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該怎麼評價劉大夏燒燬鄭和檔案?劉大夏的趣聞揭祕

該怎麼評價劉大夏燒燬鄭和檔案?劉大夏的趣聞揭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大夏是明朝大臣,弘治三君子之一(除了劉大夏,還有王恕和馬文升),出生於公元1436年的湖廣華容,去世於公元1516年。

劉大夏自幼聰慧好學,勤奮讀書,在天順三年的時候取鄉試第一,天順八年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成功考取進士,授庶吉士入翰林院。

成化元年,爲兵部房司主事,成化十一年升兵部職方司郎中。明朝正德元年,迴歸故里,十一年去世,朝廷追贈其爲太保,上諡號“忠宣”。留有《東山詩集》、《劉忠宣公集》存世。

劉大夏在職之時,盡忠職守,不畏權貴,敢於直言上諫,一心爲民,是一位好官。然而大家認識到劉大夏這個人,卻並不在於劉大夏爲官之時的政績,而是因爲明朝另一個著名人物——鄭和。

三寶太監鄭和,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名人。這位在明朝永樂年間,七下西洋的人物,是中國航海史和外交史的驕傲。甚至於很多史學家人物,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並不是哥倫布,而是鄭和。但是因爲關於鄭和航海的檔案資料已經被銷燬,今人只能從殘缺的歷史資料中猜測,卻並不能給出肯定的答案。至於鄭和的航海資料爲什麼被銷燬,又是被誰銷燬的,劉大夏便是被懷疑的人之一。

該怎麼評價劉大夏燒燬鄭和檔案?劉大夏的趣聞揭祕

劉大夏是明朝中期重臣,先後輔佐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四位皇帝。中國的大航海時代,應當就屬於明朝成祖時期。傾國家之力,支持鄭和等人,纔有了中國艦隊七次下西洋和下南洋的壯舉。然而在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後,統治者就開始實行禁海政策。此後除了一次下南洋之外,再無大的航海舉措。

到了明憲宗時期,有人鼓動憲宗效仿成祖皇帝,重新下西洋。當時在兵部尚書項忠前來取資料的時候,沒有找到資料,在責問小吏的時候,劉大夏來了句:“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諫也。舊案雖存,亦當之。”

因爲這句話,許多人就說是劉大夏銷燬了鄭和航海資料。說實話相比於銷燬,藏匿的可能性更大。因爲在明朝若是損害了類似的檔案資料,受到的處罰還是挺重的,要受到殘酷的杖責。就算不想重啓海航,不至於燒燬,藏匿完全足夠。而且這事兒劉大夏不是第一次做,當初爲了阻止汪直討伐安南國,給邊境帶來戰禍的時候,他也用藏匿文書來阻止了戰禍的發生。

相比於劉大夏,許多史學家認爲乾隆銷燬的可能性更大。明代檔案資料保存不齊全,一是因爲明末清初戰亂,二則在於乾隆修明史。因爲明代的史記資料,對於清朝多有貶謫,在修改這些記錄的時候,多半會將原本銷燬。

就算真是劉大夏銷燬的,那麼他這麼做也想的過去。鄭和七下西洋,雖然開闢了海上貿易之路,但實際上並未帶來大量的貿易。相比於對外貿易,明朝政府更注重的是國威的宣揚。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大部分都是當地特產,除了珠寶之外,就是香料、動物。甚至後來有人說成祖之時,明朝開始走下坡路,鄭和下西洋的巨大消耗就是其中一個原因。

相比於明成祖時期,正德朝自然無法比。但是又要效仿前者,對國家帶來的損害是巨大的。而爲了阻止此事的發生,劉大夏選擇銷燬資料可以理解。不過相比於銷燬,個人更偏向於藏匿。

劉大夏擔任廣東布政使的時候嗎,當地官員又一種叫“羨餘”錢的名目。因爲不記賬,許多布政使靠這壯大自己的腰包。當地官員相互包庇,大家一起發財,視之爲理所當然的事情。

劉大夏到任不久之後,就有管庫的小吏將此事告知。但是劉大夏卻大聲說道:“我劉大夏平時讀書,有志於做好人,怎麼遇上這件事,就沉思這麼長時間?實在愧對古代賢人,算不得一個大丈夫了!”絕不收“羨餘”,還將此錢全部入賬,自己分文不取。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