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嘉慶的口碑並不是很差 清朝爲何在他手裏走向衰落

歷史上嘉慶的口碑並不是很差 清朝爲何在他手裏走向衰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清代和嘉慶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嘉慶的口碑不差,但爲何清代在他手上走向了衰落?

清代第一大貪官是和珅,但清代第一大貪污案卻不是和珅案,而是“甘肅米案”。

這個案子,百科上有介紹,就不細述了。

一言以概之,當時的甘肅官場,上至甘肅總督,下至七品知縣,無人不貪。從上至下全爛透了。

由於牽涉人員實在過多,如果全殺,可能就沒人做官了。這導致原本想把蛀蟲一網打盡的乾隆,也不得不做出妥協,最終只處理了其中貪污數額較多的112名官員。

處理了甘肅涉貪官員後,事情還沒有結束。

由於“甘肅米案”被揭露時,策劃、主導甘肅官員集體貪污的原甘肅布政使王亶望,已經調到浙江擔任巡撫了。

於是乾隆又派欽差與閩浙總督陳輝祖,一起去浙江調查王亶望。

結果,就是這次調查,又查出來兩個讓乾隆更加震怒的貪污案。

歷史上嘉慶的口碑並不是很差 清朝爲何在他手裏走向衰落

什麼呢?

王亶望在任職浙江巡撫期間,搞出了類似現在“旁氏騙局”的把戲。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當時江浙各府縣都被官員貪得虧空嚴重,爲了應付上級檢查,官員便以官府名義,向本地士紳借高利貸。

士紳們從一開始就瞭解這是貪污,是要掉腦袋的。但是架不住高額利息回報,還是紛紛把錢借給了官府。

後來,官府的借債越來越多,虧空在借款利息的助推下,越來越大。貪污官員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還債。

於是,浙江的士紳鄉民,大部分就變成了官府的債主。與官員一損俱損。

爲了能收回自己的債務,士紳只得不拼命維護官員。不管貪污官員有多差勁,他們都要幫忙瞞着,護着。

這樣一來,因爲沒人檢舉揭發,浙江官場也變成了一個“窩案”。

後來,在欽差阿桂和陳輝祖的調查下,浙江官場大地震。很多官員落馬。王亶望被押到京城受審,最終被抄家斬首。

王亶望死後,閩浙總督陳輝祖抄他家,抄出了三百萬白銀,以及一些珍貴的古董。派人送到京城。

但是,乾隆在看了陳輝祖上報給他的抄家物品清單後,卻發現很了不對勁。

早年,王亶望曾給乾隆進貢過玉瓶、玉山子等珍貴器物,並得到了乾隆帝的青睞。只是乾隆礙於祖宗成法,不能全收,纔不得不把這些東西又退還給了王亶望。

而在此次上交的物品清單中,這些寶物卻不翼而飛。這就讓乾隆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有人從中“截胡”了。

於是,乾隆就又派阿桂再去浙江調查。

結果這一查,被乾隆視爲官員模範的閩浙總督陳輝祖,也被揪了出來。

他在爲官期間,貪了一百多萬兩銀子。乾隆退回給王亶望的寶物,也是被他截胡的。

清官變貪官,乾隆聞之,既悲憤又憤怒。在盛怒之下,乾隆隨即也砍了陳輝祖腦袋。

陳輝祖死前應該很後悔,拿銀子不好嗎?非要拿寶物。這下好了,項上人頭搬家了。

歷史上嘉慶的口碑並不是很差 清朝爲何在他手裏走向衰落 第2張

這幾起案件,發生於1774~1782年期間。

也就是說,早在乾隆中期時,清代的吏治就已經徹底崩壞了。

皇帝派欽差大臣到下面隨便摸摸底,就在甘閩浙三省抓到幾百名腐敗分子。

官場普遍自上而下地相互包庇,就連士紳也牽連其中。幫着包庇縱容。統治階級如此之腐朽。大清代怎麼還有救?

歷史上嘉慶的口碑並不是很差 清朝爲何在他手裏走向衰落 第3張

1799年,嘉慶熬了四年後,熬死乾隆。終於真正坐上了龍椅。

他親政後,第一時間處理和珅。處死了這個清代第一大貪官。

但需要注意的是,嘉慶處理和珅,與和珅貪污沒有直接關係。嘉慶此舉,更多的還是因爲自己做了四年的橡皮圖章皇帝,威嚴不夠強。他需要借和珅人頭,殺人立威。

當然,官員羣體腐化的問題,嘉慶當然也是一清二楚的。他也很想處理,挽救日漸下滑的國勢。

所以在處理完和珅後,嘉慶又發佈詔令,禁止乾隆年間大臣捐納珍寶給皇帝的陋習。並樹立了幾個貌似清廉的官員爲榜樣。

乾隆活着時,各地封疆大吏每年要變着花樣送給乾隆寶貝,如珊瑚樹、狐狸皮、雞蛋大的珍珠之類的。乾隆最喜歡玉如意,很多官員便蒐集上好成色的玉如意。乾隆每年都可以收到幾百把。

這些都是民脂民膏。下面的官員送給乾隆一把玉如意,自己可能就要貪污十把。對地方百姓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嘉慶叫停大臣入貢的陋習,樹立一批清廉楷模官員,殺了、抓了一些官員。

如當時的“王麗南案件”,時任直隸司書的王麗南串通24州縣官吏,通同作弊,採取私刻印章,重領冒支,挖改庫賬等手段,侵佔國庫白銀31萬兩。嘉慶得知後,御筆一揮,獲銀萬兩以上的全部斬首,萬兩以下的遣戍黑龍江。可謂是用雷霆手段剎住官場的不良風氣。

歷史上嘉慶的口碑並不是很差 清朝爲何在他手裏走向衰落 第4張

但是,乾隆活着時,殺的貪官也不少。官場不良因此就肅清了嗎?

並沒有。

官場積習難改,官員懶政,對上面陽奉陰違的問題,到嘉慶時期,已經根深蒂固。不是嘉慶這麼小打小鬧就能解決的。

清代官場的問題,怕是朱元璋復生,把全國官員都清洗一遍,也是解決不了的。

後來,眼見官員依然羣體欺上瞞下。尤其是自己樹立的清廉模範也一一翻車後。嘉慶陷入了迷茫中。

在迷茫之下,嘉慶開始依賴於追尋祖先解決問題的方式。遇事不決,就翻看康雍乾三朝的實錄。做什麼事,都要先看看祖宗是怎麼做的。

祖宗無法解決的,他就不做。對下面的人強調“沒辦法呀,辦不到,辦不到。”

祖宗解決了的,他就仿效。他做錯了,或是做得不怎麼理想,他就發“罪己詔”。

《罪己詩·嘉慶》

內外諸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平時漫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總之,在國勢日漸下滑,自己又無能爲力的情況下,嘉慶產生了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死後不想被儒生罵”的心理

歷史上嘉慶的口碑並不是很差 清朝爲何在他手裏走向衰落 第5張

1820年,嘉慶暴斃於避暑山莊。

他死後,由於他尊儒崇古。修史的儒生對他的評價果然不低。誇他的道德修養不輸於昔日的宋仁宗和明仁宗。

道光爲他選廟號時,也是專門挑了“仁宗”。

這個死後評價,正是嘉慶想要的。

怎麼說呢。清代中期,官員貪污的問題,就像癌症一樣,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

甚至可以說,這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通病。只要是封建王朝,發展了一百多年後,必然就會出現衰退。這不是以個人意志能轉移的。

嘉慶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平時裝模作樣,尊儒崇古,一副古代仁君模樣。他死後,修史之人給他的評價,自然是不低的。

至於說清代的國勢,嘉慶什麼應對手段都沒有,碌碌無爲,可謂平庸至極。自然是日漸衰落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