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秦始皇沒有滅掉衛國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秦始皇沒有滅掉衛國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嬴政兼併了六國,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

大家都知道中國第一次完成統一是發生在秦朝,戰國七雄相互廝殺,最後秦始皇嬴政掃滅六國一統華夏,但許多人或許不知,在所謂六合歸一的秦朝治下,特別是秦始皇在位十二年間,卻一直存在着一個西周以來便得分封的諸侯國,直到始皇帝駕崩都安好無恙,這個國家就是姬姓衛國。

衛國立國應該從西周滅紂算起,周武王分封七十二路諸侯,同姓者就有五十三個,衛國便是其中一個。而按周禮“王、公、侯、伯、子”的爵位等級,衛國國君在諸侯面前的地位是相當崇高的,姬氏宗親一般都是公爵,像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就被封爲魯公,甚至位列尚父姜子牙之上,姜子牙在興周滅紂的過程中,功勞是最高的,卻也只是侯爵之首(齊侯)。

這和漢初分封也有些相似,漢高祖劉邦當時的分封辦法就是,非劉姓宗室不可封王,非有功之臣不可封侯。漢初劉姓王十二人,四人是與劉邦同輩的兄弟,八人是劉邦的庶子們,其餘有功之臣一百餘人被封爲侯爵,從而形成了貫穿整個東西漢四百年的郡國制雛形。

言歸正傳,衛國位列公爵,地位相當之高,對拱衛周朝社稷也確實起到過不小的作用。西周末年,周幽王亂國,周平王東遷洛陽,就是衛武公率領天下諸侯勤王護駕,一直將周平王護送到了東都洛陽,當時的衛國在諸侯列國中的威望也是相當之高的。但除此之外,衛國的國勢在後來的歲月當中,就再也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了,到後來三晉分家,魏國在戰國中首先稱霸,便不斷欺凌衛國(可能是國名同音,導致小魏國看老衛國太不順眼了),以致高貴的衛國公爵大人自貶爲侯,甘願做小魏國附庸來使老衛國苟活下來。

後來秦國不斷東進,魏國也招架不住強秦的猛烈攻勢,衛國又變成了秦國的附庸,而再一次自貶身價爲君(公、侯、伯、子是諸侯的爵位,君一般是給大夫或將軍的封爵,可以說衛國國君自己都認爲自己連諸侯都不是了),秦國似乎挺吃這一套,也就沒有直接採取軍事行爲幹掉可憐的衛國。

後來魏國國中也有一個附庸小諸侯安陵國國君,也想學老衛國一樣,獲得秦國的法外開恩,殘存家廟社稷,還派出了就因這一次蹭始皇帝熱度而名垂千古的外交家唐雎來商議安陵國安置一事。當時還未稱帝的秦始皇嬴政接見了唐雎,唐雎沒有太注重外交辭令上的談判技巧,而是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安陵君的要求,即要像衛國那樣保留原貌,地方高度自治。

歷史上秦始皇沒有滅掉衛國的原因是什麼?

秦王嬴政呵呵一笑,答非所問地言道,先生知道啥是天子之怒嗎?唐雎一懵連連搖頭,嬴政一臉嚴肅地說,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齊楚燕趙韓魏在我眼中也不過是探囊取物,你們一小小安陵國有什麼資格跟我談條件?

唐雎說,天子發怒,我懂了,但目前我與大王只有幾步之遙,把我惹急了,我也會讓大王見識到士大夫之怒,血濺五步,橫屍兩命!秦王嬴政見他沒有被威嚇住,也有點欣賞他的膽識,就說暫且保住安陵國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全看在先生的面子上了!就這樣把唐雎打發走了,唐雎在外交上“不辱使命”這個典故就此傳開了,“不辱使命”也由此而成爲了我們常見的一個成語。可安陵國真實的結果是,秦始皇等唐雎回去交了差,沒多久就像普京奪取克里米亞那樣,地面部隊一波衝擊就收入大秦的版圖之中了,唐雎唐大夫的後來在史書上就沒有後來了。

可當時唐雎提出安陵國要像衛國一樣搞“地方自治”,爲什麼秦王要竟拿“大秦百萬雄師”給直接駁回呢?而不是解釋清楚秦衛之間是怎麼回事呢?衛國這個國家是相當有意思的,國君們大部分無爲無能,國勢大部分時間孱弱不堪,可衛國卻是整個春秋戰國時代人才輸出最猛的國家,孔子得意弟子子貢、軍事天才吳起、變法神棍商鞅、改天換地的天下第一奸商呂不韋、一劍刺秦王的荊軻等等,全都出自衛國。魏國重用衛人吳起差點滅掉了秦國,秦國重用衛人商鞅從戰國菜鳥變成了一統天下的大咖,魯國重用衛人子貢直接導致強敵齊國亂得一塌糊塗,天下五大國像諾米亞骨牌一樣被他整得顛三倒四。而衛人呂不韋更是了不得,一場生意做到自己差點可以成爲春秋戰國五百年最大的嬴家!

實際上當時秦王嬴政滿可以將衛國姬姓的老資格和衛國人才外流的重要性,來將安陵國這個小蘿蔔頭狠狠地羞辱一番,然後將唐雎乖乖趕回去,吩咐安陵君在家洗乾淨脖子,引頸就戮。可偏偏嬴政像受了刺激一樣,跳起來要拿秦國泰山壓雞蛋的氣勢,毫不講理地迫使安陵國屈服,實在是有點蹊蹺。而衛國的最終下場是怎樣呢?在秦始皇在世期間,一直沒有最終下場,直到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二年,不知這個敗家子怎麼就會想起這件事來,纔將老衛國乾脆利索地滅掉了。

有許多歷史愛好者的朋友們紛紛揣測,殘暴的秦始皇對衛國的不殺之恩,恐怕要和扶他上位的權相呂不韋聯繫到一塊。呂不韋被嬴政尊稱爲仲父,在他和秦莊襄王異人在趙國邯鄲爲質的時候,是呂不韋一手保護着他,教導着他漸漸長大,可以說年幼時的嬴政對呂不韋是很有感情的。後來嬴政回到秦國成爲秦王,呂不韋爲他操持秦國大政達十餘年之久,其間爲他在宗室中樹立威望,在諸侯列國中建立聲譽,無不是呂不韋兢兢業業的結果。這種十年如一日的神操作,在任何一種價值觀下都實在很難想像成一個毫無瓜葛的人可以如此堅持有力而爲之。

歷史上秦始皇沒有滅掉衛國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那問題就來了,包括咱們的史學大家司馬遷也都認爲秦始皇嬴政應該就是呂不韋的親生兒子。部分歷史學者及愛好者卻認爲嬴政不是呂不韋之子,而是呂不韋“以呂易嬴”的一步棋子,只可惜呂不韋棋差一招,最終還是墜落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淹沒無聲。我們來看“嬴政可能是呂不韋之子”的傳言,實際在秦莊襄王異人還在位時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包括呂不韋在內的整個秦國官方對其事都是採取的冷處理,那麼這表明什麼?表明秦國官方對只有一個真相的事實早就瞭如指掌,所以無所謂外界如何傳言吧。

到嫪毐與嬴政母親趙姬私通,還生下了兩個孩子,這樣的醜聞東窗事發,嫪毐造反被誅,這才真正牽連到嫪毐的入宮介紹人呂不韋。秦王嬴政對呂不韋的處治,也是非常微妙的,並沒有勃然大怒,而是罷相赦罪,僅僅使之就國(回到封地去養老),史書上多次講到“不忍”二字,意思就是不忍加誅,爲何嬴政會如此冷靜,甚至還動情似地對呂不韋難以下手,只是將他放回當時秦國最富庶的封地河南,這不得不讓人遐想萬千。

後來呂不韋回到河南,天下諸侯賓客對其是相望於道,意思就是夾道歡迎了,四方來投奔來拜訪的江湖俠士、文人騷客絡繹不絕,門前是車水馬龍,門庭若市,呂府的門檻沒多久就被踩得稀爛,一個禮拜就要換上一塊,這儼然就是不把咸陽朝廷當一回事了,這樣張揚是想幹嗎呢?

很多人認爲這是呂不韋要另立朝廷,公然造反,那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中吳國孫權和三朝老臣張昭的關係,書中講孫權和張昭也是恩同父子,孫權哥哥孫策臨死前還跟他講,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可見張昭對東吳的重要性。孫權主政之後,一直都把張昭當父親一樣對待,十分尊重,張昭對孫權也是盡職盡責,甚至有時候也確實拿出像父輩教訓孩子一樣的嚴苛脾氣。

二人有一次鬧脾氣鬧到什麼程度了,張昭給孫權提意見,孫權不肯聽,張昭生氣不來上朝了,大臣們都認爲孫權不對,都想上門來勸慰張昭,張昭生氣歸生氣,但作爲君臣大忌他是知道的,立馬將大門用水泥和磚塊給封死了,意思就是叫你們這些做臣子的不要再添亂了,我和吳王再親密,我也是臣子,你們不要上門來造成一種假象,好似我籠絡着你們要造反啊!這可就真不好了!

後來孫權對這又倔又機智的老頭,也是又氣又笑,甚至叫人在他府門外點火,揚言要燒死他,逼他出來!可張昭老頭在牆內大叫,燒死我也不出來!誰叫你仗着自己是王,欺負我這老家奴!好歹我也是服侍你們孫家三代的家奴!有這樣對待老人家的嗎?孫權又覺得感動又覺得好笑,只好親自叫人把封死的門拆了,親自去謝罪請這位“爸爸”出來,君臣之間又和好如初,成爲了千古佳話。

歷史上秦始皇沒有滅掉衛國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而我們再看呂不韋被放回河南的操作,是比在咸陽時還囂張到了極點,表面上看完全不是一個臣子所能做出來的,但你說他要造反,可偏偏又不是,因爲後來秦王嬴政一封親筆信寫過去,就直接奪了他的封地,直接流放去十分偏遠的蜀地了。那隻能說明,他是不造反,而是賭氣,但作爲一個如此精明的呂不韋,他會不知君臣之道,不明進退之理嗎?顯然也是講不通的,這簡直就是一個父親與兒子之間的賭氣嘛!

可秦王嬴政一封書信,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叫呂不韋生無可戀,飲鴆就死,這是爲什麼?這是造反失敗的節奏嗎?顯然也不是,無非是他期盼的結果和他的初衷完全不符而已(他想要的無非是秦王親自或遣人前來請他回去),或者說他真正絕望了,或者說他深知自己在秦王嬴政那再無用處了,所以只有一死了之。

我們再看看秦王嬴政得知呂不韋已死後的反應,是非常動氣地立馬要將六國的賓客全部驅逐(李斯的《諫逐客書》才由此出名),這是什麼操作?之前聽說人家講他是呂不韋的兒子,他不生氣,後來又聽說呂不韋在河南威風八面,他也不生氣,現在呂不韋死了,他倒生氣起來,還要趕走所以的非秦國人,是什麼刺痛了他的心?讓他一時間如此失去理智,我們再假設一次,他確是呂不韋的兒子,他會認爲自己的這重身份真的讓他很難做人,爲什麼他不是天生的秦人,天生的嬴氏子孫,現在他父親死了,他似乎可以做一個真正的秦人了!那就讓所以的非秦人都滾蛋吧!省得看見他們,我又會想到自己也是非秦人!

這一切應該來說,是他一時傷心過度昏了頭,所以很快他看到了李斯的諫言,立馬停止了非理性的操作,重新回到了英明神武的秦王寶座上來。再到後來,六國盡滅,天下一統,這時小小衛國還在苟延殘喘,大臣將軍們等待他發號司令有所處置,他露出了微微一絲悽然的笑意,是他忽然想到了這是“某個”他畢生至親之人的故鄉啊,人始終不能忘本吧!那就留着它吧!算是寡人對“某人”唯一能做到的報答,也算是給後世之人,擰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歷史之結,一個難以猜測的無底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