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時期合肥的地理位置如何?孫權多次率領大軍攻打是爲何?

三國時期合肥的地理位置如何?孫權多次率領大軍攻打是爲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字仲謀,孫堅之子,孫策之弟,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東吳與曹魏以合肥爲目標的爭奪戰。對於合肥之戰來說,不是一場戰役,而是經歷了五次較大的戰役。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東吳敗逃。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

其中,就東吳一方來說,前四次攻打合肥,都是孫權親自領兵的話,並且一度動用了10多萬大軍,也即出動了東吳一半的兵力。對此,在筆者看來,即便是偷襲荊州,孫權都沒有這麼親力親爲,更沒有出動10萬大軍。而這,說明了孫權對於合肥這座城池的執着。那麼,問題來了,孫權爲何屢次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合肥?合肥對於東吳有多重要?

三國時期合肥的地理位置如何?孫權多次率領大軍攻打是爲何?

首先,合肥,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合淝,現在是安徽省的省會城市。翻開地圖,可以發現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合肥地處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間,距離東吳的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非常近,也即合肥一直在曹魏手中的話,那麼,南京始終就有威脅。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想要確保自己都城的安寧,孫權就必須攻下合肥。

並且,合肥距離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一帶)也非常接近,作爲曾經楚國的都城,壽春也是一座較大的城池,一旦攻佔合肥,孫權可以順勢奪取壽春,這將改變東吳和曹魏在江淮流域的力量對比。更爲關鍵的是,就孫權來說,想要和曹操劃江而治,必須守好長江這一條防線,但是,看似天險的長江,實則處處都是漏洞。

對於長江來說,實在太長了,對於實力有限的東吳,在防守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守江必守淮”成爲孫權所信奉的理念。從地理形勢來看,淮河作爲四瀆之一,在古代也是一條比較寬的河流,而且兩岸河網密佈,湖泊衆多,所以,足以遲滯北方的大軍,比如在南宋時期,南宋和金國就圍繞着淮河流域展開了激烈地爭奪。

在此基礎上,爲了貫徹“守江必守淮”的理念,合肥成爲孫權必須攻佔的城池,也即只有先奪取合肥,再攻佔淮南,東吳一方就能將自己和曹魏的分界線推向到淮河一帶。這個時候,即便淮河防線被曹魏攻破的話,因爲淮河距離長江還有一定的距離,東吳還有足夠的時間在長江流域繼續構築防線,調集兵馬。所以,東吳非常需要淮河流域來作爲自己的緩衝地帶

綜上,孫權一心想要奪取合肥,曹操則需要藉助於合肥來破壞孫權的防線,因此,二者圍繞着合肥這座城池,展開了數十年的較量。第一次合肥之戰發生於公元208年十二月—209年,在第一次合肥之戰中,曹魏將領蔣濟使出了疑兵之計,也即讓孫權誤以爲會有援兵趕到,促使後者做出了撤軍的決定;第二次合肥之戰發生於公元215年八月,這場戰役中,孫權統率10多萬大軍,結果遭遇了張遼的衝擊,差一點就被張遼活捉了,可謂十分狼狽。

三國時期合肥的地理位置如何?孫權多次率領大軍攻打是爲何? 第2張

第三次合肥之戰發生於公元233年十二月,雖然張遼去世後,但是,滿寵這位大將的存在,讓孫權無功而返。第四次合肥之戰發生於公元234年六月至七月,此戰,張穎、滿寵再一次守住了合肥這座城池。

最後,等到第五次合肥之戰時,東吳一方的主帥已經變成諸葛恪了。第五次合肥之戰發生於公元253年四月至八月,距離孫權去世已經有一年左右的時間了。此戰,諸葛恪統率了20萬大軍,這幾乎是東吳能夠調動的最大兵力。對於諸葛恪,不僅也同意“守江必守淮”理念,也希望憑藉這場戰役來建功立業。可惜,這場戰役以東吳失敗而告終,甚至還爲諸葛恪被殺埋下了伏筆。

總的來說,在漢末三國時期,合肥之戰的勝利對曹魏來說意義十分重大,這是因爲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帶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正所謂“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也即曹魏將合肥掌握着手中,東吳上下始終如鯁在喉,寢食難安,促使蜀漢北伐中原期間,東吳難以全力響應,這也是曹魏可以長期壓制東吳的重要原因。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