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左將軍”是個什麼官?“左將軍”于禁地位高嗎

“左將軍”是個什麼官?“左將軍”于禁地位高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左將軍于禁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三國時期,“左將軍”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職位,有不少的三國名人,都曾擔任過這個職務,比如呂布,劉備。在曹魏的陣營裏面,于禁是擔任這個職務,雖然他有後面戰敗投降的情況,但于禁在曹魏內部還是非常有名的,他很早就追隨曹操,也是曹魏立國的元勳,他一步步走到了左將軍的位置上,那麼這個左將軍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呢?爲何這麼多三國名人都曾擔任過這個職務呢?

其實左將軍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古代打仗講究三軍,分別是左中右三部分,左將軍也是代指統領左部分軍隊的將領,隨着時代發展,它也漸漸變成一個固定的官職。

在漢朝,左將軍的地位僅次於上卿,擔任這個官職的人,既可能負責京師的安全,又可能會到邊境領兵。在三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制度是基本沿襲了漢朝官職,國家最高的武官是大將軍,隨後就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以及衛將軍這三個官職。

這四人是軍中掌握實權的高級將領,接下來就是屬於前後左右四方將領,左將軍在當時是僅次於這四個官職的高位,當然,在朝中還經常會設置太尉這類的最高官職,不過這是屬於虛職,實際權力沒有大將軍這些官職要大,而三國還特意出現了都督制度,負責地方的軍事,權力也是相當大。

于禁左將軍的權力有多大?

由於左將軍的權力相當大,能做到這個官職的將領,也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戰將,自然這個官職出名人就比較多了。

在曹魏的陣營裏面,于禁與張遼等人是屬於四方將領,他們並不算是曹魏最頂級的將領,因爲曹魏政權相當特殊,曹操纔是這個政權裏面最大的將領,他歷來都是親自帶兵,可他也有偷懶的時候,比如在關羽北伐的時候,他就沒有選擇親征,而是讓于禁負責對關羽的戰事,爲了讓于禁能放開去打,他還給了于禁假節鉞的權力。

這就等於是便宜行事,于禁可以不用向政府彙報戰事,根據自己的判斷立即做出決策,他還可以處置一些人員,于禁獲得了極大的權力,可他自己卻打輸了,而且還主動投降。于禁是曹操手下投降劉備官職最高的人,這件事對曹操的打擊也很大。

“左將軍”是個什麼官?“左將軍”于禁地位高嗎

事後曹操也非常不理解,于禁跟了他這麼多年,是曹魏的開國元老,沒想到遇到這種情況,他的表現反而不如剛剛過來的龐德。曹操沒有爲難於禁的家人,也沒有再多說什麼,可曹操也很快去世,于禁的處境就不太一樣了。

于禁倒是沒有爲蜀漢效力,他也很快就被東吳給放了回去,大家對於他這種投降的人,心裏都沒什麼好感,回到曹魏政權之後,曹丕也非常煩他,覺得這樣的人實在不怎麼可靠,于禁也就被曹丕從左將軍的位置上給貶了下來,只給了他一個雜牌將軍的位置,權力地位大大下降,于禁自己也覺得很羞愧,最終也早早死去。

曹丕對於禁這樣的態度,確實是有些刻薄,于禁雖然貪生怕死,但他也確實沒有做什麼出賣曹魏的事情,即便是他投降關羽,也只是被關在牢裏,算是戰俘,可能曹丕是覺得於禁應該果斷點去死。

確實,像于禁這種高級將領投降,對於曹魏的觸動是比較大的,可能會影響曹魏將士的心態。于禁當初出征的時候,他也成了曹操麾下外姓將領裏面唯一能得到假節鉞權力的人,可見曹操是對他寄予厚望,他沒能打贏,更是葬送全軍,自己也投降,這讓曹操是真沒面子。

曹丕心裏更是非常憤怒,因此他在於禁還沒回來的時候,就已經提前把左將軍的位置給了張郃,這又是一個曹魏名將,與于禁相比,張郃的功勞更大,他一生都爲了國家作戰,雖然自己是袁紹的舊將,可他對曹魏是忠心耿耿,更是曹魏後來抵抗蜀漢的柱石,張郃也死在了與蜀漢的戰爭中,自己用生命捍衛了軍人的榮譽,張郃在曹操時期還不是那麼重要的人,于禁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其實不比張郃差太多,可惜于禁這個人貪生怕死,這也導致他晚節不保。

左將軍官職的消亡

左將軍這個官職也隨着三國歸晉,漸漸走向消亡,後來歷史上也沒有幾個在這個位置上的名人了。左將軍的衰敗,與曹丕有着一些關係。最初左將軍確實是掌握實權的將領,可曹丕繼位之後,也開始了對於官制的改革,他就選擇了用都督制度,之前曹操已經將全國劃爲了幾個不同的戰區,像張遼這些人,被分派到不同的地方,專門負責對於周邊勢力的軍事。

曹丕爲了能更有效發揮軍鎮的作用,也大力拓展都督官職,同時期像孫吳這些政權,都督的作用也是越來越大。爲了避免都督權力越來越大,在地方的刺史專門負責民政,也會進一步限制都督的權力,通常地方上都督是特別委派,並不是在某個地方常駐,可後來都督的權力開始不受控制了。因爲很多軍政分離有時候也會帶來麻煩,爲了避免麻煩,往往一些都督還兼任地方的刺史。

這也給國家帶來了危害,從曹丕死後,一直到西晉乃至整個南北朝,中國都陷入到了政局動盪中,內鬥經常發生。最大的因素就是都督權力的失控,很多都督已經是屬於地方的軍閥,掌握了一州乃至數州的軍力政務,司馬家族還讓諸多的皇室擔任這些職務,這也導致著名的八王之亂就這麼發生。

最初以左將軍爲代表的四方將軍,他們是負責駐軍,手裏的部隊其實並不是很多,也沒辦法干預地方的政務,可他們要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敵人,就需要一些專斷的權力,這也漸漸演變成了都督制度。

說到底還是割據的時間比較長了,三國多方勢力對立,每年都要發生各種的戰爭,如果正常以四方將領制度來應對,從軍隊調集到作戰都要花費諸多的時間,都督制度讓地方的作戰變得更加靈活,像曹魏每年就有專人來處理與蜀吳的戰事,皇帝也相對輕鬆一些。

錯的並不是官職,而是給官職的權限

錯的並不是官職,而是人的問題,一旦給了人過大的權力,這些人也會出現問題的。比如像于禁,他當初在曹操的麾下權力還沒有那麼大,他還真就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名將,自己非常善於治軍,可誰能想到,于禁在得到曹操委託之後,權力變得很大,他自己也出現了極大的反差。

官職本身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爲了應對當時的局勢,採用都督制度是必須的,只是皇帝后來用人出現了問題,像司馬懿這類有能力但是有野心的人紛紛上位,而曹魏的忠臣良將越來越少,後來的西晉更是大量任用門閥士族,以及自己的皇親國戚,這也導致吏治越來越差。

由於很多人沒有才也沒有德行,卻由於自己的背景就被擡到了這個位置上,他們的權力變得更大,給國家帶來的禍亂也就更大。

回過頭來再看于禁的這種行爲,已經不能算什麼了,起碼他還是對曹魏忠誠的,于禁的悲劇還是在於他屬於外姓的將領,因此他真承擔不起任何一次大的失敗,曹操雖然善於用人,但曹魏內部真正獲得信任的人,還是曹操本家的這些將領,這些人也是國內最有權勢的,于禁與他們相比就很難,也經常會遭到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