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曾國藩後代個個成就不凡 全憑他的四句遺言!

曾國藩後代個個成就不凡 全憑他的四句遺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末年,天下大亂,天平天國起義,清政府啓用了大臣曾國藩,這位漢人官員帶領着湘軍力挽狂瀾,而他自己也因爲能夠始終效忠國家和運籌帷幄的軍事才能,被清政府所看重,甚至死後得到了文正的諡號,這是極高的評價。這個帶有范仲淹人格魅力的諡號是很多文臣的夢想,然而,最終得到的也不過是寥寥幾人而已。但曾國藩卻能夠得到,他甚至還與孔子一起並稱爲中國古代的完人。

到了這裏,曾國藩也算是實現了自己作爲儒生的一切理想,不論是儒家“三不朽”的境界還是平天下的最高願望,都在他手中得到了實現。

曾國藩後代個個成就不凡 全憑他的四句遺言!

網絡配圖

歷來中國人講究富貴不能傳家萬代,即使是君子的德行也不能澤被子孫萬代的說法。但是曾國藩卻創造了一個鼎盛輝煌的曾氏家族,這個曾氏家族代有英才,長盛不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爲罕見的。單憑這一點就是很多文臣武將永遠無法做到的。那麼,曾國藩治家教子的祕訣究竟是什麼呢?

那麼我們就來看一看,曾國藩是如何齊家、教子的吧。中國人向來講求孝道,甚至很多朝代就是用孝道來作爲治理國家的根本政策。這其中儘管有着一些封建的糟粕,但不可否定其中的確還有着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的傳承。聽從祖先的教誨很大程度上能夠少走很多彎路。

作爲漢人重臣,曾國藩能夠得到清廷的信任是極爲難能可貴的,像他這樣成就功名的人一般來說很難家國兩全,子孫之中很少有極爲優秀的人才,但是曾國藩卻不同,作爲一個被尊稱爲官場楷模的人,他教子也有着非常厲害的一套理論。

很多人都相信,曾氏家族的輝煌不僅僅是因爲有了曾國藩的餘蔭遮蔽,很大程度上,曾氏家族的傳承都是因爲有着良好的家訓。而這家訓就是來自於曾國藩彌留之際的遺書。1872年的三月十二日,已過花甲之年的曾國藩溘然辭世,他死之前說道:此生帶兵打仗已經損了不少陰德,所以希望後代子孫盡是讀書之人,而非舞槍弄棒的武夫。他還爲子孫留下了一封遺囑,這份遺囑概括起來就四句話:

再有就是要學會尊敬他人,人生活在大地上就是因爲有了尊重纔有了禮儀,有了禮儀才能避免走向矇昧。推而廣之,我們對身邊的人也要抱着一種尊敬的態度,這樣才能養成一種謙謙君子的風度,也能夠讓自己慢慢的不屑於去爭鬥,敬一切值得尊敬的任何事情,一定會得到意料之外的收穫。

曾國藩後代個個成就不凡 全憑他的四句遺言! 第2張

網絡配圖

最後一點則是要求子孫要仁愛,要寬容。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一個人不僅自己要看得起自己不能自賤,同時也要對那些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保持一份仁愛之心,不能見之即避,讀書識文就是讓人養成一種仁愛之心,有着這中境界的人自然會得到所有人的尊敬,自然能夠超然自得。

曾國藩共有3個兒子、6個女兒(其中一兒一女夭折),8個孫子、4個孫女……截至目前,曾國藩五兄弟的後人已經綿延至第八代,有突出成就的人多達240多人。

如今,在國內能夠拜訪到的曾國藩直系後裔大概有十幾位,分佈在長沙、北京、濟南、洛陽和大同等地。

曾國藩的子孫中再沒有一個人像他一樣成爲顯達人物,但他們在教育、化學、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讀古人的書就是從古人的人生經歷中提取智慧。我們要學習他的教誨才能開闢人生的坦途。

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

慎獨則心裏平靜

主敬則身體強健

追求仁愛則人高興

他還特地囑咐家人:“此四條爲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後代個個成就不凡 全憑他的四句遺言! 第3張

網絡配圖

正是因爲曾國藩這四條人生智慧的提煉,他的子孫才能夠始終讓家族昌盛繁榮。而且子孫也時刻謹記着祖先的諄諄教導,並沒有參加行伍,中國近代,凡是與軍隊扯上關係的家族,歷來都沒能逃脫衰亡的下場。

內容就這簡簡單單的四則,在遺書的開頭曾國藩對自己的一生做出了總結,他很謙虛的說道自己雖然官運亨通,位極人臣,但是學問方面還是有很大的欠缺,並且德行操守也還沒有達到足夠的境界,如今快要離開人世了,所以特地將自己這一生的經歷總結成了四條遺訓,希望後代子孫能夠時刻謹記,並且嚴格要求自己。

第一點就是參加勞動,事必躬親,所以無所畏懼,不會有四體不勤的憂患,因爲一生都在自力更生所以活得坦坦蕩蕩毫無掛礙,自然也就能夠心平氣和的安度一生。勤勞的確是一劑長生的祕方,一個好逸惡勞的人絕對不可能事事順心,遭遇挫折時肯定會最先崩潰。

第二點是要時刻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要能夠耐得住寂寞。養心的功夫是最難得,人每每慘遭厄運都是因爲養心的功夫不到家,一出事之後就會氣血上涌,衝動易怒,往往會對要做的事情造成不良的結果。一個人要隨時抱着一種超然的灑脫心性,不能因爲偶然的一件事情就喪失了平穩的心態,不因得失而心靈紊亂纔是最佳的智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