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這個人被稱第二個包拯 一生只有琴與鶴相伴左右

這個人被稱第二個包拯 一生只有琴與鶴相伴左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裏,有一類鐵肩擔道義的人,被世人稱爲“一代廉吏”。廉吏的形象如包拯、海瑞、于成龍,只要一提起,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也有的人卻是靜靜的以“一琴一鶴”相伴千年,默默地留名青史之中、百姓的懷念之中。大文豪蘇軾平生看得上的人並不很多,親手爲其樹碑立傳的更是屈指可數。范仲淹、歐陽修,因個人文品、人品贏得蘇軾欽佩,從范仲淹、歐陽修,再算下來,大概就是趙抃了。

趙抃提倡“三廉”:廉於自身,從自己做起;廉於職務,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謀私利,要乾淨幹事;廉於社會,提倡節儉,反對奢靡。入蜀爲官時,面對官場中由來已久請客送禮的歪風,趙忭深惡痛絕!他不是隨遇而安,而是斬釘截鐵地表示:“決不隨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 經過他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有針對性的強化措施精準施策,蜀川沉痾多年的奢靡之風爲之一變。

這個人被稱第二個包拯 一生只有琴與鶴相伴左右

網絡配圖

趙忭自律甚嚴,深信人在做, 天在看,頭上三尺有神明。他白天處理完公務,每到晚上,都要焚香拜天,口中唸唸有詞。有人好奇問他在向上蒼密告什麼,趙忭笑笑說:“哪是什麼密告呀 ! 無非是將自己白天做過的事,一件件一樁樁地在心裏說上一遍,藉以檢點反思。倘若一個人連在那種場合都還不好意思啓口,那就必定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趙抃第一次入川在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這年他51歲,在朝中任殿中侍御吏。侍御史屬言官。因不畏權貴,揭發彈劾貪官奸吏,伸張正義,威震京師,被朝野上下稱爲“鐵面御史”。成都離汴京路途遙遠,鐵面御史匹馬隻身,帶着平生喜愛的一琴一鶴,風塵僕僕地趕去赴任。這次,朝廷任他爲成都轉運使。

趙抃到任後,從訪察民情人手。趙抃挑了個十字街頭最熱鬧的茶館。只見一羣茶客圍坐一桌,高聲大嗓地正在議論本地官員請客送禮的種種花招。趙抃正聽得緊,忽然發現隔桌一位茶客在暗自掉淚,便移坐過去跟他搭訕起來。原來四川各路州縣之間,一年中四時八節都互相間要饋贈節酒和土特產,派衙前差運送,而且規定要在節前安全送到。爲此,官府在攤派這類衙前差時,一般都挑選殷實人家。萬一有什麼差池,便拿其家產抵押賠償。這位掉淚的茶客就因運送節禮失誤而傾家蕩產,親友們花了不少錢,好不容易纔把他從獄中贖出來。

這個人被稱第二個包拯 一生只有琴與鶴相伴左右 第2張

網絡配圖

之後趙抃從自身做起,謝絕了爲他舉行的接風宴請,更不利用職務之便收受賄賂。對於那些敢於頂風違抗的官員,趙抃繩之以法,嚴懲不貸,並且從成都推向各地,連窮城小邑也不放過。經過這樣雷厲風行的懲治,蘇軾在神道碑中說,成都地區一些惡吏悚然,鄉親父老驚喜相慰,蜀風爲之一變!

趙抃後來二次入蜀都政績斐然,深受“蜀民稱道”,特別是最後一次出任成都太守時。當時劍州地方有個叫李孝忠的,糾集200餘徒衆,私造度牒,度人爲僧,騙取錢財,以謀逆罪被捕入獄。聽說趙抃要來成都,這200多被囚的人個個心中十分恐慌,認爲自己這下死定了。

因爲趙抃前次治蜀,向以嚴格執法著稱。誰知趙忭到任後,先一一查清這些人的底細,再認真地審閱案卷,認定李孝忠一案性質只是私造度牒,並不是聚衆謀反,決定從寬處置。刑其首惡,餘皆釋放。“蜀民大悅”。不料當地有人告到朝廷,稱趙抃包庇叛衆.爲其開脫罪責。皇上聞知後嚴令有關官員調查此事,調來李孝忠案全部案卷,細細查審,一致認定趙抃處理得完全正確,維持原判不變。所以蘇軾在傳中說他“公爲吏,誠心 愛人。時出猛政,嚴而不殘”,“爲世所稱道”。

這個人被稱第二個包拯 一生只有琴與鶴相伴左右 第3張

網絡配圖

晚年的時候,趙抃多次想要告老還鄉,但是,神宗每次都去挽留,後來只好妥協讓他在他家鄉附近的越州擔任知州。元豐七年,勤政愛民的趙抃駕鶴西去,享年七十七歲,神宗聞訊後,爲其輟朝一日,追贈太子少師,諡號“清獻”。十二月,趙抃葬於西安蓮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