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他功大而賞薄,又爲朝廷猜忌,可惜被史官埋沒

他功大而賞薄,又爲朝廷猜忌,可惜被史官埋沒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越,字世昌,濬人,明朝中期將領。長身,多力善射。涉書史,有大略。登景泰二年進士。廷試日,旋風起,揚其捲去,更給卷,乃畢事。授御史,出按陝西。聞父訃,不俟代輒歸,爲都御史所劾。帝特原之。天順初,起掌諸道章奏,超拜山東按察使……王越一生戰功卓著,爲明朝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他在生時,人多咎其貪功。及死,而將餒卒惰,冒功糜餉滋甚,邊臣竟未有如越者。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北元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本來屬於二線防禦基地的大同,宣府,延綏一帶成了抵抗北元入侵的最前線,經常遭到北元的攻擊,當地經濟和人民生活遭到嚴重的破壞。王越到任之後立刻修繕武器甲冑,訓練士兵,修理堡寨,鼓勵農業和商業,把大同防區重新建設了起來。

他功大而賞薄,又爲朝廷猜忌,可惜被史官埋沒

是年三月,明朝決定徹底解決擾邊不止的北元阿羅出部。這次的領兵大將又是撫寧侯朱永。王越爲其副手。從前面的故事看,恐怕實際指揮的是王越,而不是紈絝子弟朱永。雙方在開荒川決戰,阿羅出大敗。明軍乘勝追擊至牛家寨,阿羅出被流矢射傷。王越這次立了大功被升爲上將(右都御史,從字面上翻譯是總檢察長。但是這個職位在明朝對於領兵大將來說實際上是榮譽性職位。凡是領兵的文官都要加兵部侍郎和御史頭銜,以表示他們只是暫時性的領兵。這也是明朝以文官領兵防止武將專權的措施之一。所以只好翻譯成上將。不然現代人很難理解爲什麼立了軍功卻升總檢察長。)。

借這個大勝的勢頭,明朝決定大舉進攻北元。王越深孚衆望,威震邊疆,於是第二年他被任命爲西路方面軍司令(總督軍務,專辦西事。)專門籌備西征事宜。但是可嘆的是中央雖然口頭上要西征,卻口惠而實不至。王越手下可用之兵不過萬餘,又分散防守。而北元的軍隊卻有數萬。在這種情況下,王越自保不遐,哪裏還有力量西征。

他功大而賞薄,又爲朝廷猜忌,可惜被史官埋沒 第2張

明史上的記載卻說他只擒斬三百五十人,獲駝馬器械無算,焚其廬帳而還。這個戰績未免過小,而且如此大的戰役只殺了對方三百五十人也令人無法相信。相信這是明朝的史官認爲他是汪直一黨而故意減少他的功勞吧。 這次大勝相當於漢初衛青,霍去病擊破匈奴王廷。可是衛青,霍去病能夠繼續攻擊匈奴,王越卻連追擊北元殘軍也辦不到。衛青,霍去病得勝歸來,立刻能夠投入制定下一次作戰計劃。王越得勝歸來卻立刻要面對險惡的政治鬥爭。

表面上,王越因爲這次大勝而升了官,名譽職務升到了太子少保,實際職務則升到了西北戰區司令(三邊總制)。但是其實他的實際權力卻是下降了。而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又彈劾他爲前任平虜將軍劉聚濫殺冒功一事胡亂上奏。

功大而賞薄,又爲朝廷猜忌,王越於是只好自稱有病,交出兵權,回到中央當他的總檢察長。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