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建安七子——應瑒的生平簡介,應瑒的一些人物事蹟

建安七子——應瑒的生平簡介,應瑒的一些人物事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應瑒出身於書香門第,應瑒的祖父應奉才思敏捷,能“五行俱下”,著有《後序》十餘篇。其伯父應劭博學多識,撰述甚豐。有《風俗通》百餘篇。二人均是當時的儒者,而應瑒的父親應珣也因其才學著名,任司空掾官職。 應瑒自幼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詩學文章自然大爲長進。但因他生逢亂世,到處飄零,雖躊躇滿志而壯志難酬。應瑒的弟弟應璩,字休璉,也是一個文學家。他和其弟應璩在當時均被稱之爲汝南才子,兩兄弟的作品合爲一集《應德璉休璉集》。應瑒初來鄴都時,曹植、曹丕都很敬重他,經常邀他和衆人一起宴遊吟詩,曹操聞其名,任命他爲丞相掾屬,後又轉平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應瑒爲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瑒與徐幹、陳琳、劉楨皆卒於疫疾。

建安七子——應瑒的生平簡介,應瑒的一些人物事蹟

個人影響

應瑒長於賦,有文賦數十篇,詩作不多。代表作《待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一首,音調悲節,多寫離居飄零之感,曹丕說應瑒“和而不壯”,又稱讚他說:“常悲然有述作意,其才華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可見他爲曹丕所賞識。 應瑒處於漢、魏戰亂時期,對人民的災難深感同情,在他的《靈河賦》、《愍驥賦》、《徵賦》和《公宴賦》等作品中都有較深刻的反映。這些作品辭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漢末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他企盼國家統一的願望。在魏、晉文學史上,他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劉楨並稱“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鄴中(河南省臨漳縣)亦稱“鄴中七子”。其傳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輯有《應德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