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朝皇帝要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皇帝要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朝皇帝要滅佛的原因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西晉天亡後,一向被視爲代表中原文化正統的晉朝上層貴族大批南渡,在江東建立了東晉政權;北方則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這些國家的君主多崇信佛教,這一方面是因爲他們大多在文化上相對落後,自身並沒有深厚的傳統與強大的信仰;另一方面,他們以外族之身入居中原,對於佛陀這個“胡教戎神”有着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到了後秦姚興之時,因爲迎請了曠代譯經大師鳩摩羅什,翻譯出多部大乘經典,佛教在中國北方的傳播面日益深廣,盛極一時。

稍後,當北朝的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割據局面,重新統一了北方。他先後舉行了七次北征,基本解決了柔然的騷擾問題,在對南朝劉宋的戰爭中也一度佔據主動,其勢力直抵長江以北。但就是這樣的一位鮮卑族的雄主,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下達了“滅佛”的命令:凡帶有諸佛圖形的佛像和所有經書都要燒燬,出家人無論老少都要坑殺。這次滅佛的直接原因是佛、道之爭。當時北方道教的領袖人物寇謙之與太武帝重用的漢臣崔浩交誼甚篤,兩人經常通宵達旦談古論今。寇謙之自稱得到太上老君的神授使命,要輔佐人間的“太平真君”,於是崔浩上疏太武帝,勸其信奉了天師道,並且將年號都改爲“太平真君”。

太武帝滅佛更深一層的原因,是由於長期以來,在歷代統治者的扶持下,各地的寺院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寺院不僅佔有廣大的土地,而且凡加入僧籍者,就可以免除各種徭役和賦稅。於是很多人藉此隱匿戶口,導致寺院人口急速膨脹,由此國家卻喪失了最基本的賦稅財政收入以及大量的勞動力和兵源。面對這種情況,北魏的統治者最終不可能聽之任之;加上太武帝又是一位鐵腕君主,下起手來更不會留情。北方佛教經此一劫難,一度陷入衰落。但是沒過幾年,隨着崔浩和太武帝的相繼去世,滅佛的禁令得到解除,而一直篤信佛教的太子拓跋濬繼位,是爲文成帝,佛法又得以復興。

北朝皇帝要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北魏經過“六鎮起事”與爾朱榮“河陰之變”後,分裂爲東魏西魏,繼而又分別嬗變爲北齊、北周。北周建立之初,與北齊相比還處在弱勢,到了周武帝宇文邕在位(561-578)時,國力開始強盛。而他爲了富國強兵所採取的手段,不外乎還是加強中央集權,集中表現爲對佛、道二教都採取禁斷的措施。等到將對手北齊消滅後,更是大規模毀壞寺廟,沒收寺院的土地財產,強迫僧、尼還俗,將之編爲國家戶口。當有人爲此與他爭辯時,他宣稱自己並非西域胡人,對於佛陀沒有絲亳敬意,所以要徹底廢除。北周武帝這次滅佛行動持續時間較長,範圍較廣,影響也較北魏太武帝時爲大,但並不曾屠殺僧尼;其客觀效果是極大增強了國力,從長遠來看,也爲後來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我國曆史上的滅佛運動還遠不止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這兩次。

唐代後期的憲宗元和年間,皇帝曾經下敕令要迎奉“佛骨”(即舍利、從而掀起了舉國的宗教熱潮。其後的穆宗、敬宗、文宗時期,都持續提倡佛教,而此時的朝政,因爲宦官專權及朋黨之爭已趨於腐壞,國家財政又因寺院的發展而不堪重負,所以武宗(841-846年在位)即位後,便決心整頓朝綱,遂再次開始滅佛。因當時年號爲會昌,故史稱“會昌法難”。而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後,後周世宗柴榮(954-959年在位)爲了安定社會、振興經濟,依然是從限制佛教入手。他下詔裁併寺院,削減僧尼數量,又銷燬銅像鑄錢,以增加經濟領域貨幣流通。在佛教的史籍中,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後周世宗這四次歷史上比較大規模的滅佛行動合稱爲“三武一宗之厄”這四次“法難”雖各有其歷史因緣,起因和過程也有異同,但不外乎都是統治者爲維持其政權,解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以及宗教內部本身存在的問題而引發的。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傳播事業並未在此重重磨難下止步不前,反而在不斷適應中國社會、不斷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得到持續的發展,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