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西漢時期的匈奴威脅,韓信如果還在他能解決嗎?

西漢時期的匈奴威脅,韓信如果還在他能解決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韓信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我們現在這樣假設:在西漢建國後,劉邦對韓信無比信任、韓信對大漢忠心耿耿,於是決定派這位“兵仙”前去對抗匈奴。那麼西漢能不能在劉邦時期就能搞定匈奴的威脅?

這幾乎是天方夜譚。韓信用兵如神,但他並不是神;西漢初年的困局、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不是某一個名將所能左右的。

陣地戰的經驗,拿去對付善於游擊戰的對手,韓信能否再度神奇?

夫匈奴難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盜侵驅,所以爲業也,天性固然......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

西漢時期的匈奴威脅,韓信如果還在他能解決嗎?

匈奴人沒有固定的住所,沒有儲藏物資錢糧的倉庫,遷徙不定;南下劫擄人畜,這是他們的天性和維生之道,世世代代以來都難以制服。

《漢書》中描繪的更詳細:

每個匈奴男子都是一名頂尖的騎射手。他們年幼時騎羊,操練着小弓射鳥鼠來練習箭法,稍微長大點就射狐狸和兔子;加上他們以肉爲食,身強力壯,每一位成年男子都是弓馬嫺熟的騎兵。平時沒有戰事時,匈奴人一邊放牧、一邊獵獲飛禽走獸,以此謀生;遇有戰事時,他們人人可以披掛上陣,只是射獵的對象由動物變成了人而已。

而且他們打仗的態度極其務實: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

如果行使順利就大舉進攻,不利就後退,從來不把逃跑當成丟臉的事;如果有利可圖,便會不顧任何道義。機動性強大,有利則進,不利則退;敵進我退、敵退我擾,幾乎等同於近代的“游擊戰”。在西漢初年,匈奴人正是以這種方式,在廣闊的邊境上肆意選擇攻擊點,讓漢朝疲於應對、損失慘重。

漢代以前,中原對匈奴的最大戰績由趙國名將李牧創造,當時他採取的是扮豬吃老虎、誘敵深入打伏擊的戰術,最終消滅匈奴“十餘萬騎”;而其它主動與匈奴交戰的將領,則“屢出戰,不利,多失亡”。後來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上,也只是將他們趕離河套地區而已。

而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韓信曾與趙軍、齊軍以及楚軍交手,各方都是以步兵爲主,進行城池、地盤的爭奪戰,也就是說:雙方是要正兒八經的拉開陣勢打個你死我活,不存在主動退讓、放棄的情況,是典型的“陣地戰”,而韓信的“妙計”,正是依託這一戰爭特點才得以施展。

從後來的白登之圍來看,冒頓單于依託強大的機動性,示弱、誘敵、圍擊一氣呵成,戰術行雲流水,讓久經沙場的劉邦摔了個大跟頭。

西漢時期的匈奴威脅,韓信如果還在他能解決嗎? 第2張

那麼,如果由韓信領軍會怎樣?歷史難以假設,也許他不會輕易上當,但他要率領以步兵爲主的漢軍在草原上追擊、包圍匈奴幾十萬騎兵,顯然不太現實。再說了,韓信固然善於用兵,但擊敗一衆強敵、統一草原的冒頓單于,也不是個草包。

以上只是戰術層面,那我們再看看客觀物資需求。

龐大的物資、人力需求,西漢初年有沒有應付的實力?

如果要求韓信像蒙恬那樣,把匈奴人趕出河套地區,有沒有難度?我們先看看秦朝時蒙恬遇到的困難:

遂使蒙恬將兵攻胡,闢地千里,以河爲境......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又使天下蜚芻、齧輓粟,起於東陲、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

秦軍在北方鎮守十餘年,死者不可勝數;內地的男子努力耕種,不足以供應糧餉;女子拼命紡織,仍舊不能滿足將士們所需,這也客觀上加快了秦朝的覆滅。

而後來國力空前強盛的漢武帝時期,大將軍衛青奪回河套後,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

及車騎將軍青取匈奴河南地,築朔方......轉漕甚遼遠,自山東鹹被其勞,費數十百鉅萬,府庫益虛。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終身復,爲郎增秩,及入羊爲郎,始於此。

朔方之役,花費數十萬以至百萬萬,整個中原爲之運轉,府庫空前空虛。爲了籌備錢、財、物,西漢朝廷宣佈,百姓若能向朝廷獻上自己家的奴婢,自己可以終身免除租賦徭役;如果官員這麼幹,可以增加品級;甚至老百姓若能向朝廷交牛羊,都可以因此獲得郎官的爵位。這就是公開的買官賣官。

西漢時期的匈奴威脅,韓信如果還在他能解決嗎? 第3張

概而言之,如果僅僅收回河套地區,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那麼,西漢初年,朝廷有沒有秦朝以及漢武帝時期的實力?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經過秦末農民起義以及楚漢戰爭後,西漢初年極其窮困,成年男子參軍作戰,老弱及婦女甚至也得參與後勤運輸等工作。事務繁劇、財政匱乏,天子都無法湊齊四匹同樣顏色馬,大將、丞相只能坐牛車趕路,老百姓家裏沒有一絲餘糧。

反觀匈奴人,則是另一番狀態。秦末農民起義時,秦軍回撤,冒頓單于兵不血刃南下:

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胡河南塞,至朝那、膚施,遂侵燕、代。

楚漢相爭正如火如荼般進行的時候,“中國罷於兵革”,而匈奴人在擊敗月氏、吞併樓煩後,精騎超過三十萬,“威服諸國”。

風水輪流轉,此時的匈奴,遠遠強於秦朝時期;而久經戰火的中原,則比當初貧困了好幾個檔次,更無法跟後來漢武帝時期相比。足夠的物資,纔是大規模戰爭的客觀前提。

要徹底擊敗遊牧民族,更是一項高難度任務

如果從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發動漠南之戰開始,到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爲止,西漢共消耗了76年,纔將這一遊牧民族暫時降服(到了東漢時期,中原再度與北匈奴多次交戰;而內遷的南匈奴,則在後來推翻了西晉王朝、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西漢時期的匈奴威脅,韓信如果還在他能解決嗎? 第4張

而在這個過程中,漢帝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大量財富被消耗,無數將士戰死沙場,以公元前123年爲例,漢軍在奪回河套後,漢軍再度主動進攻匈奴,雖然戰果累累,但代價也觸目驚心:

捕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虜數萬人皆得厚賞,衣食仰給縣官;而漢軍之士馬死者十餘萬,兵甲之財轉漕之費不與焉。於是大農陳藏錢經秏,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

賞賜給殺獲敵人的將士黃金多達二十多萬斤,投降的胡虜數萬人也得到很厚的賞賜,衣服、食物全都仰仗朝廷供給。而漢軍將士、馬匹死了十多萬,裝備、物資的費用還都不計算在內。漢朝廷耗盡了庫藏以及賦稅,仍舊不能支撐上述費用費用。爲了解決這一困難,漢武帝不得不下令民間可以花錢、交糧免罪;即如果你犯了罪,可以花錢消災。同時還設立了“武功爵”,對外公開出售,每級價格十七萬。

而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中原王朝曾創造了一戰滅國、將東突厥老巢端掉的奇蹟,但這一行動有兩個前提:

突厥人遭受百年難遇的雪災,牲畜死亡無數;內部政治混亂,各部落離心離德、內耗不斷;

唐軍久經沙場、戰鬥力強大,精銳的騎兵遠遠碾壓任何草原民族。

依託以上兩項條件,唐軍蟄伏多年,摸清突厥人的情報後全線出擊,名將李靖、李世勣採取閃電戰,一舉將猝不及防的突厥人連根拔起。

西漢時期的匈奴威脅,韓信如果還在他能解決嗎? 第5張

西漢初年則不是這樣,劉邦湊不齊四匹同色馬;相比較之下,在白登之圍時,匈奴的30多萬騎兵則無比奢華:

匈奴騎,其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驪,南方盡騂馬。

匈奴的戰馬,西邊全白、東方全青、北方全黑、南邊全紅,每種顏色的馬起碼能湊夠8萬匹,劉邦當時如果能看清對方的大軍,估計會眼紅得捶足頓胸。這還是一人一馬的情況,而實際上,古時的草原騎兵一般都配有副馬。

因此,中原王朝若要戰勝北方遊牧民族,除了人力物力外,還有個基本的前提:大量的戰馬、碾壓對方的騎兵,這兩點,西漢初年都不具備,你讓韓信怎麼打仗?

結論,即使韓信在世(而且他對漢王朝忠心耿耿),西漢王朝也拿匈奴毫無辦法,能解決這一敵人的,只有大量的時間、勵精圖治的朝廷、付出無數犧牲的百姓及將士。再說了,韓信固然厲害,蒙恬、衛青、霍去病難道就是泛泛之輩?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