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該怎麼評價漢朝趙充國?七十三歲完勝大漠民族廝爭

該怎麼評價漢朝趙充國?七十三歲完勝大漠民族廝爭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充國最初擔任騎士,後來作爲六郡的良家子弟、善於騎馬射箭而補任羽林衛士。他爲人沉着勇敢,有很深的謀略,年輕時喜好將帥的氣節,就去學習兵法,通曉四方蠻夷的事情。

該怎麼評價漢朝趙充國?七十三歲完勝大漠民族廝爭

趙充國是繼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名帥之後,武帝至宣帝時期的又一位堪當大任的帥才。趙充國於公元前99年跟隨李廣利北擊匈奴,李廣利原本就不是個當帥爲將的料兒,不過是看在李夫人的份兒上,武帝爲他找一個加官進爵的由頭而已。出師不利,兵馬被困,損傷折半,最後在趙充國的率領下得以脫圍。李廣利還算個好漢,沒有將所有功勞都據爲己有,趙充國也憑藉自己的英勇果敢爲自己的仕途叩開了一扇大門。

之後的歲月,趙充國一直奮力在沙漠邊緣,在大漢的邊陲、抗擊匈奴、羌敵的最前線上,一次次用自己的沉穩與果敢,英勇與血性,刻寫着大漢的國威,也書寫着屬於自己的榮耀。生擒匈奴西祁王,趙充國升爲護羌校尉、後將軍。這是一個跟隨他一生的官位——後將軍。常年在西北少數民族錯雜地帶生活的趙充國,他深知匈奴、羌人等西北少數民族及小國之間的恩恩怨怨、虛虛實實,對於如何對付這些外族侵擾,自有一套戰略在胸中慢慢形成。

從武帝后期到宣帝時期,大漢朝堂風雲變幻,草原各民族勢力也隨之變動着,各種魑魅魍魎都試圖在這種變局中尋找到一個屬於自己驕傲的位子。但熟悉草原的趙充國深知,草原民族之間冤仇太深,並沒那麼容易達成和解,大漢兵士並不一定非要依靠武力才能贏得這場對抗的勝利。在他的胸中,一場“以全取勝”、“貴謀而賤戰”的戰爭已悄然展開。當羌人與匈奴勾結在即,西北邊陲再燃戰火的時候,趙充國拿出了西北漢子的威嚴,七十三歲的老元戎,“亡逾於老臣者矣”,一點不推卸,果敢擔承下了這個棘手的問題。

七十三歲,耄耋老人,應該是在家含飴弄孫的年紀,但趙充國卻有着國家有難,捨我其誰的責任感,迎難而上。這一次出征,趙充國是抱着構思了幾十年的思想而走到前線的,他不以斬首敵衆爲目的,卻在摸索西疆安定方面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模式——屯田。亦兵亦農,“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這一政策雖滿朝疑問,但趙充國卻硬是說服了宣帝採納自己的主張,併成功推行屯田,解決西北邊陲少數民族騷擾問題。屯田成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一項政策,在後代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該怎麼評價漢朝趙充國?七十三歲完勝大漠民族廝爭 第2張

那一年,趙充國七十九歲,“羌本可五萬人軍,凡斬首七千六百級,降者三萬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飢餓死者五六千人”,屯田取得了巨大勝利,班師回朝,滿朝驚動。趙充國因冊立宣帝即位,再加上在西疆的功勞,與霍光等人一同畫像未央宮,成爲宣帝朝數一數二的政治人物。但與霍光不同的是,他未曾將這種地位轉化爲權力,或者他從來不是一位權力的追隨者。

雖然老了,但凡是有軍事,宣帝依然會派人前來諮詢,但趙充國卻從未以權謀私過。甘露二年,八十六歲的趙充國平淡的走完了一生,他像一位平淡的老者,食君奉報君恩,他認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他便盡心盡力地去做,用一腔的忠貞肝膽支撐着昭宣太平。

趙充國晚年請求退休,返回家中。但朝廷議論“四夷”問題時,趙充國還常常參與兵謀。趙充國去世後,與霍光等人一同畫肖像於未央宮麒麟閣中,爲“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成帝追美趙充國,曾召黃門侍郎揚雄稱頌之。揚雄有“在漢中興,充國作武”的頌詞,歌頌趙充國在西漢中興中的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