徹底江東化。

孫權一族出身卑微,而當時的江南士族勢力很大。而孫策之所以能夠這麼快打下江東這片土地,而孫權能平穩地得到大王的位置都得益於士族們的鼎力相助。而忠於道義的江南士族們是忠於漢室朝廷的,他們大多認爲在江東可以擺脫曹操的統治,而並未想讓自己的主公稱帝的事情,大臣也都還認爲自己是孫權的下屬而並未孫權的臣子,他們還並未從漢臣轉變爲吳臣。而孫權若要稱帝,必須得到勢力龐大的江南士族的支持才行,否則那就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因此,孫權爲了能早日登上帝位,開始同化江東士族,讓東吳江東化,擺脫漢室的影子,他在位期間一直在加強與江南士族之間的聯繫:比如任用張昭和朱治、後來任用陸遜等等。讓社會地位極高的士大夫認同自己,接納自己,與孫氏共治江東這需要很長的時間。這一步孫權實際走了20年。在公元221年的東吳,士族還不允許孫權稱帝。

其次就是山越之患。山越夷民生活在東吳沿海地方,經常襲擾東吳百姓。而官軍需要深入深山老林與其作戰。東吳一直深受山越之禍,苦不堪言。而山越夷民背後有當地強大的士族的支持。因此孫權貿然稱帝,必然會受到當地士族的不滿,從而招致山越夷民的反抗。因此解決山越問題的本質還是要解決江南士大夫的身份認同問題。因此步伐不能太快。

總之,當時的東吳內部局面還不允許孫權稱帝。

孫權稱帝爲什麼晚了八年時間 孫權到底在等什麼 第3張

再說外患,公元221年。東吳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原因是東吳都督呂蒙奪取荊州,而殺了劉備的手足關羽。雖然孫權事後打算甩鍋給曹操。但是曹操何其精明,自然不會輕易上套,命令軍士厚葬關羽。這樣劉備的仇恨都集中在東吳方面。劉備也發誓一定要血債血償。作爲自己忠實的盟友-蜀國突然倒戈相向。同室操戈的局面這是孫權無論如何都不想看到的。東吳因爲呂蒙愚蠢的舉動,成了被孤立的一方。

果然,劉備在稱帝后三個月後,蜀漢便以“爲二弟報仇而奪回荊州”爲由大舉進攻東吳。東吳面臨前所未有的大危機,況且北方的曹魏政權也在虎視眈眈,準備也想從中分一杯羹。

此時的孫權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孫權直接向曹丕稱臣,承認了曹丕的合法帝位。孫權向曹丕示好,讓孫權從曹丕的死敵變成了曹丕的臣子。當時的曹丕還苦於無人承認他的帝位的尷尬境地,而孫權的主動投歡送抱讓曹丕喜出望外,因此曹丕當即冊封孫權爲吳王。而孫權料定曹丕也一定會冊封自己,因爲他不敢否認東吳。因爲如果否認了孫權的吳王身份,也等於自己質疑自己的合法地位。這等於自己引火燒身。孫權主動向曹丕稱臣的舉動讓曹丕閉嘴並打消了曹丕趁機坐收漁翁之利的想法。因爲曹丕作爲皇帝不可能無端去進攻剛剛冊立的藩王,這樣師出無名,會陷入不義的境地。當孫權稱臣穩住了曹丕後,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劉備了。孫權承認曹丕的合法帝位,把蜀漢政權架在火上烤,因此剛剛成立的蜀漢政權也迫切需要外部勢力的支持,這樣吳蜀大戰就在所難免了。最後的結局不用說大家也都瞭解了:陸遜火燒連營,劉備白帝城託孤。劉備死後,曹魏政權虎視眈眈想要南下攻打危在旦夕的蜀國。最後還是諸葛亮從大局出發,主動拉攏孫權。蜀吳聯盟得此機會重修舊好,東吳也平穩度過這次危機。

孫權稱帝爲什麼晚了八年時間 孫權到底在等什麼 第4張

我們從孫權稱臣可以看出孫權的政治智慧,靠君臣的關係堵住了曹丕的口,穩住了虎視眈眈的曹魏政權;也讓吳蜀聯盟重歸舊好,讓失衡的政治局面回到從前。

那8年以後的孫權爲何又要稱帝呢?

東吳內部逐漸團結,推崇孫權爲帝的呼聲越來越高

其實,孫權一直都沒放棄稱帝的想法,只不過8年前的內部環境不允許他稱帝。而8年以後,隨着忠於漢朝的老一批江南貴族逐漸逝去。而新一批的江南士族面臨着漢室正統在蜀漢的尷尬局面,也選擇不忠於漢朝,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身份認同:漢臣向吳臣轉變。其次孫權在江東20多年的苦心經營使孫權與江南士族密不可分,受到了江南士族的擁戴。此時孫權稱帝,必然會受到江南一族的擁立。國內庶民思想一統,擰成了一股繩。而山越之患被平定,讓孫權稱帝的慾望更加強烈。東吳內部環境已經營造得差不多了,再看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這些年東吳一直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一方面,東吳向曹魏政權稱臣,承認了曹魏政權的合法;其次,東吳與蜀漢是盟友關係,那勢必也要承認蜀漢帝位的合法性。這等於東吳既承認曹家帝位,又承認劉家帝位。而身爲盟友,自己卻要低蜀漢政權一頭,因爲蜀漢政權劉備已稱帝,自己還未稱帝,仍是王的身份。因此東吳迫切需要從王到皇的身份轉變。

而軍事上,東吳迎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在此之前,合肥一直是孫權的心頭之病,歷次想要攻取合肥,但是張遼“威震逍遙津”的陰影一直在孫權的內心世界裏無法散去。但是境況卻在一點點的轉變:由於諸葛亮的不斷北伐,使得曹魏在軍事部署上出現改變,將部署在長江防線的兵力逐漸轉移到蜀漢一側。這對孫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自己一側來自曹魏政權的軍事壓力逐漸減少。孫權的東吳進入了軍事平穩期,雖然東吳北部仍有戰事發生,但都是小規模的。而石亭之戰的勝利給了孫權巨大的信心,此戰吳軍重創曹軍,短期內曹魏不會主動向東吳挑起戰事。東吳迎來了短暫的平穩局面。因此外部環境對於孫權稱帝也是利好的。吳國其他外部勢力在8年間被孫權收復的收復,臣服的臣服。因此外部無大患。

孫權稱帝爲什麼晚了八年時間 孫權到底在等什麼 第5張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內外雙雙利好的環境千古難遇。孫權肯定不會放過這次絕佳的機會。現在的孫權只需要營造他就是真龍天子的氛圍。因爲古代,大家都相信皇帝是龍的兒子,會有祥瑞降臨人間。而皇帝在登基前或者登基後都需要營造祥瑞,讓世人瞭解他就是真龍天子。而孫權也不例外,也需要祥瑞,讓大家相信他就是皇帝。之前曹魏獲取帝位的方式不可取,因此漢獻帝不可能在禪讓第二次,而劉備是大家公認的漢室宗親,因此他稱帝被大家公認無可厚非。而孫權出身江東卑微的漁農,他需要更多的祥瑞來佐證他的帝位的合法性。

根據史實記載:在孫權稱帝前夕,東吳全國各地都在報告祥瑞的發生。這會是巧合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明顯是孫權自導自演的一處政治秀,爲了是讓大家看他的帝位的合法性,是承天之意而登基稱帝。這種稱帝方式被後來的史學家稱爲一個傑作。因爲這樣的登基既不會惹怒魏國,也不干擾蜀國的帝位合法性。

孫權登基稱帝,這樣東吳等於既不承認曹魏政權,也不承認蜀漢政權,使得東吳與蜀漢在政治上也可以平起平坐。孫權猜出諸葛亮很務實,他不計較這名字的變化。諸葛亮也清醒的瞭解:當前他的重要任務是北伐,而東吳是他重要的盟友,更是蜀漢的後方屏障。諸葛亮不能因爲孫權稱帝就放棄與他合作的關係,也只能被迫放棄了名義上對孫權的壓制,尷尬的承認東吳政權的合法性。其實後來一想,作爲自詡爲漢室正統的蜀漢政權去承認本應臣服自己的戰略盟友的合法政權,這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這樣靠一些子虛烏有的祥瑞被推上帝位的孫權,如果有了蜀漢政權的承認,孫權的帝位來源也變得更合法一些。

孫權稱帝爲什麼晚了八年時間 孫權到底在等什麼 第6張

如願以償稱帝

吳黃武八年(229年),孫權如願以償的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同時,他又敬告上天:“休徵嘉瑞,前後雜沓,歷數在躬,不得不受。權畏天命,不敢不從,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值得一提的是,孫權稱帝后,果然不出所料,蜀相諸葛亮派遣使者陳震出使東吳,向孫權表達祝賀。而後孫權與陳震痛飲,而後重新締約了孫劉盟約。

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爲界。”

彼時,吳蜀兩國再次成爲同盟,並以“二分中土”爲最高目標。這便意味着,孫權以盟友身份,再次分潤到了蜀漢“繼承漢室”帶來的正統性。如此政治手腕,不可謂不高明。至此魏蜀吳三家均稱帝,出現了罕見的三國鼎立的局面。

縱觀孫權的一生,孫權少年即位,後勵精圖治,放棄與曹操求和,聯蜀與曹操展開赤壁大戰;後在魏國與蜀國之間遊走,在政治上逐漸成熟,疆域逐漸擴大,在江南開闢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地方,期間與蜀國結盟40餘年牢不可破。最終黃袍加身,稱爲一代帝王,這也難怪後世的南宋文豪辛棄疾寫詩稱讚孫仲謀: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