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先農壇——國內唯一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地方

先農壇——國內唯一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地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以食爲天,倉廩實而知禮節,才能國泰民安。所以,皇家的祭祀文化不但有祭祀天地的天壇和地壇,祭祀日月星宿的日壇和月壇,也有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先農壇。

炎帝是華夏民族一直敬拜的人,因爲炎帝神農發明了農業,讓人類的文明更進一步。我國是有至少兩千多年農耕史的農業國家,封建帝王對農耕的重視,一是體現在隆重的典儀祭祀上,二是要以親耕農田來體現。都說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兒,這一畝三分地兒就在先農壇。皇帝出風頭,沒有比在先農壇當片刻的農民更典型的了。每年,皇帝都會在先農壇做片刻的農民,只是有點可惜,明朝十四帝、清朝十帝誰坐莊歸誰扶犁垂範天下的一畝三分地兒早就變成了體育場,但皇帝和三公九卿的觀耕臺還在。

先農壇——國內唯一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地方

以紀念農耕文明爲主的先農壇位於北京城市中軸線南段永定門西側,與天壇遙相對應。這組古建築羣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以及舉行親耕耤田典禮的地方,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築體系中保存完好的一處,目前也是北京的古建築博物館。

目前的主要景點主要是建築爲主:

先農壇——國內唯一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地方 第2張

太歲殿是先農壇內最大的單體建築,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叫太歲壇。明嘉靖以前,太歲、風雲雷雨、山嶽海瀆等神靈都在此供奉,此後則專門用來祭祀太歲及十二月將等自然神祇。明清時期。每年冬至或翌年立春及遇到水旱災害時,都要在此進行祭祀太歲的活動。

先農壇——國內唯一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地方 第3張

神廚院落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祭祀先農壇內諸神準備犧牲祭品及存放先農神牌位的地方。

先農壇——國內唯一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地方 第4張

宰牲亭院落是祭祀先農壇內諸神時宰殺犧牲的地方。室內明間正中心有一洗牲池,池上下都有排水口,宰牲過程中產生的毛血等物可流入其中。宰牲亭的屋頂形式爲重檐懸山頂,這種形式在國內現存的明代官式建築中是罕見的,被譽爲“明代官式建築中的孤例”。

先農壇——國內唯一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地方 第5張

具服殿、觀耕臺和皇帝的一畝三分地位於太歲殿南側。觀耕臺是皇帝觀看大臣行耕耤禮的觀禮臺,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磚石結構,臺高1.6米,臺平面19米見方,須彌座以黃綠琉璃磚砌築,裝飾精美。臺南是皇帝親耕耤田,即一畝三分地。臺北大殿爲具服殿,是皇帝親耕之前的更衣之所。

先農壇——國內唯一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地方 第6張

先農壇臺位於開放的古壇區內,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壇臺座北朝南,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四面各建有八層臺階。明清時期,仲春時節皇帝親臨或遣官來此拜祭先農。

先農壇——國內唯一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地方 第7張

天神地祇壇是明嘉靖時期根據典章制度改革的需要,於先農壇內壇南門外增建,用以供奉風雲雷雨、山嶽海瀆等神靈,以祈求風調雨順,保佑農業的豐收,成爲中國古代重農尊祖思想的體現。天神、地祇壇形制現已無存,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地祇壇石龕座移入博物館內,以綠色植物示意地祇壇原有形制。

先農壇——國內唯一祭祀炎帝神農氏的地方 第8張

神倉位於太歲殿東,原爲明代旗纛廟,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爲神倉。明清時期,皇帝親耕的耤田收穫下來的糧食就儲存在這裏,作爲祭品用於京城皇家壇廟的祭祀。爲了使這些糧食免遭蟲害,防止發黴,在建築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築上使用雄黃玉(三硫華砷)彩畫,顏料有巨毒,可以驅蟲;爲了便於通風換氣,防止穀物發黴,在倉房上都開有氣窗。

慶成宮始建於明天順三年(1459),當時叫做“齋宮”,是皇帝祭祀親耕前齋戒的地方。但是從建成後基本沒有使用過。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稱爲“慶成宮”,成爲皇帝行耕耤禮後,休息和犒勞隨從百官茶果的地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