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在位期間,在政治與軍事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秦始皇在位期間,在政治與軍事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嬴政,即秦始皇,,又稱趙政、祖龍,也有呂政一說,秦莊襄王嬴異人之子,生母是趙姬, 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繼承王位,時年十三歲。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秦朝,並自稱“始皇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統一貨幣、度量衡;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到了晚年,他在位期間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前210年,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秦始皇在位期間,在政治與軍事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主要成就

政治

首稱皇帝

秦始皇之前的各國諸侯都被稱爲“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以爲這些稱號都不足顯示自己的尊崇,於是下令大臣議稱號。經過一番議論,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爲,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稱號。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爲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首先取消諡法。諡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蹟,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爲,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佈廢除諡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其次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爲“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命曰制,令曰詔,蓋二者效令不同也)。

第三,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最後,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爲“璽”。

中央集權與三公九卿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諮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務。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

秦始皇在位期間,在政治與軍事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第2張

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

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縣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長)。縣令、縣長領有縣丞、縣尉及其他屬員。縣令、縣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縣以下設鄉,其主要職能有四:1.攤派徭役;2.徵收田賦;3.查證本鄉被告案情;4.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

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遊徼掌治安。鄉下設裏,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裏有裏典,後代稱里正、裏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爲之。裏中設置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此外還有掌管治安、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設亭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爲政府輸送、採購、傳遞(文書)等事。

徙置富豪

秦始皇自消滅六國後,便下令遷徙關東六國富豪十二萬戶入咸陽,其中以齊楚兩地出身的富豪爲主。這是因爲齊魯之地崇尚“齊魯學”,崇尚聚衆講學,追求典雅,與主張謀富強,尚功利,務實際的秦國主流思想“三晉學”截然不同,學術思想的衝突很容易形成反秦輿論,齊魯儒生譏諷秦始皇封禪一事正是明證。不過相比起齊國來說,秦始皇更爲擔心楚國故地,例如他往楚國故地巡視期間,史籍可見其在江東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厭天子氣的記載,而且“亡秦必楚”一說,亦反映楚人強烈的復仇慾望。因此徙民以齊楚之地爲主,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另一方面,遷徙富豪還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榮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與六國貴族互相勾結。此外,富豪們在本地兼併土地,放高利貸,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將他們遷徙至咸陽,亦有助消除地方勢力。

秦始皇在位期間,在政治與軍事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第3張

軍事

統一六國

韓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卻是秦國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秦始皇首選的攻擊目標爲韓國。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內史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內史騰被秦王政任命爲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內史騰於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始皇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佈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趙蔥和顏聚替代李牧,此後李牧被殺害。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着一夥人逃到代郡(河北蔚縣),自立爲王。後秦軍在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始皇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河南開封)。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三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年)秦軍攻佔楚都壽春(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併入秦的版圖。

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齊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投降。齊國滅亡。

秦始皇在位期間,在政治與軍事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第4張

南征百越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發動了南征百越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秦朝諸戰中最艱難激烈一仗。秦軍共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和閩越,兩路攻南越,其餘兩路攻西甌。《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了秦始皇南征百越的艱難歷程:“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爲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爲秦虜,相置桀駿以爲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餘干等地,向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戰爭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該戰使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史籍稱先秦時期嶺南是煙瘴南蠻之地,刀耕火種的氏族社會,至秦軍南下帶來先進技術始融入文明。秦軍南下帶來了北方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使嶺南地區迅速從刀耕火種時代平穩進入農耕文明時代。秦攻百越戰爭是秦始皇統一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中原與百越的融合及百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北擊匈奴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爲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秦始皇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覆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爲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這場反擊戰,解除了匈奴貴族的侵擾與破壞,“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

秦始皇在位期間,在政治與軍事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第5張

開發北疆

北伐匈奴的同時,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衆移居邊地。如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從內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級”。這些遷去的民衆與刑徒,一面屯墾,一面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開拓西南

秦始皇爲開拓西南,由於西南各族人民和內地有着長期的交往,決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發衆開鑿了一條從今四川宜賓通往雲南滇池一帶的棧道,因“其處險阨”,“道廣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棧道開通後,大秦的勢力直接抵達且蘭、夜郎、邛都、昆明等地,並在這裏設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機構。與此同時,秦又經蜀郡,加強了與邛都、筰、冉者的聯繫,並使之納入了郡縣制的行政系統。從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密切了與內地的關係,而且成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儘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因此須儘快建設道路。

修建長城,是爲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爲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萬里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