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明戰神洪承疇:雖然投降皇太極但衷心依舊

大明戰神洪承疇:雖然投降皇太極但衷心依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人,爲明末重要大臣,並深受崇禎皇帝寵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廳堂掛出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後來他在松山戰役失敗後降清,於是有人將他這副對聯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洪承疇出仕之道,相當艱辛。他雖說出身望族,但其曾祖父輩時,家道已中落。待到洪承疇出生之時,已是家境貧寒了。他11歲時不得已而輟學,在家幫母親做豆腐乾,也曾走街串巷叫賣。不過,洪承疇自幼聰慧,叫賣豆乾之餘,常在其族親洪啓胤所辦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啓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有抱負,便免費收洪承疇爲徒。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羣書,甚得賞識。其老師洪啓胤先生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

明末政治腐敗,農民紛紛造反。崇禎元年(1628年)至崇禎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先後起義。洪承疇在鎮壓農民義軍的過程中,逐漸顯露其政治與軍事才華。他從參政、巡撫,一直做到了陝西三邊總督,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洪承疇最大功勞,就是俘殺高迎祥、大敗李自成。一時間,洪承疇名聲大噪。他的軍隊亦爲稱爲“洪軍”。自此,崇禎皇帝對洪承疇甚爲賞識、且屢有嘉獎。崇禎11年(1638年)9月,皇太極攻佔義州,圍攻錦州,關外軍情甚急。清史稿稱:“莊烈帝(崇禎)徵承疇入衛。明年春,移承疇總督薊、遼軍務”。崇禎12年(1639年)春,崇禎不得已,下令將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統領關外軍務。在崇禎看來,此時滿清之威脅,已大大超過農民起義軍了。因此,他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希望洪承疇當之大任,挽大明於既倒。

大明戰神洪承疇:雖然投降皇太極但衷心依舊

然而,洪承疇卻辜負了朱由檢的“似海君恩”。松山兵敗,洪承疇被俘。起初,洪承疇亦臨死不懼,似乎決心以死謝恩,曾“延頸承刃”,始終不屈。不過,也有學者稱,洪承疇之舉,完全是一種求生之智慧,藉以擡高自己的籌碼。於是,便發生了皇太極招降洪承疇的故事。清宮戲中,多有提及,亦有演繹。比如,令莊妃親近洪承疇,親喂人蔘湯等等。

此時此刻,北京城裏的崇禎皇帝在做什麼呢?朱由檢自以爲,洪承疇此番必死。他根本不會想到,洪承疇也會變節。清史記載:“莊烈帝初聞承疇死,予祭十六壇,建祠都城外,與邱民仰並列。莊烈帝將親臨奠,俄聞承疇降,乃止。”崇禎皇帝下令輟朝3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七日一罈,於五月十日親自致祭,還御製“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同時祭悼的,還有被殺的巡撫邱民仰。然而,祭到第九壇時,消息傳來:洪承疇降清了。崇禎震諤不已。

洪承疇的德行操守,在崇禎一朝是頗有名聲的。洪承疇講忠義,也是普遍的評價。如此忠義之人,怎麼會變節呢?以崇禎之心胸,自然是最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因此,這個祭悼儀式草草收場了,“遂御祭始罷”。不過,這件事,朝廷並沒有張揚。多年之後,當滿清入主北京之時,老百姓才知道,這個“忠義之人”洪承疇居然還活着。錯諤之者甚衆。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朝廷對洪承疇的警惕才稍稍放鬆。清代史家趙翼評價洪承疇說:“(洪)出經略江南諸省,逋寇以次削平,後再出經略楚、粵、滇、黔諸省,西南底定,皆其功也”。直到此時,他才獨擋一面,屢建功勳了。然而可悲的是,滿清的主子,對洪承疇仍有戒心。他接替多鐸任職南京之時,就經歷了告密事件,幾乎斷送了他的前途。一次是南明魯王部下的誘降信事件,另一次是僧人函可事件,後者不過是查出了幾本隨身攜帶的反清復明的書稿而已。幸虧多爾袞仍要用洪承疇,纔沒有多加追究。洪承疇對滿清開國居功至偉,但一直沒有受到封賞。直到順治18年(1661年)正月,順治死,康熙嗣位。洪承疇“疏乞休致業”,朝廷幾經爭論,康熙才授以一個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襲位,應付了事。

還有一件事,也是洪承疇萬萬想不到的。乾隆以忠君爲標準,在上諭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員均稱爲“貳臣”。從忠君思想着眼,這些人實在“大節有虧”。

大明戰神洪承疇:雖然投降皇太極但衷心依舊 第2張

乾隆還說:“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爲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蹟,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於是,洪承疇被打入了《貳臣傳》。雖說是甲等,也是瑕瑜可知了。洪承疇地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慨?!

洪承疇的負恩變節,其親朋友好友皆引爲恥。其間故事甚多。不說。只述一件小事,很有意思。洪承疇清廷爲官之後,有一次在舊曆“穀雨”與友人對弈。其間丫鬟送茶,客人飲罷,只覺清香撲鼻,便隨口道:“我道茶香這樣濃——原來是‘雨前茶’!”洪承疇張口吟出一聯:“一局棋枰,此日幾乎忘穀雨。”這位友人續了一個下聯,韻含深意:“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後來,也有人將洪承疇那副著名的對聯各加了一個字,擰翻了詩意。深有諷刺之意。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