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號 鄭和下西洋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號 鄭和下西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405年7月11日 (乙酉年六月十五)鄭和下西洋

在611年前的今天,1405年7月11日 (農曆六月十五),鄭和下西洋。

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雲南昆陽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打下雲南,把剛滿10歲的三寶擄進軍中,後來又送給燕天朱棣,於是三寶就成了燕王府的一個小宦官。

三寶聰明好學,有智謀韜略,又懂兵法,在“靖難”中立了不少戰功。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獎賞“靖難”功臣的時候,晉升三寶爲內官監太監(內官監太監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職)。

過去說“馬不能登殿”,明成祖親自寫了一個大大的“鄭”字賜給三寶,讓他以鄭爲姓,從此,便叫鄭和了。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號  鄭和下西洋

有一天,明成祖問大臣袁忠徹:“我想讓三寶率領船隊下西洋訪問各國,你看怎麼樣?”那時候,把現在蘇門答臘以西的整個印度洋都叫“西洋”。就當時的航海技術說來,西洋是海陸險遠的地方。袁忠徹想了想,說:“無論從相貌還是才能,三寶在宦官中都是沒說的,完全可以勝任。”

鄭和是回族,遠祖從西域來到中國,祖父和父親都曾有過航海的經驗,鄭和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裏,懂得了一些進行海外貿易的知識。所以,鄭和確實是完成明成祖聯絡各國、發展海外貿易的最好人選。

鄭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別使命,經過充分準備,各方面都就緒之後,選定吉日,啓程遠航。

公元1405年7月11日(距今611年),蘇州府劉家港(今江蘇省太倉縣瀏河口)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鄭和告別了歡送的官員和黎民百姓,登上船隊中最大的船隻--寶船,緩緩向東駛去。這隻船隊總共有208艘船,光是長44丈、寬18丈的寶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術人員、管理事務人員和翻譯、醫生等。

鄭和此次下西洋,加強了與亞非各國相互間的瞭解,發展了海外貿易。

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到1433年),鄭和七次率船隊遠航,28年的航海活動,耗盡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三月中旬(公元1433年4月上旬),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在最後一次航行的歸途中,病死在印度半島的古裏(今印度科澤科德)。

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先後訪問了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亞的蒙巴薩港),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它加強了中國同這些國家的友好關係,促進了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鄭和是打開從中國到東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倫布首航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一座豐碑,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偉大先導者。

1848年7月11日 (戊申年六月十一)英國滑鐵盧車站正式通車

在168年前的今天,1848年7月11日 (農曆六月十一),英國滑鐵盧車站正式通車。

1848年7月11日(距今168年)英國滑鐵盧車站正式通車,滑鐵盧車站(Waterloo station)是英國倫敦一個重要的鐵路與交通轉運的複合車站,位於倫敦蘭伯斯(Lambeth),靠近南岸的地方。滑鐵盧車站總共包括4個緊鄰的鐵路車站(滑鐵盧主站、滑鐵盧國際站、東滑鐵盧站與滑鐵盧地鐵站)與1個巴士站。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號  鄭和下西洋 第2張

與滑鐵盧主站接鄰的滑鐵盧國際站曾經是歐洲之星(通過英法海底隧道來連接倫敦與巴黎、布魯塞爾的高速列車)在英國的起始站。根據2004年-2005年與2005年-2006年的旅客人數紀錄,滑鐵盧車站是英國目前最繁忙的車站,這是因爲歐洲之星在此停靠的關係,不過當海峽隧道連接鐵路於2007年11月完全通車後,滑鐵盧車站停止行駛國際線。

評論:已有160年曆史了,至今仍在爲英國交通發揮重要作用。

1920年7月11日 (庚申年五月廿六)我國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唐有祺出生

在96年前的今天,1920年7月11日 (農曆五月廿六),我國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唐有祺出生。

唐有祺(1920.7.11~)中國物理化學家。1920年7月11日(距今96年)生於江蘇省南匯縣。194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1946年赴美留學,1950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部博士學位後在該校任職一年。1951年回國,任清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物質結構研究室主任,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物理化學學報》主編。1981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86年當選爲中國化學會理事長。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號  鄭和下西洋 第3張

唐有祺多年從事物理化學和結構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留美期間,在著名化學家L.C.鮑林指導下,主攻晶體結構分析和化學鍵理論,研究了合金中超結構的形成及六亞甲基四胺和金屬離子絡合的本質等問題。回國後開設了晶體化學課程,籌建了結構化學實驗室,並開展了晶體結構和結構化學的研究工作。1970年結合國內石油化學工業發展的需要,對決定幾種催化劑性能的關鍵問題進行了研究,並探討了活性組分在載體表面的分佈規律。1979年主持了建設以電子計算機配套的四圓衍射儀爲主的單晶結構實驗室,並在生物分子結構化學和表面結構化學方面,開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他主持的物質結構實驗室,是參加胰島素結構測定的主要工作單位之一。發表論文上百篇,著有《結晶化學》(1957)、《統計力學及其在物理化學中的應用》(1964)、《化學動力學和反應器原理》(1974)、《對稱圖象的羣論原理》(1977)、《相平衡、化學平衡和熱力學》(1984)等。


1936年7月11日 (丙子年五月廿三)斯諾初訪毛澤東

在80年前的今天,1936年7月11日 (農曆五月廿三),斯諾初訪毛澤東。

美國作家和記者埃德加·斯諾(1905—1972),1928年首次到中國上海,任《密勒氏評論報》助理編輯,後兼任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特約通訊員。1930年後到中國東三盛內蒙古和西南各剩1933年至1934年在北平燕京大學任新聞系教授,並學習漢語。

1936年6月,他從北平出發,經西安赴陝甘寧邊區,是第一個在紅色區域進行採記的西方記者。7月8日在安塞百家坪遇見周恩來。經周恩來安排,於11日抵保安會見毛澤東。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號  鄭和下西洋 第4張

斯諾爲毛澤東拍攝的著名照片

斯諾記錄了毛澤東給他留下的印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個子高出一般的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髮留得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樑很高,顴骨突出”。他覺得在毛澤東身上有一種“實實在在的根本活力”,在“這個人身上不論有什麼異乎尋常的地方,都是產生於他對中國人民大衆,特別是農民——這些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貧窮飢餓、受剝削、不識字,但又寬厚大度、勇敢無畏、如今還敢於造反的人們——的迫切要求作了綜合和表達,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斯諾形容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複雜的人”,“有着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說話平易,生活簡樸,有些人可能以爲他有點粗俗”。

在保安的採訪活動中,斯諾知道毛澤東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羣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講和寫作的才能,記憶力異乎常人,專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尋常,個人習慣和外表落拓不羈,但是對於工作卻事無鉅細都一絲不苟,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

16日夜,斯諾就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等問題同毛澤東進行長談。後來許多夜晚,毛澤東回答了關於他個人生活經歷和中國紅軍的歷史。10月中旬,斯諾離開保安經西安返回北平。

1937年10月,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由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發行。1938年2月中譯本改名《西行漫記》,在上海用復社名義出版。此後,1939年、1960年6月、1965年初、1970年10月,斯諾多次來華受到毛澤東的接見。

1970年12月18日,斯諾和毛澤東進行了長時間的也是最後一次的談話。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諾在日內瓦逝世,彌留之際說“我熱愛中國”。

根據斯諾遺願,他的一部分骨灰於1973年10月19日運到北京,安葬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1949年7月11日 (己丑年六月十六)第一野戰軍向大西北進軍

在67年前的今天,1949年7月11日 (農曆六月十六),第一野戰軍向大西北進軍。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號  鄭和下西洋 第5張

1949年7月11日(距今67年),第一野戰軍向大西北進軍。12日,在扶風、寶雞等地區殲滅胡宗南部主力4個軍共4.3萬餘人。8月26日,經過激烈攻堅作戰,人民解放軍解放甘肅省會蘭州;9月5日,解放青海省會西寧,基本殲滅馬步芳集團;9月23日,解放寧夏省會銀川,隨即殲滅馬鴻逵集團。

評論:解決了胡宗南主力和青寧“二馬”集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