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爲什麼要用秦國祭祀天帝的禮儀封禪?

秦始皇爲什麼要用秦國祭祀天帝的禮儀封禪?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秦始皇用秦國祭祀天帝的禮儀封禪的故事。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泰山封禪,源於古代帝王封禪祭祀。秦始皇登基後第三年就曾前往泰山封禪,在山上立石銘記秦之功業。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封禪是古代統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所謂“封”,是指築土壇祭天。所謂“禪”,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

由於長期不舉行這種活動,大臣們都不知道儀式該怎樣進行,於是秦始皇把儒生召來詢問。儒生們衆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開闢車道,到泰山頂上立了碑,舉行封禮。之後又到附近的樑父山行了禪禮。

秦始皇爲什麼要用秦國祭祀天帝的禮儀封禪?

秦始皇即帝位的第三年,就率文武大臣開始了千里東封泰山。秦始皇一行先到嶧山(今山東鄒城市境內),在山上立石銘記秦之功業。向齊魯士人明確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勳,表示自己在功業上已具備封禪資格不至於重蹈齊桓季孫之覆轍。秦始皇的嶧山之行是其封禪泰山的序曲。

之後秦始皇纔來到泰山腳下,召集齊魯儒生博士70多人,商議封禪大典的具體儀式。有的博士告訴秦始皇,要用蒲草將車輪子包起來,以免損傷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後掃地而祭,用其簡易。這顯然只是上古時代祭祀山神或祭天儀式的縮影,與秦始皇利用封禪展示其“席捲天 下,包舉宇內”的期望值相差很遠。結果只能是秦始皇遂貶退諸儒士而不用,自帶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禪。這恐怕是秦始皇接受五德終始說以來秦文化與齊魯文化融合過程中出現的第一道裂痕。

秦始皇的封禪大典分兩步進行,首先闢山修路,從泰山之陽登上山頂,“立石頌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是爲封禮。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其一,歌頌秦帝之德而非單純的功業,承繼了西周以來的以德配天說;其二“明其得封也”,向天下表明秦王朝具有封禪資格並實現 了這一曠世大典。

從泰山之頂下山,“禪於樑父,其禮頗採太祝之祀雍天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記也”是爲禪禮。亦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禪禮主要採用秦國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一方面這是秦始皇斥退儒生後無可奈何的選擇,另一方面也是秦始皇自信心乃至自負的體現;其二 ,所用之禮“皆祕之”,恐見笑於齊魯儒生,又是其自信心不足乃至自卑的表現。

秦始皇爲什麼要用秦國祭祀天帝的禮儀封禪? 第2張

從秦始皇的整個封禪過程可以看出,他對封禪所代表的齊魯文化存在着深深的矛盾心理,走過了一段自謙、自信、自負、自卑的心路歷程。先是十分虔誠地邀請齊魯儒生商議封禪大典的具體儀式,最後又粗暴地斥退了他們,自作主張地舉行了封禪之禮。

一方面充分體現了秦文化的功利主義色彩,無論封禪的具體形式如何,不必拘泥。只要來了,就要行禮;只要封禪了,便達到了目的。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又對所採用的秦國祭祀天帝的禮儀能否得到齊 魯士人的認可,是否合乎封禪大典的要求沒有把握,只能是祕而不宣。

這恐怕也是多年來秦國歷代君王因東方鄙視所形成的潛意識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