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不南遷是真要死社稷還是一種無奈

崇禎不南遷是真要死社稷還是一種無奈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644年3月15日,農民軍包圍北京,爲明朝的滅亡釘上了最後一棺材釘,18日,崇禎皇帝自殺於煤山,19日,農民軍攻破北京,明朝滅亡,中國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時李自成的農民軍據有淮河以北原,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據四川一帶,清朝則據有山海關外的東北地區和蒙古諸部,而明朝的殘餘勢力據有淮河以南的中國半壁江山。在明朝殘土上建立起來的政權當中,表面上看來,李自成的農民軍聲威浩大,實力最強,其實不然,當時北方民不聊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況且北方大都是不戰而降,實則各懷鬼胎。實際上,最強的當屬南明,南明佔據中國最富庶的江南,經濟基礎良好,兵力不下百萬。可是,在這種情況下,最完整的南明弘光政權卻抵抗了一年,什麼原因?除了內部傾軋(左馬之爭)、黨爭、醉生夢死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弘光皇帝的昏庸與無權。

崇禎不南遷是真要死社稷還是一種無奈

網絡配圖

弘光之所以無實權,是因爲弘光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存在問題,人心不能凝聚。由此,問題產生了——作爲正統皇帝的崇禎爲什麼不南遷?事實上,崇禎不是沒有南遷的打算。之所以沒有南遷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對形勢的誤判。

1643年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孫傳庭,佔領陝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稱帝並着手兵分兩路北伐,此時關隴、中原腹地一帶,已經沒有勢力能與李自成正面周旋了。可是陝西離北京遠着呢,現在我們知道僅僅三個月李自成就打到了北京,可是當時誰就一定能保證,他一定能打到北京?

在陝西和北京之間主要要三個要塞。其中山西有兩個,第一個是寧武關、雁門關(內長城),這裏有山西總兵周遇吉鎮守。第二個是號稱明代九邊第一鎮的大同,兵強馬壯城池堅固,由姜瓖鎮守。出了山西,北京西面還有一個居庸關,在居庸關和大同之間,還有九邊雄鎮之一的宣府,由唐通鎮守。也就是說,北京西面有三道雄關,有三支軍事勢力,周遇吉、姜瓖、唐通,李自成想從西面越過這三道防線,也夠他啃上大半年的。正是崇禎對西部局勢的足夠自信,導致薊遼總督王永吉上疏建議調集關寧吳三桂的軍隊來京師勤王的議程一拖再拖。在崇禎皇帝的眼裏,李自成還不一定能打到北京城下,就算打到北京城下,明軍也可以據城反擊。崇禎朝北京被敵軍兵臨城下的次數很多,從己巳之變到崇禎十五年清軍入寇,一共有發生了五次。所以崇禎因爲這個傳統,對北京城的防守感到非常自信,認爲即便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了,北京城也不一定很快就失守。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纔不急於調集關寧軍來援救京城,也沒有執意南遷。

崇禎不南遷是真要死社稷還是一種無奈 第2張

網絡配圖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除了周遇吉以幾千人的兵力抵擋李自成的八九萬大軍長達半個月外,從姜瓖到唐通,再到南路李建泰下屬的軍官們,再到北京城下的成國公和守城官員,文武官員投降的非常迅速,如同秋風掃落葉,以至於從姜瓖投降的2月19日到李自成攻克北京的3月19日,僅僅一個月。

二、社會風氣的道德綁架

1642年,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崇禎打算與清兵議和,避免兩面受敵,趁機將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主力調進關內剿滅李自成。崇禎與陳新甲商議後,決定祕密進行此事,可惜事情還是張揚出去了,崇禎害怕擔當“與敵”罪名,把責任全推到陳新甲身上,將其斬首。

1644年2月,就在李自成攻下太原之後,京師震動,太子辦公室主任(右庶子)李明睿向崇禎建議遷都南京,崇禎深有觸動,於是,崇禎將此事交給大臣們廷議。一部分官員響應南遷主張,但是內閣首輔陳演以及其他一部分官員反對這個主張,陳演推出光時亨在朝堂上攻擊李明睿,留守派的氣焰蓋過南遷派的風頭,於是李明睿被殺,南遷派的主張也就被否決掉了。

爲什麼崇禎既不敢與清議和又不敢主張南遷?

崇禎不南遷是真要死社稷還是一種無奈 第3張

網絡配圖

一般人認爲是崇禎不願意承擔責任,而且好面子,希望文武百官請求皇帝遷都,然後皇帝再借坡下驢,遷都南京。事實上沒這麼簡單,這是當時的文官風氣決定的。文官集團以宋朝爲前車之鑑,反對與敵妥協與南遷,認爲這是朝廷恥辱,無形中也影響了整個明朝風氣,這也是北京百姓聞袁崇煥通敵被斬後分其肉的原因。在當時的風氣下,與敵議和就是叛國,崇禎也不敢犯衆怒。可是,除了所謂的民族大義外,文官集團卻拿不出有效措施,最爲諷刺的是,所謂的民族大義他們自己卻沒做到,隨着清軍入關,他們紛紛降清。

三、法統的完整性考慮

京師象徵着法統,坐守京師無疑可以讓崇禎皇帝的法統處於完美,一旦強行南遷,面臨的不是簡單的罵名,而是丟棄疆土百姓的罪名,作爲皇帝的法統和神聖性就會大打折扣。而這樣,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後果,軍隊、官員、百姓都會開始藐視皇帝的法統權威,整個王朝瞬間可能土崩瓦解。這也就意味着,如果皇帝執意拍板南遷,面臨的後果就會是,衆叛親離,官員們甚至會在北京擁立他的兒子,而讓崇禎提前退休。歷史上唐朝、宋朝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一幕。這也是李邦華建議皇帝固守京師,同時讓太子前往南京的建議遭到崇禎否決的原因。

崇禎不南遷是真要死社稷還是一種無奈 第4張

網絡配圖

但是法統也不是就得死板的堅守,法統的彈性取決於文武官員的支持度,正因爲如此崇禎才希望由這些文官來提出遷都建議,但是,崇禎害怕的大臣們也一樣害怕,他們也不敢承擔丟棄疆土這個責任,有了前車之鑑,如果南遷成功,爲了平復風氣,自己勢必爲成爲替罪羊,而萬一南遷失敗,他們一樣是替死鬼。此外,京官的莊園產業都在京畿一帶,南遷就意味着損失相當大的既得利益。於是他們紛紛反對遷都,並且一致認爲,大敵當前,不能畏敵逃跑,不能扔下祖宗基業。在這種情況下,崇禎不可能力排衆議,自己拍板遷都南京,只能無奈的表示,自己要跟國家共存亡。

崇禎南遷失敗,自殺於煤山對後來清朝佔領北京時的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朝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擁有了他們最缺乏的東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幾乎全部漢族官吏,依靠他們接管天下,並最後征服南方。同時由於正統的不復存在,導致諸多皇室宗親繼承權利的曖昧不定,以致派系傾軋,削弱了南明政權,最終被清朝各個擊破。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