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什麼沒有趁熱打鐵滅掉衛國?還是選擇留着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什麼沒有趁熱打鐵滅掉衛國?還是選擇留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什麼沒有趁熱打鐵滅掉衛國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都知道,秦朝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期的分裂狀態。因此,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不僅被稱爲“千古一帝”,還成爲了我國第一位始皇帝。基於這個常識,常常讓很多人誤認爲,在秦始皇的統治下,全中國只有一個封建制王朝,肯定不會有其它王朝的存在,要不然早被他滅了。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在秦始皇統治時期,還有一個小國家和它並存。而且,在始皇帝在位期間,也沒有對這個國家發動過戰爭試圖征服它。直到秦二世統治時期,它才結束了900多年的歷史。

這個國家就是:衛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什麼沒有趁熱打鐵滅掉衛國?還是選擇留着

春秋戰國時期,三家分晉以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後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其中,七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在戰國時期,並非只有戰國七雄。當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小國。當然,對於以上這些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時期被消滅。比如:齊國消滅宋國,韓國消滅鄭國,楚國消滅魯國、越國等。

那麼,爲何衛國能一直存活到秦始皇去世呢?是因爲它的強大嗎?

經過一番考究,事實並非如此,衛國不僅不強大,還非常弱小。在各大諸侯國中,衛國的實力非常堪憂。

那麼,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說起衛國,不得不說一下它的歷史。

西周初年,周武王將都城“殷”作爲封地給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並且,在殷周圍建立了邶、鄘、衛三個封地,這就是歷史上的“三監”,而“衛”這個封地的主人就是霍叔。之後,武庚集結三監發動了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什麼沒有趁熱打鐵滅掉衛國?還是選擇留着 第2張

在這場叛亂中,周武王的兄弟康叔平叛有功,將原來的商朝土地和首都給了他,且繼承了之前衛國的國號。之後,經歷了康叔、衛莊公、衛桓公、衛宣公多位君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國國君康叔開拓的盛況,幾乎已經被消耗殆盡了。

衛懿公荒淫無道,因爲喜愛養仙鶴,甚至,給仙鶴加官進爵,最終,導致亡國了。如果,不是衛文公得到了齊桓公的鼎力相助拼死復國,衛國基本上在此次動亂中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歷程。但是,搶救回來的衛國,也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經歷過一系列的動盪之後,衛國的實力大不如前。而復國後的衛國,也只是苟延殘喘,艱難生存,在各大諸侯的夾縫中,如履薄冰,步步小心。

但即便是這樣,衛國還是難逃被吞併的命運,先在公元前254年被魏國吞併,接着被秦國吞併。如此看來,衛國的歷史應該追溯至西周時期,前後立國900多年。直到秦二世胡亥將衛國國君廢爲庶人之後,才使得這個國家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然而,從衛國的發展歷史來看,它確實存在感太低,低到幾乎沒有國家在乎它的存在。也正是因爲它的弱小,反而保護了自己,在戰國時期,沒有被周邊強國注意到。老子在《道德經》中,有過“剛極易折,強極則辱”的觀點,即:太過剛強,反而容易被折斷,太過強大,反而容易受辱。

正所謂物極必反,便是這個道理。

此外,正如鄭國,實力強於衛國,但是,其疆域卻遭到了旁邊韓國的覬覦,所以,最終被韓國吞併。再比如:宋國,一度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又一強國,結果,魏國、楚國、齊國三大強國聯合消滅了宋國。而且,衛國的無論哪位君主都懂得示弱,他們知道自己的國家沒有實力和其它國家抗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什麼沒有趁熱打鐵滅掉衛國?還是選擇留着 第3張

因此,示弱在無形之中會放鬆其它國家對它的注意,使它得以在混亂中立國保存自己的實力。據記載,衛成侯十六年(前356年),衛成侯自行貶號曰侯。在此之前,衛國君主往往稱公,比如:衛武公、衛莊公、衛桓公等。到了戰國後期,衛國只剩下濮陽等城池,而衛侯更是貶號爲君,類似武安君、平原君、信陵君等諸侯國大臣的封號。

然而,對於衛國君主來說,選擇貶號爲君,連自己君主的名分都不要了,不過是爲了生存。另一方面,除了示弱之外,它還懂得尋找庇護。爲了自保,爲了自己不被其它國家蠶食,這個國家相繼選擇成爲魏國和秦國這兩大強國的附庸。《禮記·王制》中記載:“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在戰國時期,“附庸”一詞可以理解爲附屬諸侯國。

衆所周知,在戰國初期,魏國通過變法迅速崛起,成爲了可以與秦國、齊國、楚國相抗衡的霸主。在戰國前期和中期,衛國選擇成爲魏國的附庸。而在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強大,此時的衛國則選擇依附於強大的秦國。通過成爲這些國家的附屬國,衛國雖然不能在戰火紛飛中獨善其身,但卻能躲過滅國之劫。

當時的衛國雖然小,但卻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人才濟濟,國內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例如:推行商鞅變法、率領秦軍收復河西的商鞅;秦國赫赫有名的丞相呂不韋;法家的代表人物吳起;孔子的得意的門生子路等等,他們都是衛國人。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什麼沒有趁熱打鐵滅掉衛國?還是選擇留着 第4張

都知道,衛公孫鞅(即商鞅)入秦,通過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走向強大,乃至於消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由此,對於秦國來說,商鞅的功勞難以度量。除了商鞅,呂不韋也是衛國人。而且,礙於呂不韋的面子,秦朝並沒有廢除衛元君的君主之位。

雖然,呂不韋和商鞅最後都不得善終,但是,這兩位人才確實是秦國一統天下的功臣。

此外,對於秦國來說,衛國不僅有主動臣服的態度,連衛國的人才都幫助其變大變強,這或許也是秦國沒有馬上消滅衛國的原因。

  總而言之,衛國雖然國力弱小,但是,在混亂動盪的年代裏,它懂得示弱,將自己的弱小體現到了極致,讓所有國家都幾乎忽略了它的存在,自此才得以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裏,立國900多年。而且,雖然國家弱小,但是,衛國人卻有着非同一般的堅韌意志,不僅國君忍辱負重,連臣子都奮發圖強。這纔在歷史的洪流之中,留下了衛國人的光輝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