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林黨爲什麼沒能挽救明朝?

東林黨爲什麼沒能挽救明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林黨爲什麼沒能挽救明朝?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元一六四四年,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屹立三百年的王朝滅亡了,皇帝以身殉國,這位皇帝便是明朝最後一名皇帝崇禎帝。崇禎帝勵精圖治,剷除了荼毒明朝內政的魏忠賢政黨,把控住了朝政,之後廢寢忘食,勵精圖治,但是在這明君作爲之下的人事卻高頻率的變動着,崇禎在位時間不算長,但是在位期間卻換了54位內閣大臣,崇禎帝到底是沒有親信還是無人可用呢?其實不然,明朝人才濟濟,在崇禎帝在位時興起了另一個政黨,東林黨,但由於早先崇禎帝除掉魏忠賢后,又扶持了另一位太監,所以這羣文臣顯得十分多餘。而恰恰這一羣文臣在李自成勢頭正勁時,竟然毫無紀律的無人上朝議事,無人諫言,留下一位皇帝自縊。可以說,明朝時典型的文臣誤國,那麼明朝的這羣東林黨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東林黨的本和道義。對於大臣們來說,自己的生死大權不在自己手裏,但是可以通過掌握別人的榮華富貴來鑄造自己的勢力,最後成爲皇帝手裏不能輕易動的人。作爲一個深刻影響着明朝政治的集團,東林黨既不想西方那樣由制度做支撐,也不像中國傳統的政派鬥爭。明朝的東林黨有很大的地域性,明朝的東林黨多來自於蘇南地區,這個地方農業發達,多地主和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做支撐,此外鄉黨意識也讓這羣有錢人抱團取暖。當他們走入政治時,肯定是千方百計地把自己人帶在身邊,他們有共同的慾望,表面上用同鄉情分做皮囊,肉裏卻是利益共存的集團。

東林黨爲什麼沒能挽救明朝?

所以,在李自成攻入京城的時候,他們其中一些人將眼光放在自己的近處,卻沒有看到皇帝一個人束手無策,見樹倒了,他們也就各自潰逃。雖說主流評價認爲東林黨誤國,但是小人結黨爲名利,君子爲朋,在歐陽修的口中,東林黨是遵循道義、心繫天下的君子朋黨。在崇禎帝期間,東林黨、齊楚浙三黨並立的局面一直持續到這個時候,而且被魏忠賢壓制的東林黨一派在魏忠賢死後便竭力地膨脹着,但是僅僅因爲自己的信念而將觸手放在了少數區域。

明朝夕陽下的黨爭。上一段我們說過,東林黨大多是同鄉人抱團取暖,具有地域性的。其中有一部分人仍保持着士大夫的品格,在爲民伸冤、平叛地方政亂起到一定作用,他們之間有些人或忠誠,或道義,在明末的最後統治歲月裏發揮過自己的創見。再從宦官角度來看,我們大多認爲一旦宦官干政,這個朝代就完了,但是我們細想如果皇帝不放權給這些宦官,他們有怎麼會膨脹,君主給的權力是一定的,宦官專權那麼士官必然不得勢,所以在士官的筆下宦官多奸邪,也不能否認有些宦官心理缺陷言行過失。還要說的一點便是東林黨在媒體宣傳上一點也不亞於當代,他們的爪牙控制着整個國家的輿論,所以我們不免想他們是否爲了自己的利益而''黑化''一些人。就算有部分東林黨由報國之心,但是宦官專政的前提下,又怎麼大施拳腳,最後落入了先清內政,後驅外敵的怪圈裏。

黨政這一現象從明朝就有,像崇禎帝一樣希望中興王朝的唐文宗曾感嘆:''驅趕河北的奸賊容易,去除黨政難''。在崇禎帝這兒也是如此,明知道黨政的局面不可逆轉,崇禎帝還妄想着他們能夠與自己同仇敵愾,可知,如何對待李自成的進攻,是進攻還是議和就已經讓這些人極端化,連兩個觀點背後是兩個政黨的勢力爭奪,要想毫無顧忌的處理外敵,必須奪到這場爭鬥的發言權--宦官和士官的共同意見。耐不住,皇帝將一位太監封爲九門提督,這不是擺明了讓士官在政場上喝西北風嗎?

不可用的東林黨。明末內憂外患,崇禎帝在這個既成亡國結果的國家裏不斷地施展着自己地救國之道,但是由士官組成的東林黨人似乎在這個時候集體失職,不能提出什麼可以救國的道路,最後任憑大明王朝沒落。剛登上帝位的崇禎帝立志要中興明朝,看到了魏忠賢等人烏煙瘴氣的統治,於是乾脆利落地剷除了他們,並且壓制着宦官,到後來卻發現先士官不可以全然信任,便重新重用宦官。在崇禎帝的意識裏,宦官甚至比士官強些,雖然所有人在皇帝眼中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人,但他唯獨堅信着這一點,宦官尚可用。這不是可悲嗎?對所有人抱有疑慮,那麼就以平等的態度對待,當天平傾向一方時,便手動按壓,爲什麼非要對某一方抱有幻想呢?

這一羣由相同地域聚在一起的人,爲了共同的認知,有的踐行着君臣之道,有的謀求着自己的利益,無論得到不得到重用,他們都艱辛地走着路。宦官壓制,皇帝懷疑,讓東林黨們在夕陽裏的大明王朝苟延殘喘,想要施展自己的傾向,卻堅信着只有除掉宦官才能伸展這一條路,卻忽略了取得皇帝信任的另一條路。縱使最後東林黨居於宦官之上,但是讓崇禎帝改變士官不可信的觀念也是難的,因爲東林士官已經跳進了''於己''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