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鐘馗到底是誰

歷史上的鐘馗到底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目前所知最早記載鍾馗其人其事的是唐代盧肇的《唐逸史》:開元年間(713—741),唐玄宗病中夢見一小鬼盜走玉笛以及楊貴妃的繡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驅鬼,忽見一大鬼奔進殿來。此鬼蓬髮虯髯,面目可怖,頭系角帶,身穿藍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個小鬼,剜出眼珠後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駭極,忙問是誰?大鬼向玄宗施禮,自稱是終南山鍾馗,高祖武德年間,因赴長安應武舉不第,羞歸故里,觸殿前階石而死。幸蒙高祖賜綠袍葬之,遂銘感在心,誓替大唐除盡妖魅。唐玄宗醒後,病也霍然而愈。玄宗令畫家吳道子按其夢中所見畫一幅鍾馗圖。圖成,唐玄宗在畫上批曰:“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有司奉旨,將吳道子《鍾馗捉鬼圖》鏤板印刷,廣頒天下,讓世人皆知鍾馗的神威

歷史上的鐘馗到底是誰

盧肇是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的進士,距開元時代已有一百多年,所敘未必是事實。但是皇帝賜給大臣鍾馗畫像作爲新年禮物是盛唐以來的慣例,開元時的名人張說及劉禹錫等,都有謝賜鍾馗圖和歷日表的作品傳世。另外,人們還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除夕鍾馗驅儺文》,是爲鍾馗已在大儺儀中扮演主角的實證。凡此,可見鍾馗信仰至晚從盛唐起已成爲全社會的風尚。所以,也有人估計鍾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於唐代。

在鍾馗俗信興盛未艾的熱流中,北宋沈括首先對唐玄宗夢鍾馗的故事提出質疑:宋仁宗皇祜年間(1049—1054),金陵上元縣曾發現一處古冢,乃南朝宋徵西將軍宗愨母鄭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愨有妹名叫鍾馗。

鍾馗的名字來源久遠,並不是從開元那個時候開始的,後魏有李鍾馗,隋將有喬鍾馗、楊鍾馗。明朝郎瑛、胡應麟等也這麼認爲,郎瑛認爲鍾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堯暄,其人本名鍾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訛傳,由於他表字“辟邪”,所以後人才附會出捉鬼的故事。胡應麟提出,鍾馗捉鬼的傳說“蓋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堯暄曾取名鍾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時名叫鍾馗的人很多,可能都是這個意思。

明代楊慎和清代顧炎武、趙翼等根據《周禮·考工記》“大圭,長三尺,終葵首”、《方言》“齊人謂椎爲終葵”等資料,認爲所謂鍾馗系由“終葵”演變而來。“終葵”是一種利器——椎,“大圭”是古時天子的儀仗,上端形狀像椎,故云“大圭終葵首”。齊人說話遲緩,把“椎”的發音拖成了兩個音節,乃成“終葵”。古人以椎爲作戰的利器,故《後漢書·馬融傳》中有“翬終葵,揚關斧”的描繪。“蓋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儺之爲耳”(《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南北朝時許多人取名鍾葵或鍾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終葵(即利椎)那樣,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這種意義到了唐代最終傳變爲人格化的“鍾馗”。近年來隨着秦漢文書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擊鬼的事實已被證明。如秦簡《日書·詰篇》雲,人被哀鬼纏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則不來”;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也記有用鐵椎擊鬼治病的法術,有人認爲顧炎武對鍾馗起源的解釋是可信的。

何新認爲鍾馗本來就是人名,與所謂“椎”或“終葵”沒有什麼關係。鍾馗的原型,是商湯時的巫相仲傀,他的名字在《尚書》、《左傳》、《荀子》中又作“仲虺”、“中歸”、“中壘”。商人事鬼,政官都兼巫祝,仲傀爲巫相而兼驅鬼之方相。傀者,面具也;驅鬼必戴面具,面具之形甚多,因而發生仲傀多首的傳說。仲傀以同音演變爲仲虺,虺乃神話中的怪蛇,於是仲虺又演變爲九首巨蛇之“雄虺”(《天問》)、食魅之“雄伯”(《後漢書·禮儀志》),連《山海經》佚文中閱領衆鬼的“鬱壘”,實際上也是仲傀與雄虺傳說的又一變形,鬱壘即中壘的變稱。要之,由驅鬼之巫相的真人仲傀,變爲食鬼怪獸鍾馗,變形愈繁,去真相愈遠,但也留下一絲痕跡:古人命名常以字釋名,鍾馗之“馗”乃“九首”合文,《天問》:“雄虺九首”,則仲虺以“虺”作名,而“馗”——九首,或即其人之本字也(《文史新考·鍾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