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明文臣張四維,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大明文臣張四維,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明文臣張四維,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大明文臣張四維,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張四維同志出生在山西省芮城縣一個叫做風陵渡的小鎮。

風陵渡口初相遇,但這裏卻沒有什麼楊過大俠誤了佳人終身。

有的,只是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

幼年的張四維就是十里八鄉的天才兒童。

七歲就名聲在外,原因是因爲這孩子言行舉止和成年人沒什麼兩樣。

成熟,那是相當的成熟。

風陵渡雖然是個小鎮,但張家在鎮上卻是大戶。

有錢人的人生往往比寒門士子們的選擇要多得多。

要做人生選擇,在明朝無非士農工商四項。

張四維身形瘦弱,自小多病,做農民要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他肯定是幹不動的。

做生意,張家雖然是大戶,但也沒到富的流油的地步,雖然能給張四維拿點啓動資金,但也拿不了太多。

這些錢不能讓張四維在納達克斯公司上市,只能讓他在街頭巷尾賣點襪子手套。

襪子手套能賣幾個錢?

張四維當然也不幹。

插句題外話,其實在街頭巷尾做點小買賣,還是比較賺錢的。

我樓下一位常年攤雞蛋餅的阿姨,穿一身打滿補丁的衣服,夏日裏汗流浹背,冬日裏餐風飲露,看起來十分辛勞,但仔細一打聽,這位阿姨市區兩套房,今夏準備買第三套了。

不愛做生意,那還可以成爲一名藍領,從事工業。

工業能做什麼呢?

按當時的大明科技發展水平,張四維同志倒可以成爲一名優秀的泥瓦匠或者水電工。

但張四維還是不太願意幹,原因也不外乎一點,對小張同志來說,這些工作都太平凡,又太過辛苦了。

看來上天註定,張四維同志只能走上仕途。

大明文臣張四維,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不得不說,張四維在當官這方面還是很有天分的。

十五歲,中秀才,二十四歲,中舉人。

二十八歲,考中進士,入翰林院,授翰林編修,正式成爲了一名大明王朝的公務員。

這些履歷,寫起來十分輕鬆,但做起來並不容易。

譬如我們熟知的范進同志,掙扎半生,五十四歲纔不過中了舉人,就已然歡喜地要發瘋。

大明的科舉考試是千軍萬馬過小橋,能在這樣規模宏大的考試中脫穎而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張四維前腳剛踏進翰林院,後腳他的母親就去世了。

沒辦法,張四維只能暫時辭職,回鄉丁憂。

丁憂制度由來已久,根據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只要在本朝做官,上到內閣首輔,下到邊疆小吏,無論是誰,只要父母雙親病故,必須辭去所擔任的所有官職,回鄉守孝,期滿二十七個月,才能再次回京履職。

於是,我們的張四維同志收拾收拾行李,回家了。

回家幹什麼呢?

一來丁憂守孝,二來閉門寫詩。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張四維寫了一首《解州重修漢壽亭侯廟記》。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張四維寫了《瑞應白鹿頌》。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張四維又寫下《四懷詩》。

朋友們,我知道以上這種歷史背書的確是無聊,但我翻遍史料,關於張四維同志回鄉丁憂期間的事蹟,史書就是這麼記載的,除此之外,再無其它。

所以就算這段內容十分無聊,我也得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地記錄下來。

歷史或許難免無聊,但一定是要嚴謹的。

他在遙遠的家鄉度過了二十七個月,終於結束丁憂,回京師履職。

翰林院的日子也是十分無聊的。

雖然人們常說翰林院是大明王朝的風水寶地,是朝廷的儲備幹部學院,明時更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規矩,但大部分人踏入翰林,日子過的其實都不怎麼樣。

翰林院裏侍讀,侍講,編撰,編修,學士一大堆,大家都是從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誰也不比誰差到哪兒去。

朝廷裏每年從翰林裏選拔官員的定額就那麼幾個,誰能保證自己一定就是那個幸運兒?

做不了幸運兒,就只能接着在翰林院裏埋頭苦讀。

是的,您沒看錯,在翰林院裏接着讀書。

士子們多年寒窗苦讀,希望通過發奮讀書求得功名,然而當他們求得功名的時候,朝廷卻大概率不會給他們授予什麼實實在在的官職,只會把他們統一放入翰林,美其名曰磨鍊,磨礪,但其實更像是一種變相的擱置。

這幫進士們進了翰林院,沒能安排工作不說,每天還要完成諸如編撰史書,編修帝王實錄等十分繁重的工作,日子過的那就別提了。

但張四維很顯然是個例外。

他丁憂期滿,返回翰林,很快得到了一份十分正式的工作,主持會試,成爲科舉考試的主考官。

這實在是一份很有含金量的工作。

我們知道,大明王朝文臣結黨營私的情況十分嚴重。

同鄉,同府,同省出身,可以互爲知交,同一年考中進士的,也可以結爲朋黨,反正只要有那麼一點點所謂的關係,都可以在朝堂之上大搞小團體。

舉個例子,惡名昭著的大明首輔嚴嵩,當年能步入仕途,多半要靠同鄉的大臣夏言向皇帝舉薦。

而主持科舉考試的考官,則可以有更多的便利。

這些參加考試的考生,中了進士,做了高官,都會問及對方是何年中的,何年入仕,畢竟大家一起考過試,拉拉近乎兒總是可以的。

而負責一場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則是這些未來有可能會成爲朝廷大員的考生們,在步入仕途之前的第一位授業恩師。

師徒之情,在大明朝堂上可是很好使的。

再舉個例子,首輔徐階的門生很多,多到他自己可能都記不清有多少,但他有一個叫做張居正的學生,他本人極爲喜愛,時常提攜。

而張居正後來混得怎麼樣,那就有目共睹了。

名聲故吏滿天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但張四維似乎對政治上的發展並不是很感興趣。

作者曾經仔細研究過《明史》,試圖在其中找到有關張四維在政壇上活動的蛛絲馬跡,但很可惜,找來找去,全是有關張四維搞文學的。

他對升官發財似乎並不熱衷,反而更喜歡在朝廷裏以文藝青年自居。

翻遍他的人生閱歷,除了寫詩,就是寫詩。

當然,張四維同志寫詩不是隨便寫寫,而是每逢國家大事,便要作詩一首。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大臣高儀升任禮部尚書,張四維寫詩慶賀。

同年四月二十九,紫禁城紫極殿壽清宮落成,張四維寫詩慶賀。

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接替嘉靖皇帝位子的明穆宗朱載坖要擬定自己生母榮淑康妃杜氏的諡號,張四維又寫詩寄託哀思和懷念之情。

同年三月一日,穆宗皇帝立朱翊鈞(即後來的萬曆皇帝)爲太子,張四維又寫詩記錄。

文青向來高冷,但張四維偏偏哪兒有熱鬧,他往哪兒去。

但您還別說,靠着一手好詩文,張四維同志屢屢高升,在穆宗末年一路坐到了吏部右侍郎的職位。

朋友們,吏部右侍郎,響噹噹的從二品大員。

我們知道,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是大明文官們爭鬥最爲劇烈的時候,文官們相互較量,相互攻擊,他們雖然不能拿刀砍對方,但卻可以以筆爲劍,以紙爲刀,殺人於無形之間。

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

這些曠世文臣接連登場,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羣臣亂戰,大明朝廷不說炮火紛飛,但也是烏煙瘴氣。

想在這樣的環境中升官發財,實在是一件極爲艱難的事兒。

但環境卻似乎並不能影響張四維,張哥表示:你打你們的架,我升我自己的官。

歷來,人們在分析這段歷史的時候,總是認爲只有聰明人,才能在步步爲營的大明王朝裏取得最後的勝利。

我覺得,其實我們可能有些過於高估了權謀的力量。

善用權謀,的確可以俘獲權力。

老謀深算如嚴嵩者,擅權竊國,權力極大,但最後卻落得了一個死了都沒人送終的下場。

運籌帷幄如徐階者,韜光養晦,力挽狂瀾,最後卻混了個晚節不保的名聲。

而堪稱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最風光無兩的名臣張居正,身死之後,立刻遭到皇帝清算,身前功名被摧毀的可以說是一乾二淨。

是的,權謀是一把雙刃劍。

他讓人容光煥發,也讓人骨瘦魂銷。

順帶一提,在張居正死後,立刻惡狠狠地清算張居正的人,正是被萬曆皇帝提升爲首輔的張四維。

如果沒有這件事的發生,或許作者也會認爲張四維是大明王朝的一個奇蹟。

一個不靠任何權謀而單憑自己閒雲野鶴,醉心文學就能步步高昇的奇蹟。

但我想,我錯了。

或許張四維纔是那個最善權謀的人。

因爲他的權謀之道不顯山不露水,不着痕跡,讓人根本無從捉摸。

大道無形,張四維的道,是透明的。

或許,並非是張四維騙了我們,因爲從他的名字上,其實就已經昭然若揭了一切。

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而張四維的權謀手段,正是禮義廉恥。

他發奮讀書,專心入仕,爲禮。

他不入爭端,一心物外,爲義。

他高風亮節,恪守本分,爲廉。

他從善如流,不墮外道,爲恥。

可惜,可惜,只可惜這一切都是裝出來的。

本篇文章到此就要告一段落,但張四維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纔剛剛開始。

現在,他以成爲大明首輔,他將帶着自己一貫使用的“禮義廉恥”,將大明王朝駛向一個更爲遙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