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武則天稱帝,三次請願一次比一次壯觀,連外國人也來湊熱鬧!

武則天稱帝,三次請願一次比一次壯觀,連外國人也來湊熱鬧!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有個道人叫李淳風,此人精通天文地理,博古通今,是個奇人,後來進入李世民的太史局。有一天李淳風觀過星象,佔了一卦,對李世民說:“女主昌。”而當時民間正在流傳:“唐三代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世民思前想後,決定一定要把這個會禍害李唐的人除掉。他四處尋找這個“女主武王”是何許人也,卻毫無頭緒。

一天,李世民請將領們喝酒,一個叫李君羨的武將灑醉後說起自己的小名很彆扭叫“五娘”,在唐代,家裏的男孩稱爲“郎”,女孩稱爲“娘”,如李世民就會被稱爲“二郎”,想必這個“五娘”,是家人對李君羨的愛稱。衆人聽了哈哈大笑,李世民卻心下一驚,沒多久就找了個罪名處斬了李君羨,自以爲斬掉了大唐的禍患,而漏過了他後宮中正在苦苦思索如何討皇帝歡心的小才人武媚娘。

多年以後,李君羨被武則天恢復了名譽,說自己牽連了李君羨。有很多人說這件事是武則天爲了自己登基製造的言論,也有人說這件事早有記載,並不是杜撰捏造。李淳風其人神乎其神,留下了上下可通千年之事的推背圖,至今仍有人研究。玄學深奧,非常人所能研究,武則天選中了這個傳說,爲她的前途打了最好的廣告。當所有步驟都進行完畢,敵人消滅了,皇嗣控制了,朝政掌握了,武則天終於着手進行下一個步驟:稱帝。

女人當名義上與實際上的掌權者,是在幾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纔有的事,那個時候生產力低下,一個氏族想要對抗自然災害、收集足夠獵物、應對外來侵入,必須有足夠的人口,這時候能夠生育的女人就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初民時代,人們崇拜的是女媧,讚頌的是女人的生殖能力,部落圖騰不是象徵生育的動物,就是女人的抽象的生殖器官。等到歷史過渡到父系氏族,再接替爲男權社會,女人的地位越來越低。

在唐朝,這種慣性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反彈。一來唐朝與北周和隋朝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兩個朝代都有濃重的西北風氣與外族風氣,強調女子的地位。女子不但操持家務,生育後代,更可以拋頭露面,決斷家事,甚至橫刀立馬,馳騁戰場。隋文帝楊堅的夫人獨孤伽羅就與丈夫共同參議政事,被稱爲“二聖”,這位夫人還曾讓年輕的楊堅發誓此生只娶一個老婆。後來楊堅當了皇帝,寵幸了一個美人,獨孤皇后大鬧一場,氣得當朝皇帝拉着馬離家出走,被朝臣好說歹說勸了回來。關隴女子的彪悍可見一斑。

武則天稱帝,三次請願一次比一次壯觀,連外國人也來湊熱鬧!

到了唐朝,婦女們的彪悍一直在持續,她們依然可以挑家裏的大梁,可以指使自己的丈夫。貞觀朝有名的大臣房玄齡的妻子是其中的翹楚。她牢牢掌握着家裏的大權,嚴禁丈夫納妾。一次李世民賜下美人給房玄齡,她命丈夫退給皇帝。李世民聽說後決定治一治這個妒婦,賜下一罐“毒藥”,威脅房夫人若不許丈夫納妾就賜她自盡。房夫人一口飲盡,才發現罐子裏裝的是陳年老醋。李世民也終於對房夫人甘拜下風,收回美人。這種有魄力的女人在隋唐並不少見。正因爲當時的人習慣家裏有個健康、爽利、落落大方的女人打點家計,指揮下人,和丈夫一起議論國政,幫一家老小拿主意,他們纔可以接受武則天一直以來的攝政。

何況,武則天治國雖然有功有過,卻給百姓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百姓們的要求一向簡單,只要吃飽穿暖,就認爲統治者很能幹。而武則天治國時,雖然有不少天災人禍,但朝廷的救濟及時,百姓們並未經歷過長時間的流離失所、朝不保夕,自然對掌事的武則天有一份感激之情。如今他們在城鎮鄉野聽人傳播天后的“菩薩”大名,再加上當時的迷信心理,就也真的認爲這個女人是江山的靠山,朝廷的中流砥柱,國計民生的重要保證。

在朝廷上,朝臣們更了又更,換了又換,老一輩的因爲高宗得病,不得不對武則天屈膝接受;新一輩的連皇帝的樣子都不知道,入仕之初就仰仗着皇太后的提拔,享受着皇太后的恩寵。最重要的是,那些可能對武則天構成威脅的大臣,如裴炎、程務挺等人,都被武則天弄死;剩下的心有不滿者,又被酷吏們弄死;於是如今的朝廷萬衆一心,都對武則天“心悅誠服”。就算武則天真的要當皇帝,也不會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膽,站出來反對。

於是,稱帝一事有了水到渠成的戲劇性:

牽頭的人依然是做着太子夢的武承嗣。沒有人比武承嗣更盼望武則天當皇帝,他那急切的表情,毫無遮攔的情緒,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躥下跳,讓朝臣們對他越來越反感,但他做的工作,正是當時武則天最需要的。他安排的請願的過程也有“一波三折”的起伏感。

首先是一個叫傅遊藝的七品官出現在洛陽街頭,他身後跟着數百名風塵僕僕的關中人,有老有少,他們跪在皇城前獻上一份奏表,請求皇太后順應民心,登基稱帝。皇太后聽說後連連搖頭,派人好言好語地勸走傅遊藝等人。又因爲感嘆傅遊藝的一片忠心,將他由七品官提拔爲正五品。至此,第一次請願在武則天的矜持中宣告結束。

武則天稱帝,三次請願一次比一次壯觀,連外國人也來湊熱鬧! 第2張

傅遊藝一升官,讓更多人看到了機遇。很快,一批由洛陽百姓組成的上萬人的隊伍出現在皇宮前,繼續請求皇太后登基,將國號改爲“周”—武則天一直宣揚武家是周公的後代,因爲周平王有一個孩子叫姬武,姬武的後人改姓武,正是武家人的祖先。武則天再一次派人勸散了請願隊伍。第二次請願在武則天的又一次矜持中宣告失敗。

到了這個時候,那些一直不置可否的人不能再沉默,他們必須表示出一個態度。武則天一方面製造輿論,一方面壓制反對派,在酷吏們陰險的笑容下,羣臣當然不敢表示反對,紛紛寫奏摺表示自己的忠心和贊同,就連那些一直堅持李唐王室的老大臣也不能免俗,在巨大的壓力下發出言不由衷的讚美。他們在心裏反覆斟酌、鬥爭,在爲道義犧牲和對現實服從這兩個選擇中徘徊不已,最後說服他們的,是武則天那尚算優秀的個人素質和她的鐵鞭匕首。

第三次請願,在羣臣的“擁戴”下,新的高潮很快就出現了。

第三次請願隊伍達到六萬人,以普通百姓爲主體,文武百官也在其中,外戚們更是興高采烈。僧人道士,三教九流都在隊伍中,甚至還有外國使者。

這些外國人本就是在唐朝做客,享受着武則天的招待,此時都來湊熱鬧,請願隊伍越來越壯觀,他們喊着同樣的口號,請皇太后務必不要違背天意和民意,他們願意尊奉皇太后爲天子。

在擁立的人羣中,赫然站着儒雅清瘦的李旦,他面帶笑容,表示自己願意擁護母親武則天爲皇帝,也希望自己能改姓爲武,分享母親的光榮。連現任皇帝都如此表態,請願隊伍一片歡呼,擁護聲一浪高過一浪。

在武則天的政治生涯中,李旦一直是被動者;在大唐的歷史進程中,李旦也一直是被動者,但他無疑是個聰明人,在武則天的懷疑下還能保住性命,但在他那沉思的頭腦中,少了一絲抗爭的勇氣和扭轉乾坤的決心,他的聰明僅僅能用來保護自己。被立、被囚禁,他任憑母親擺佈,每一次都會誠心誠意地向母親叩首道謝,從不表露一絲一毫的不滿,以平息武則天時不時的懷疑。他的臣服姿態爲他留得了性命。

武則天稱帝,三次請願一次比一次壯觀,連外國人也來湊熱鬧! 第3張

隨波逐流是保命的法則,他不會像二哥李賢一樣自恃聰明,以爲憑微末的道行可以鬥得過從政多年而心狠手辣的母親;更不會像三哥李顯一樣得意忘形,手握一丁點權柄就以爲掌握了天命人心。他明白自己只是在巨鱷口旁求生的小蝦米,隨時都會喪命。他從不放棄求生的機會,任何時候都不放棄機會,從這一點上來看,他的確承襲了武則天的血統。

請願隊伍繼續前進,這時,最有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有一個人突然大叫:“你們看到了嗎?剛纔有隻紅鳥飛進了皇太后的宮殿!”

衆人擡起頭來,尋找着那隻紅鳥,更多的人跟着應和:“沒錯!我也看到了!紅色的鳥!”

又有人大叫:“別說蠢話!那不是紅鳥,分明是鳳凰!”

百姓們歡呼:“鳳凰!是鳳凰!”

接下來,又是一片排山倒海的呼聲,武則天終於從御座上站起身,帶着無奈的笑容說:“這大概真的是天意吧。”衆人聽說皇太后終於答應了這件事,全都歡天喜地,“萬歲”聲傳遍整個洛陽城,百姓們見證了一個奇蹟般的史實: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誕生了。

九月九重陽節這一天,武則天穿上皇帝的冠冕,衣袍上的鳳凰圖案變爲騰空的飛龍,她登上則天門樓,接受百官朝拜,宣佈改國號爲“周”。一直以來,武則天都在不斷地在“武”字上大做文章,找出了《周書·武成篇》,宣傳說這是武姓人要做皇帝的徵兆。同時她廢去通用的夏曆,改用古老的周曆,爲的是宣揚武氏的古老,這一族可是最正統的周朝的流脈,遠不是李氏能夠比的。

武則天還加大力度,造了一批新文字。在本文中,爲了行文方便一直稱呼她武則天,但實際情況卻是她一直都沒有名字,外界流傳的“媚娘”是太宗李世民賜的,這個女人味太濃的名字完全不符合她期望的形象;輕蔑她的人會叫一聲“阿武”或“阿武子”,依然不是登得上臺面的名字。想到史書上的皇帝們都有一個吉祥的名字,武則天也坐不住了,最後,她生造出“曌"這個字,寓意自己的至高無上。而她造的新文字,因爲使用不便,只在一些正規的敕書或者祭祀時纔會使用。

武則天稱帝,三次請願一次比一次壯觀,連外國人也來湊熱鬧! 第4張

六十七歲的武則天,終於成爲天下的主宰者,她爲自己上尊號爲“聖神皇帝”,並將兒子李旦改名爲武輪,這個舉動也安撫了一批心懷不滿的老臣,讓他們依然保持了一貫的希望—李旦是李治的兒子,就算改了姓,也是李家子孫。武則天下令在洛陽建造武氏七廟,將武氏一族代代追封,一直追封到周文王。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武家人本來就享有高規格的官銜和傣祿,如今更由外戚變爲皇家宗室。武承嗣被封爲魏王,武三思被封爲樑王。武攸寧、武攸止等人也各有封賞,就連武家的女人也都成爲長公主。還有一項措施更讓人瞠目結舌:新登基的皇帝宣佈天下姓武的人全都免除勞役。大概只有武則天,會有這樣創造性的想法。

對李唐王室,武則天以非常小心的方法進行了處理。儘管她殺掉了那麼多李家子孫,但她清楚地知道.天下百姓對高祖的平蕩天下、對太宗的清明政治、甚至對高宗的大國威儀都在心底裏敬服和嚮往,如果她否定抹殺了他們的功績,一定會引起百姓的反感。所以,她將李唐的太廟改爲享德廟予以保留。而且,她沒有加害李顯和李旦,李旦改名後,依然有繼承皇位的資格,這在最大限度保證了人心的穩定。

她的最大的慾望得到了滿足。當她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坐在御座上,儘管殿上站立的都是熟面孔,但她的心境已經大爲不同。她也會在恍惚間想起第一次進入長安的那個少女,那是她帶了一抹陰報的回憶,如今長安城的雄偉宮殿被洛陽城的華服麗景取代,她再也不必擔心被人鄙視侮辱,再也不會有不順心的日子,未來的一切都會鍍上燦爛的金光,儘管她爲這一天已經走了這麼多年,她已經到了六十七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