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不打不成交,在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竟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不打不成交,在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竟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怛羅斯戰役與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擴張並無直接關係。怛羅斯之戰的發生,是由居住在阿拉伯和唐帝國邊境的小國(或部落)間的衝突引起的。阿中兩國都派兵支援自己的屬國,因而發生了直接衝突。交戰雙方其實並沒有將這件事當回事,後期來華的使節應該看做是和平交流的外交行爲,不應該看做是向唐求和的行爲。怛羅斯戰役始末

公元750年(唐玄宗天寶九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發兵討伐西域的石國,石國國王願降,高仙芝假裝同意,但突然攻破石國,屠殺老弱,虜掠壯丁,搜刮財物。751年(天寶十年),高仙芝將石國國王送往長安處死。石國王子逃脫唐軍搜捕,求告於西域諸國,激於義憤,諸國轉而與唐爲敵,聯合大食軍來攻唐軍。751年6月,高仙芝率軍數萬,進兵至怛羅斯(今江布爾),與阿布·穆斯林的大將齊亞德率領的大食軍隊相遇,對峙數日。在戰鬥中,唐軍側翼的葛邏祿部叛變,助大食軍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只剩幾千人撤回駐地,二萬餘人被大食俘虜。

不打不成交,在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竟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這些情況有較詳的史料記載。《舊唐書》卷104《高仙芝傳》記載:“天寶九載,將兵討石國,平之,獲其國王以歸。仙芝性貪,獲石國大瑟瑟十餘石,真金五六,駱駝、名馬、寶玉稱是。”《新唐書》卷135《高仙芝傳》記載:“天寶九載,討石國。其王車鼻施約降。仙芝爲俘獻闕下,斬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於怛羅斯城,以直其冤。”《舊唐書》卷109《李嗣業傳》、《舊唐書》卷128《段秀實傳》均有關於高仙芝敗逃的較詳記載。此外,《資治通鑑》、《冊府元龜》等史書也記有相關內容,大體可以反映戰役的始末。

不打不成交,在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竟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第2張

很顯然,是高仙芝的暴行導致石國王子向大食搬兵。

怛羅斯戰役後,大食勢力進入中亞,昭武九姓國隸屬大食。以蔥嶺爲界,大食與中國各執絲綢之路一端,使歐亞大陸貿易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至此,唐朝近百年來在蔥嶺以西的經營徹底結束,其後吐蕃控制河西走廊,加之唐朝經濟和軍事力量衰退,沒能力經營西北邊疆地區,中亞各國逐漸脫離了與唐政府的政治關係。

不打不成交,在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竟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第3張

怛羅斯戰役並非唐王朝與阿拔斯王朝的戰爭

在阿拉伯帝國的歷史上,749年至754年是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並設法鞏固政權的最爲動盪的階段。自747年阿布·穆斯林率衆在呼羅珊起義到749年曆時兩年,倭馬亞王朝軍隊迅速潰敗,“阿拔斯人和呼羅珊的起義者佔領庫法城後,於749年年底在庫法清真寺宣誓擁戴阿布·阿拔斯,是爲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發”。“750年1月,倭馬亞王朝的軍隊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扎布河畔覆沒,倭馬亞王朝末代哈里發麥爾旺二世西逃,8月在埃及的布希爾遭阿拔斯人追殺而死,倭馬亞王朝滅亡”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勢不穩,哈里發致力於撲滅和剷除倭馬亞家族,他不惜採取最殘酷的手段。750年6月25日,在艾卜·弗特魯斯城設計伏殺倭馬亞家族80餘人,只有阿布杜勒·賴哈曼(拉赫曼)奇蹟般地逃離。倭馬亞王朝歷代哈里發的陵墓遭到破壞,屍體或被鞭打或被焚燬。而且,阿布·阿拔斯不斷追捕和迫害什葉派的成員,曼蘇爾執政後繼續這一政策。其後,阿拔斯王朝的統治者着手對付政敵,先後殺害阿布杜拉和阿布·穆斯林。待國內局勢安定之後,又跟永久的敵人拜佔廷展開邊界戰爭。

應該看到,“阿拔斯王朝初期,對內鎮壓異己,平息內亂;對外爭取和平,避免戰爭。在它和平外交政策的影響下,國際貿易取得了迅速發展,伊斯蘭教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從另一個方面說,“阿拔斯人遇到了波斯薩珊王朝遺留下來的、糾結萬端的國際問題,特別是同拜佔廷在西亞、小亞細亞和埃及的問題;又承受了倭馬亞王朝遺留下來的千頭萬緒的國際糾紛”。總之,阿拔斯王朝建國初期的兩任哈里發沒有精力進行對東方的征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扎格羅斯山以東的中亞廣大地區在呼羅珊總督的統轄之下,這位總督是阿拔斯王朝的開國元勳阿布·穆斯林。他位高權重,駐節木鹿,號令一方,頗具勢力,並且染指宮廷事務,干涉朝政。“751年,阿布.穆斯林派遣部將齊亞德進兵阿姆河右岸,在怛羅斯擊敗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部,俘唐軍2萬人。”這一點很重要。它足以告訴我們,與唐軍發生衝突的不是哈里發派遣的政府軍,而是邊疆守軍。我們對怛羅斯戰役最大的誤解是把怛羅斯戰役看作阿拉伯政府對外戰爭的組成部分,把阿拉伯呼羅珊總督的軍事行動看作最高統治者決策下的行動,把阿拔斯王朝看作完全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怛羅斯戰役之後兩國之間的關係

怛羅斯戰役對唐和大食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並不大。自公元七世紀中葉

以後直至八世紀末,阿拉伯與中國唐朝的友好往來基本上是連續的,並不因怛羅斯之戰而間斷。據《冊府元龜》記載,從651年(唐永徽二年)到747年(天寶六年),阿拉伯遣使來華共計二十四次。752年(唐玄宗天寶11年),黑衣大食謝多可密遣使來華,這是阿拔斯王朝正式與中國通好。753年3月、4月、7月和12月阿拔斯王朝使節四次進入長安。754年4月,黑衣大食遣使來朝。755年7月,黑衣大食遣使貢獻。756年7月,黑衣大食遣大酋望二十五人來朝。此後,公元758年(5月11月兩次)、760年、762年、769年、772年、774年、791年、798年每年都有黑衣大食使者來華。這至少說明,阿拉伯與中國唐朝之間,自倭馬亞王朝就有使者或商團往來,互贈禮品,不曾間斷。當然,這些使者或商團並不一定都是官方的。有些商人和旅行家,冒充哈里發的使者,向中國皇帝貢獻貴重禮品企圖受到尊重或幫助。怛羅斯戰役之後兩國能夠保持友好關係的原因

怛羅斯之戰前後,阿拉伯帝國處於政權更替之時,是多事之秋,無暇東顧;中國唐朝西境先有突厥的威脅,後有吐蕃的威脅,四年之後的安史之亂幾乎使唐王朝覆滅,根本無暇西顧。僅軍事方面而言,兩國爲幫助屬國而用兵,小規模的摩擦和衝突不斷,怛羅斯之戰只是較大規模的一次。然而其後唐朝還向阿拉伯借兵,阿拉伯人、突厥人、畏兀兒人組成的軍隊到中國,幫助唐政府平叛。唐與阿拉伯的友好關係沒有間斷。阿拉伯與唐帝國的關係不因怛羅斯之戰而中止,經濟文化交流不因怛羅斯之戰而減弱。

不打不成交,在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竟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第4張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