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陰麗華簡介 漢光武帝劉秀之妻陰麗華皇后生平

陰麗華簡介 漢光武帝劉秀之妻陰麗華皇后生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陰麗華(公元4—64年),南陽新野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后,劉秀的結髮妻子,爲春秋時代著名的齊相管仲之後。陰麗華在歷史上以美貌著稱。史載,劉秀還是一個沒落皇族之時,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不禁嘆曰:“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稱帝之後,陰麗華成爲了他的寵妃,備受光武帝的寵愛。建武十七年,即劉秀掃滅羣雄、統一天下之後的第5年,陰氏被冊封爲皇后。永平七年,陰麗華薨,在位二十四年,與劉秀合葬於原陵。史載:陰後在位之時,端莊賢淑,不喜言笑,有母儀之美。皇后內持恭儉,外抑宗族,爲一代賢后。

軼事典故

在歷史上,光武帝劉秀同他的皇后陰麗華,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此言出自《後漢書光烈陰皇后本紀》: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執金吾,漢代官職名稱,位同九卿,京師南北軍中北軍的統帥,大體相當於近代的首都軍區司令員一職。

劉秀之所以感慨“仕宦當作執金吾”,既非看重執金吾官職的大小,更不是貪圖其手中的兵權,而是被執金吾帶兵出行時的壯觀場面所震撼。即《後漢書皇后紀》中所說的“見執金吾車騎甚盛”。

執金吾帶兵出行時,“車騎甚盛”到何等程度?以至於讓日後的一代英主劉秀如此的感慨!

陰麗華簡介 漢光武帝劉秀之妻陰麗華皇后生平

《後漢書執金吾》注引《漢宮儀》記載:執金吾緹騎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羣僚之中,斯最壯矣。世祖(劉秀)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

“羣僚”,即文武百官之意。

“羣僚之中,斯最壯矣”,就是說“百官之中,他最壯麗”,即執金吾出行時的盛大場面爲“百官之首”。

在京師長安太學中讀書的劉秀,見到了如此的盛大場面,加之此前一直對出身於名門的新野陰氏家族的小姐陰麗華的美貌很是仰慕,所以感慨的說:做官就要做執金吾這樣的官,娶妻子就要娶陰家小姐那樣美貌的妻子。

劉秀的這番感嘆,日後成了千古名言,引發了許多“亂世梟雄”的共鳴。

《舊五代史元貞皇后列傳》注引《北夢瑣言》記載:“樑祖魏國夫人張氏,碭山富室女,父蕤,曾爲宋州刺史。溫時聞張有姿色,私心傾慕,有麗華之嘆”。

“張”,即是有“五代第一賢后”之稱的後梁元貞皇后張惠。作爲大唐王朝終結者的一代梟雄朱溫,在其還未發跡時有一次見宋州刺史的女兒張惠貌美,就發出了“麗華之嘆”,後兩人果結爲連理,張惠助朱溫滅唐建樑,成就了一番大業,也成爲了五代十國的一段佳話。據清朝初年鈕琇所著《觚剩》一書記載:延陵將軍美丰姿,善騎射……,頗以風流自賞;一遇佳麗,輒爲神留,然未有可其意者。常讀《漢紀》,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慨然嘆曰:“我亦遂此願,足矣!”。

“延陵將軍”指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大梟雄吳三桂。吳三桂家族是延陵吳氏後裔,當時人們喜歡稱呼他爲“延陵將軍”。吳三桂在其青年時代頗爲風流俊雅,對“佳麗”頗爲留意,但是一直未有如意者。讀史書時,看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時,不禁感慨:“餘亦遂此願,足矣!”。

人物生平

出身顯赫,生逢亂世

陰麗華出生在一個極爲顯赫的家族。據《後漢書陰識傳》載:“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孫修,自齊適楚,爲陰大夫,因而氏焉。秦、漢之際,始家新野”。就是說,陰氏家族是名震古今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後。到了第七代子孫管修的時候,從齊國遷居楚國,被封爲陰大夫,以後便以“陰”氏爲姓。秦末漢初,陰家舉族遷到了新野。

不但出身顯赫,陰氏家族還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豪門大戶,《後漢書陰識傳》載:“(陰家)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邦君”就是分封的諸侯王。就是說,陰家佔有巨量的土地,車馬和奴僕可以同分封的諸侯王相比。

雖然有着顯赫的出身,但是陰麗華卻並未能像其祖先那樣能夠安享太平盛世,這位陰家大小姐所生長的時代,是一個被班固稱之爲“天地革命”的大變革、大動盪時代(見《後漢書班固傳》之《兩都賦》)。

西漢自中後期以來,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爲奴婢,到了西漢王朝的末期,社會矛盾已經空前激化,到處呈現出一幅末日的景象。王莽代漢之後,爲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實施了著名的“王莽改制”。日後的歷史實事證明,光武帝劉秀挾統一天下之威,尚且在“度田”之時造成了天下紛擾的局面,更何況是從西漢手中接過這副爛攤子的王莽政權。在中國的封建時代,“土地”問題是最爲敏感的核心問題。“王莽改制”最終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

新莽末年,枯旱連年,蝗蟲蔽天,兵戈四起。綠林軍起荊州、赤眉軍起青、徐,銅馬軍則活躍於黃河以北。東漢初年的班固在其《兩都賦》中,論及新末天下大亂時的情景,痛心的寫道:“秦、項之災猶不克半,書契已來未之或紀”。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戰爭所造成的災難,不及新末大亂時的一半,自有書籍記載以來,未出現過如此的大亂。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西漢末年的人口規模(近6000萬,見《漢書郡國志》)。

陰麗華簡介 漢光武帝劉秀之妻陰麗華皇后生平 第2張

出嫁英主,共度時艱

劉秀,荊州南陽郡白水鄉人,一介布衣,以在家鄉種田、販糧爲生。但劉秀這個布衣和其他人又略有不同,劉秀的身上有西漢劉氏宗族的血統,劉秀這一支族人的遠祖就是西漢的景帝與卑賤的宮女唐兒所生的長沙定王劉發。《漢書平帝紀》載:“宗室子,漢元至今,十有餘萬人”,到了西漢末年,有劉氏宗室血統的後裔已經遍佈天下,有十多萬人。劉秀的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陽,更是和皇室毫無關聯的布衣平民。故三國時期的曹植《漢二祖優劣論》的開篇即言:“漢之二祖(高祖劉邦、世祖劉秀),俱起於布衣”。

其兄長劉縯,不事生產,專門聚集亡命之徒,儼然是當地的一霸。而劉秀本人也在南陽郡坐過牢。但相比其兄長,劉秀更加務實,他不但喜好耕田、賣糧換取錢物,而且還極愛讀書,並且對政治極爲敏感,《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劉秀在長安求學時,“朝政每下,必先聞知,具爲同舍解說。”劉秀很關心政治,每次朝政有什麼變動,總是爲同舍的同學解說。

劉秀有一姐夫名叫鄧晨,家住南陽新野,而鄧晨與新野的名門望族陰氏有親緣關係。藉助於這層機緣,劉秀有機會接觸到了這個名門望族家的小姐—陰麗華。作爲官方正史的《東觀漢記》等史書,不可能詳細記載劉秀和陰麗華到底有多深的接觸和情緣,但是有一個事情卻交代的頗爲清楚:那就是陰家小姐的美貌給了劉秀極爲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後來在長安求學的劉秀,有一次看到了執金吾率軍出行,盛大的場面深深的震撼了劉秀,身爲太學生的劉秀不禁感嘆道:“做官就要做執金吾這樣大的排場的官,娶妻子就要娶陰麗華那樣美貌的妻子”。

新莽末年,天下大亂。劉秀同兄長劉縯一起趁亂在家鄉舂陵起兵,召集了數千宗族子弟兵,並與早於他們豎旗造反的綠林軍合兵一處,打着“興復漢室”的政治旗號舉兵造反。隨着綠林軍規模的壯大,本就是綠林軍將領的西漢宗室劉玄被推立爲起義軍的皇帝,史稱“更始帝”。綠林軍將領們藉助於自己勢大人多,擁立劉玄爲帝,從此更加加劇了綠林軍與以劉演、劉秀兩兄弟爲首的南陽宗室兵馬的矛盾。新莽地皇四年五月末,更始大軍攻克了中原重鎮宛城,更始帝移駕宛城。劉縯及其部下對更始帝劉玄一向並不心服,衆所皆知。宛城攻克後不久,劉縯與更始帝及綠林軍將領的矛盾徹底激化,更始帝遂命將劉縯斬殺於宛城。攻陷宛城的數日之後,新漢兩軍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劉秀親率13騎冒死突圍搬取救兵,而新莽一方則因主帥大司空王邑的狂妄自大和指揮失誤而兵鋒受挫于堅城之下,最終在劉秀軍與昆陽守城之軍的內外夾擊下,王莽42萬大軍全軍覆沒。劉秀爲昆陽之戰的第一功臣,自此名震天下。此役之後,劉秀又馬不停蹄的率軍北上,再攻父城。這時,劉縯的死訊傳來,劉秀在震驚之餘,不得不爲自己的命運擔憂,遂離開軍隊回宛城向更始帝劉玄謝罪。劉秀回到宛城之後,大體做了三件事情:

一、不表昆陽之功,以免引起更始君臣的嫉妒和不安。

二、不與劉縯部屬私下接觸,並表示劉縯犯上作亂,自己也有很大責任。

三、不爲劉演服喪,飲食、言笑一如往日,並且決定娶新野陰氏家族的小姐陰麗華爲妻。

與其兄鋒芒外露的性格不同,劉秀性格比較內斂,史書記載:劉秀爲人,“謹厚”和“多權略”(《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劉秀如此恭順,反讓更始帝劉玄頗感慚愧,畢竟劉秀兄弟二人對更始政權來說都是大功臣。劉玄未縯劉演之事而降罪於劉秀,但解除了劉秀的一切兵權,同時封了一個武信侯的空頭銜。

更始元年六月,在劉縯被殺之後不久,劉秀懷着複雜的心情在宛城迎娶了他多年來仰慕的佳人陰麗華爲妻。

陰麗華同後來的郭聖通(劉秀的第一任皇后)在內,對劉秀一生影響最大的兩個女人,沒有一個是在太平盛世的情況下嫁給劉秀的,都是從劉秀於亂世的危局之中。十年之後,即建武九年,劉秀傷感於陰氏家族遭逢變故(時劉秀身在隴右一線征討隗囂,後方京師洛陽附近發生變亂,流寇殺死了陰麗華的母親),在詔書中引用了《詩經·小雅·穀風》中的句子:‘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大意就是說:“惶恐危難的時候,只有我和你在一起,現在安樂富貴了,你卻將我拋棄了”。東漢時期,爲附庸風雅,極愛引用古代經典,不光是劉秀,後來的曹操也在其《短歌行》中,引用了《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劉秀是借用《詩經》中的語句來表達對自己的自責,對陰麗華只能列爲“滕妾”身份的一種深深的愧疚。可見,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但劉秀對當年陰麗華在宛城中陪伴自己度過那段人生中最爲惶恐煎熬的時光仍然是念念不忘。

經營河北,再娶貴妻

昆陽之戰後,綠林軍如潮水般涌入了關中平原,雍州隗囂兵馬也到了長安城下,長安城中一片火海,混亂不堪。最終,長安城破,王莽部下數千人力竭戰死於皇宮,王莽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

更始元年九月,在劉秀在與愛妻陰麗華僅僅相處了三個月之後,即受更始帝所遣西去洛陽。劉秀只得將陰麗華送回新野孃家,隻身前往了洛陽。王莽死後,天下土崩,諸多勢力擁兵自重,以觀天下之變。在新末農民戰爭中掌握了大量武裝的諸多割據勢力並不肯就服於更始政權,如更始帝派去接管蜀地的官員即被益州公孫述擊殺,其餘各處的諸侯和地方軍閥亦多殺更始官吏,不許更始政權染指本地。而劉秀正是更始帝派往河北,企圖收取河北之地的使臣。

陰麗華簡介 漢光武帝劉秀之妻陰麗華皇后生平 第3張

河北地界,極爲混亂複雜,既有河北三王(即真定王劉揚、廣陽王劉接、趙繆王劉林)的勢力,又有以銅馬爲代表的百萬農民起義軍。而除了少數隨從之外,更始帝並沒有派發給劉秀任何兵馬,劉秀只是持有一根代表更始政權的節杖,故有“劉秀單車巡河北”之說。見更始帝的使節到了河北,趙繆王劉林和河北的豪強大戶不願河北爲更始政權所吞併,遂擁立一個叫王朗的人在邯鄲稱帝,此人自稱是西漢成帝之子,爲躲避趙氏姐妹的迫害,流落民間。王朗是趙繆王劉林和河北豪強大戶擁戴起來的一個幌子,目的就是防止更始政權吞併河北,本不足與劉秀爭長短。但此時手中無一兵一卒的劉秀還是被王朗的邯鄲政權搞的狼狽不堪,幾致喪命。

此時河北三王中的廣陽王劉接已經依附了趙繆王劉林擁戴的邯鄲政權,唯一剩下的就是真定王劉揚。就在劉秀準備在河北招兵買馬進攻邯鄲的同時,河北三王中擁兵十餘萬、實力最強的真定王劉揚一直在觀望。爲了真定府的十萬大軍爲己所用,劉秀遂派部下劉植去真定府遊說。最終雙方達成了劉秀迎娶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用這種聯姻的方式,促成兩家的聯合。劉揚的這位外甥女郭聖通,就近世來說,出身比陰麗華還要顯赫。陰氏家族雖爲名門望族、管仲後人,但近代以來,陰氏未曾出現什麼極爲顯赫的人物。而郭聖通則完全不同。她的外公是漢景帝的七世孫、真定恭王劉普。與劉秀這種頂着劉漢宗室頭銜的“破落戶”不一樣,郭聖通是貨真價實的西漢皇室後裔。

劉秀親赴真定府,在真定府郭氏家族的府邸,劉秀及其諸將與劉揚等人大擺酒宴,劉揚非常高興,席間親自擊築爲歡(築爲一種樂器)。就這樣,繼在更始元年六月於宛城迎娶了陰麗華僅僅數月之後,爲了經營河北,劉秀又親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他的第二位夫人—郭聖通。更始二年五月,劉秀髮本部兵馬與劉揚合兵一處,共擊邯鄲,不久即輕鬆攻破邯鄲,剿滅王朗。身爲劉秀第二位夫人的郭聖通在其剛剛嫁與劉秀之後就爲其夫君的大業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擊滅邯鄲政權之後,劉秀正式拉開了他平定河北的戰爭大幕。相對於王朗烏合之衆的邯鄲政權,與銅馬農民軍的戰鬥進行的較爲慘烈,劉秀本人也一度險些被俘,諸將皆以爲劉秀已經戰死,人心混亂了很長時間。經過多番苦戰,劉秀最終打敗了以銅馬軍爲主的百萬河北農民軍,並將其中的大批精壯之兵編入自己的麾下。劉秀的實力大增,已經成爲了事實上割據河北的新軍閥,並且,劉秀手中握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裝力量,當時關東的割據勢力都稱河北的劉秀爲“銅馬帝”。公元25年,已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衆將擁戴下,在河北鄗城以南的千秋亭登基稱帝,有劉漢宗室血統的劉秀爲表漢室重興之意,仍以“漢”爲國號,史稱後漢或東漢。

固辭後位,甘爲滕妾

建武元年,對劉秀來說是開基立業的一年,對於劉秀的兩個女人—陰麗華與郭聖通來說,同樣是不平靜的一年。這年,在劉秀平定河北時一直伴駕左右的郭聖通爲劉秀生下了第一個皇子,就是後來的太子劉疆。這不但對劉秀是一件大事,對整個草創的東漢王朝來說也是一件大事。郭氏除了喜悅之外,還不得不面對另一件事情,定都洛陽之後,光武帝劉秀遣侍中傅俊(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護送他的另一個女人陰麗華來到了洛陽。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一載:“建武元年,世祖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后於淯陽。俊發兵三百餘人,宿衛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飾潔,相傳名皇后浴室”。對於郭聖通來說,劉秀的這另外一個女人是陌生的,顯然她也不是郭聖通願意見到的人。而對陰麗華來說,兩年多之前,劉秀與她離別而去,之後她隨家人幾經輾轉,惶恐度日,好不容易盼到兩人再聚,卻已是物是人非。昔日的夫君不但已登基稱帝,身邊還多了一個她不曾相識的女子,而且這個女子還有了他們的骨血,陰麗華的心境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封建帝制時代,講究的是“帝后同體”,東漢皇朝建立之初,有帝無後,郭、陰二女均同封貴人。兩位貴人中,劉秀以陰氏有“母儀之美”,欲立陰氏爲後。古之女子,未有不以登後位爲人生至榮,可陰氏卻堅辭不受,“自陳不足以當大位”(《太平御覽》144卷引《東觀漢記》)。

相對於郭聖通來說,陰麗華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貌美,甚得劉秀本人寵愛。但郭聖通的到來卻爲劉秀平定河北立下了大功,且在平定河北之時,郭聖通一直伴駕左右。河北,是漢光武的龍興之地,可以說沒有平定河北,就沒有日後的東漢王朝。東漢初年的功臣宿將,均是從河北追隨劉秀而來,只知皇帝身邊有一位身世顯赫的郭聖通而不知還有一位貴人陰麗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郭氏已經生下了皇長子劉疆,而陰氏尚無皇子。故立陰氏爲後,實衆心難服。所以陰麗華堅決辭讓,始終不肯接受後位(“後固辭,以郭氏有子,終不肯當”《後漢書》)建武二年六月,郭聖通被冊封爲皇后,其子劉疆被冊封爲太子。

天下一統,入主中宮

東漢王朝初建,雖然據有幽、並、冀三州及黃河以南的大部土地,但其西有關中百萬赤眉大軍,東有樑王劉永集團(爲平定“七王之亂”立下大功的西漢樑孝王劉武的八世孫),南方則有秦豐、李憲等稱王稱帝的強大割據勢力。這些割據一方,或稱王、或立帝的強大軍事集團,對東漢王朝的存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至於西蜀公孫述、隴右隗囂,更是劉秀日後的大敵。至建武六年初,經過六年連年不斷的征伐與兼併,東方羣雄皆滅。據有東方的劉秀與隴右的隗囂、西蜀的公孫述,形成了東西對峙的鼎足之勢。

陰麗華簡介 漢光武帝劉秀之妻陰麗華皇后生平 第4張

建武九年,毗鄰京師洛陽的潁川和河東兩郡發生變亂,叛軍和盜賊四起。這場叛亂在劉秀的親自平定之下,很快平息,但貴人陰麗華的母親和弟弟在這場叛亂中,爲“羣盜”所殺。劉秀無奈,只得下詔安慰貴人陰麗華:“吾微賤之時,娶於陰氏,因將兵征伐,遂各別離。幸得安全,俱脫虎口。以貴人有母儀之美,宜立爲後,而固辭弗敢當,列於媵妾。朕嘉其義讓,許封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禍,母子同命,愍傷於懷。《小雅》曰:‘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風人之戒,可不慎乎?……”

皇妃家眷遇害,皇帝下詔安撫,也在情理之中。但皇帝卻偏偏在詔書中說了很多有關男女之情的話。最重要的是,詔書很直白的說出了在皇帝的眼中,擁有“母儀之美”的陰麗華纔是皇后的最佳人選,而郭皇后能成爲皇后,完全是貴人陰麗華“固辭”的結果。這個詔書一下,讓身爲皇后的郭聖通情何以堪?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容齋隨筆》一書中,針對東漢建武九年劉秀所下的這道詔書,寫下了《詔令不可輕出》一文:“人君一話一言不宜輕發,況於詔令形播告者哉!……蓋九年之詔既行,主意移奪,已見之矣。郭後豈得安其位乎?”建武前期,光武帝與郭皇后關係還不錯,即《後漢書天文志上》載:“建武九年,是時郭後已失勢見疏”。

建武十二年,東漢大軍攻破成都,蜀帝公孫述滅亡,割據北邊的盧芳見天下大勢已去,遂奔入匈奴,最終客死他鄉。至此,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經過了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削平關東、隴右、西蜀等稱王立帝的割據政權,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紛爭戰亂長達二十餘年的中原王朝再次歸於一統。

天下的一統並不能改變漸受冷落的郭皇后的不安與怨恨。《後漢書光武郭皇后》載:“(郭)後以寵稍衰,數懷怨懟”,失寵的郭皇后在劉秀面前多次表達自己的怨恨與不滿,帝后關係頗爲緊張。郭後這樣做不但不能挽回局面,反而加劇了光武帝的反感和對自己身後事的擔憂。終於,到了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決定廢皇后郭氏,立貴人陰麗華爲後。光武帝下詔曰:“皇后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它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託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節,其上皇后璽綬。陰貴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宜奉宗廟,爲天下母。”

光武帝廢后的原因,主要還是偏寵於貴人陰麗華母子。但劉秀的廢后詔書並未提及此事,而是說了另外一個原因:“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託以幼孤,恭承明祀?”詔書中所說的“呂、霍”,即西漢一朝的呂后和霍成君。西漢初年,高帝劉邦駕崩之後,即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人彘”事件。殘酷的迫害,可謂震動後世的宮廷。範書《皇后紀》的《和熹鄧皇后本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鄧)後聞,乃對左右流涕言曰:“我竭誠盡心以事皇后,竟不爲所祐,而當獲罪於天。婦人雖無從死之義,然周公身請武王之命,越姬心誓必死之分,上以報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禍,下不令陰氏有人豕之譏。”即欲飲藥。鄧後就是東漢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鄧綏。在其作貴人之時,險些因懼怕和帝死後自己遭到同戚夫人一樣的“人豕”之辱而服毒自盡。鄧綏乃日後名震東漢一代的女主,且又已經事隔了三百餘年,可見此事對後世宮廷的影響。爲保一旦自己突然駕崩之後,寵妃陰麗華母子們的平安,劉秀對廢后一事非常堅決。同時,鄧禹、馬援等開基重臣也未有人提出異議。只有曾教導太子讀書的郅惲小心翼翼的在大殿之上替郭皇后說了一些勸諫光武帝的話。

郭聖通被降旨廢爲中山王太后,移居皇宮北宮居住(東漢宮殿結構爲南北宮,初期帝后都在南宮居住),雖然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但也算是歷代廢后之中爲數不多的幸運之人了。歷代大凡是失寵被廢的皇后,下場都極爲悲慘,輕則幽禁而死,重則如唐高宗的廢后王庶人,被剔去手足,浸在酒缸中折磨而死。而劉秀並不想將郭氏置於死地,他只是不想將東漢基業交託到郭氏母子手中。他給了郭氏一個“王太后”的身份而不是將她廢爲庶人,這在視等級如生命的封建社會,等於給了郭氏一條生路。

郭後被廢十一年後病逝,安葬於洛陽北部的邙山,那裏也是東漢歷代帝后的安葬之處,古人歷來就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

光武駕崩之後,明帝即位,對陰氏、郭氏的族人一視同仁,當時在京師洛陽,郭氏家族與樊氏、陰氏、馬氏,並稱爲“四姓小侯”(見《後漢書明帝紀》)。就連到了章帝時代,身爲陰麗華嫡系子孫的漢章帝還親到郭氏家中,大會郭氏族人,君臣非常的和睦。陰氏黯然的做了十六年的貴人,也就是“妾”的地位,但仍能如此不偏不倚的厚待郭氏一族,除了她身爲管仲後人,注重家風品行之外,還與她自身的品性有極大的關係。親身經歷了建武、永平兩朝、對陰皇后極爲熟悉的老臣第五倫在上疏中說到:光烈皇后“友愛天至”,就是說她天性善良,不願去傷害別人(見《資治通鑑》卷四十五)。

後世也有不少史家對劉秀廢后之事提出異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歷代通俗演義》的近代史學家蔡東藩,其在《後漢演義》中對劉秀廢后一事總結道:“光武帝能容功臣,獨不能容一妻子,廢后之舉,全出私意,史家多譏其不情。”

合葬原陵,諡號光烈

建武中元二年,光武皇帝駕崩,明帝即位,尊皇后陰麗華爲皇太后。東漢一朝,女主之盛,在中國2000年的封建帝制時代,絕無僅有,“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範書《皇后紀》語),二十四史中,對后妃的記載都是《后妃列傳》,唯有東漢一朝的后妃是《皇后本紀》。陰麗華作爲東漢開基之後,相對於後來的鄧、樑等女主,在政治上是沒有建樹的,唯一做過的一件政治大事就是幫助明帝立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爲後,也就是那位被尊爲中國曆代賢后楷模的東漢明德皇后。

漢明帝永平七年,在位二十四年之久的陰麗華駕崩。《後漢書禮儀志下》注引丁孚之《漢儀》記載:永平七年,陰太后崩,晏駕詔曰:“柩將發於殿,羣臣百官陪位,黃門鼓吹三通,鳴鐘鼓,天子舉哀。女侍史官三百人皆著素,參以白素,引棺輓歌,下殿就車,黃門宦者引以出宮省。太后魂車,鸞路,青羽蓋,駟馬,龍旗九旒,前有方相,鳳皇車,大將軍妻參乘,太僕妻御悉道。公卿百官如天子郊鹵簿儀。”後和熹鄧後葬,案以爲儀,自此皆降損於前事也。

鄧太后功蓋一代,其駕崩之後下葬的禮儀完全比照了陰麗華當年的規模和程序。而終東漢一朝也只有鄧綏獲得瞭如此的殊榮。

陰麗華在位二十四年(包括皇太后階段),死後與光武帝合葬於原陵。東漢明帝君臣上其諡號爲“光烈皇后”,諡法:秉德尊業曰“烈”。從未登上過東漢政治舞臺前臺的陰麗華在死後卻得到了同後來臨朝稱制達20餘年的東漢順烈皇后樑妠(樑冀之妹)一樣的諡號。陰麗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擁有諡號的皇后。唐代的李賢在爲《後漢書》作注時,在《皇后紀》的結尾處引用了東漢末年大儒蔡邕的《和熹鄧後諡議》一文:“漢世母氏無諡,至於明帝始建光烈之稱,是後轉因帝號加之以德,上下優劣,混而爲一,違禮‘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諡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后一體,禮亦宜同。大行皇太后諡宜爲和熹。”這是東漢初平年間,蔡邕上疏漢獻帝,要求追正鄧太后諡號的一篇行文。蔡邕爲東漢時期的一代大儒,對漢室皇后的情況自然是瞭如指掌。蔡邕此文的本意是認爲鄧太后於社稷有大功,應當改諡爲“熹”,但同時也道出了漢室爲皇后加諡號的制度起於陰麗華的“光烈”。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在《皇后紀》篇章的結尾總結道:“漢世皇后無諡,皆因帝諡以爲稱。雖呂氏專政,上官臨制,亦無殊號。中興,明帝始建光烈之稱。”

宋朝著名史學家宋敏求在其記載宋代典章制度的《春明退朝錄》一書中記載:“皇后之諡,始於東漢”。

自東漢光烈皇后陰麗華開始,一直到唐初的文德長孫皇后爲止,這種“帝諡”加之“本諡”從而構成皇后諡號的模式一直沿用了六百餘年。直到唐中期之後才改爲其他形式。

史料記載

《後漢書》光烈陰皇后諱麗華,南陽新野人。初,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更始元年六月,遂納後於宛當成裏,時年十九。及光武爲司隸校尉,方西之洛陽,令後歸新野。及鄧奉起兵,後兄識爲之將,後隨家屬徙淯陰,止於奉舍。光武即位,令侍中傅俊迎後,與胡陽、寧平主諸宮人俱到洛陽,以後爲貴人。帝以後雅性寬仁,欲崇以尊位,後固辭,以郭氏有子,終不肯當,故遂立郭皇后。建武四年,從徵彭寵,生顯宗於元氏。九年,有盜劫殺後母鄧氏及弟爲宣義恭侯,以弟就嗣哀侯後。及屍柩在堂,使太中大夫拜授印綬,如在國列侯禮。魂而有靈,嘉其寵榮!”十七年,廢皇后郭氏而立貴人。制詔三公曰:“皇后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它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託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節,其上皇后璽綬。陰貴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自我不見,於今三年。’宜奉宗廟,爲天下母。主者詳案舊典,時上尊號。異常之事,非國休福,不得上壽稱慶。”後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七歲失父,雖已數十年,言及未曾不流涕。帝見,常嘆息。顯宗即位,尊後爲皇太后。永平三年冬,帝從太后幸章陵,置酒舊宅,會陰、鄧故人諸家子孫,並受賞賜。七年,崩,在位二十四年,年六十,合葬原陵。明帝性孝愛,追慕無已。十七年正月,當謁原陵,夜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即案歷,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其日,降甘露於陵樹,帝令百官採取以薦。會畢,帝從席前伏御牀,視太后鏡奩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裝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焉。

歷史評價

《後漢書光烈陰皇后》:後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資治通鑑》卷四十五:近世光烈皇后雖友愛天至,而抑損陰氏,不假以權勢。

李贄:“此後(指陰麗華皇后)手段不減武才人(即武則天)。”——《史綱評要》(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著)卷十《世祖光武皇帝》

李白:“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李太白全集》卷七《南都行》

南懷瑾:自秦、漢以後,可以稱爲帝王體制時代較爲賢良的后妃,爲數實在寥寥無幾。以開國創業的那些帝王來說,除了漢光武的陰麗華和朱元璋的馬皇后以外,即如李世民的長孫皇后,還當退居其次。——《原本大學微言》(復旦大學出版社《南懷瑾選集》第十卷)第六篇《齊家治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