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智顗,天台創始者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智顗,天台創始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智顗(538~597年),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湖北潛江)人。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天台宗爲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稱爲天台宗。因以《法華經》爲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爲法華宗。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爲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並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一心三觀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爲初祖,以北齊慧文爲二祖,慧思爲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隋煬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或“天台大師”。着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智顗,天台創始者

智顗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智顗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並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時八教”,綜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經典內容,在判釋經教上被視爲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觀基礎。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的弊病,倡遵“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教學,獨創依禪觀而修行的止觀法門,消融中國幾百年來南北方佛教的偏頗。由於他博識善辯,深達禪觀,陳、隋兩朝都對他相當尊重!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智顗,天台創始者 第2張

智顗字德安,俗姓陳,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祖籍潁川(許昌),後遷移到荊州(湖南)華容縣。父親陳起祖,爲益陽縣的散騎將軍,驍勇善戰,博通經傳;母親徐氏,勤修齊戒。

智顗善根啓發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並且面西端坐。長大後,每見佛像則頂禮膜拜,遇出家人則恭敬儀止。七歲時,智顗常常前往寺院道場,師父見他才情殊特,便口授《普門品》,才教一遍,智顗已能背誦。

十五歲那年,因逢樑末兵亂,親屬分散流離,智顗深感榮華富貴難以長久,親人受別離苦卻轉身感受,便在長沙的佛前發大願心:“志願出家修道,以荷擔如來正法爲已任。”次日,智顗雕刻檀木佛像一尊,早晚課誦禮拜,精進不斷。後遭雙親往生的智顗,服喪之後,便向兄長告別,尋師訪道而去。

智顗離家後,北度到硤州投靠舅父。十八歲那年,禮湘洲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學習十戒道品律儀,後又到北方慧曠律師處學律。二十歲受具足大戒。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智顗,天台創始者 第3張

其間,智顗曾到大賢山誦讀《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等,才二十餘日便能究竟其義。同時,又進修方等,懺心淨行,常感得勝相現前,此後,身心便覺融暢清淨,日中舒爽輕利;受具足戒後,精研律藏,常在禪悅法喜之中。

智顗求法心切,卻苦於江東之地無良師可請益,而聽說南嶽慧思禪師南下光州大蘇山,於是甘冒陳齊邊境刀兵之險,在陳天嘉元年(560年)來到慧思禪師座下。甫頂禮畢,慧思便說:“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接着爲他開示普賢道場,講四安樂行。智顗遂在此修法華三昧,晨昏精進。如此經過三日夜,在誦到《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時,智顗頓感身心寂靜,豁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證入法華三昧。得慧思禪師印可後,慧思更爲他開演教法。開悟後的智顗,身心煥然,有如華開,慧思因而嘆言:“非爾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從此,慧思便常命智顗開設講筵,智顗亦不負所望,辨若懸河,舒捲之際,條理自存,聽講者無不信服。

他的特點在於教觀雙運,解行並重。在發揮《法華經》的要旨方面,他以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釋釋迦一代時教,用五重玄義解釋經題,述爲《法華玄義》;以四釋(一,因緣釋;二,約教釋;三,本跡釋;四,觀心釋)詮經的文句,述爲《法華文句》;以一心三觀、十乘觀法開顯圓頓止觀法門,述爲《摩訶止觀》。他的學說,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很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