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大夏爲何會成爲鄭和下西洋檔案被毀的歷史罪人?

劉大夏爲何會成爲鄭和下西洋檔案被毀的歷史罪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大夏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的一大壯舉,更是在歐洲世界航行之前,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探險。孫中山曾評價說:“鄭和下西洋,爲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鄭和下西洋對後世影響巨大,遺憾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卻被譭棄殆盡。而這位毀壞檔案的“歷史罪人”就是劉大夏。

鄭和合計七次出海,其中,有六次是奉朱棣之命,至於出海的目的,目前的說法有三點:(一)因朱棣是通過“政變”登基的,他需要向南洋諸國宣揚自己的威德。(二)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三)明朝手工業復甦,需要打通海外通商渠道。

朱棣駕崩後,鄭和下西洋一度被廢止,直到宣德六年(1430年),南洋諸國和明朝的關係逐漸疏遠,明宣宗於是讓鄭和再一次出海。這一年,鄭和已經年過花甲,在他人生的最後一次航行中,鄭和死在了歸來的途中。

鄭和去世(1431年)後,隨着明朝國力式微,明朝再承擔不起下西洋的龐大開支,所以,南京的造船廠逐漸被廢棄,再加上倭寇盛行,明朝再未派大臣出使南洋。

就在鄭和去世後的第五年(1436年)江西九江出生了一位男孩,此人名叫劉大夏,他自幼聰明絕頂,博聞強記,6歲那年,他隨父親劉仁宅(廣西按察使)進京,“三楊”之一、大學士楊溥偶然間見到劉大夏,楊溥感慨曰:“你雖然只有6歲,說不定將來你能到達我的位置。”於是,楊溥不僅把自己的侄女許配給劉大夏,而且爲他取名爲“大夏”。“大夏”之名,從此而來。

劉大夏爲何會成爲鄭和下西洋檔案被毀的歷史罪人?

事實證明,楊溥果然慧眼識人,明英宗天順三年,23歲的劉大夏鄉試中取得第一,5年後,考中進士。因爲劉大夏精通兵事,因此在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時期,劉大夏多次任職於兵部。明憲宗登基之初,劉大夏擔任兵部侍郎。在這期間,劉大夏幹了兩件同樣的事情:藏匿檔案。

明憲宗寵信太監汪直,並由其建立西廠。當時,東南亞的老撾正在攻打越南(時稱安南),汪直爲了討好明憲宗,慫恿明憲宗出兵吞併越南。明憲宗也想開疆擴土,對汪直的建議心動不已。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曾派英國公張輔攻打越南,當時留下很多軍事檔案。明憲宗於是召來兵部尚書餘子俊,讓他把當年張輔攻打越南的軍事檔案調取出來,以備自己討伐越南參考。餘子俊派人查了半天,發現這份檔案竟然丟了。史載:

大夏匿弗予。尚書爲榜吏至再,大夏密告曰:“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尚書悟,乃已。(馮夢龍《智囊全集》)

原來,劉大夏聽聞明憲宗要攻打越南,搶先一步把這份檔案藏了起來。兵部尚書餘子俊找了半天找不到,劉大夏偷偷對他說:“戰爭一旦開打,西南各地的百姓將苦不堪言。”餘子俊聽聞後,立即醒悟。最終,明憲宗未能出兵,西南百姓免遭一劫。

可能是藏匿檔案嚐到了甜頭,接下來,劉大夏又藏了一次,這一次藏的便是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劉大夏爲何會成爲鄭和下西洋檔案被毀的歷史罪人? 第2張

明憲宗喜歡奇珍異寶,汪直等太監就勸明憲宗效仿當年鄭和下西洋,派遣得力的太監出海尋找寶物。明憲宗聽信太監之言,派人到兵部調取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這一次的“劇情”和上一次完全一致,兵部尚書項忠未找到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原因是劉大夏搶先一步將這份檔案藏了起來。

時劉大夏爲郎,項尚書公忠令都吏檢故牒,劉先檢得,匿之。

劉大夏爲何要藏匿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呢?《殊域周咨錄》記載了劉大夏當時的話:

“三寶(鄭和)下西洋,廢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時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舊案雖有,亦當毀之以拔其根。”

也就是說,劉大夏認爲鄭和下西洋需要消耗巨資,死傷萬千軍民,即使得到了奇珍異寶,對國家民生沒有任何益處。所以,應該及時毀掉檔案。

即,劉大夏不僅藏匿了這份檔案,還建議毀了這份檔案,據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記載,劉大夏將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取而焚之”,徹底毀了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包括當時的船隻建造圖、航海圖、周邊國家信息等。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鄭和下西洋的詳細檔案十分寶貴,被劉大夏如此毀掉,的確太過可惜。因此,劉大夏成爲了“歷史罪人”。

劉大夏爲何會成爲鄭和下西洋檔案被毀的歷史罪人? 第3張

但是,明朝首輔楊廷和曾評價劉大夏:“大夏清修剛介,而中實坦易。”可見,劉大夏此人爲人坦蕩,心懷蒼生。他毀掉這份檔案,目的是爲了徹底杜絕明朝帝王效仿前人,他是一片好心,沒有摻雜任何私人利益。

然而,筆者認爲,即使劉大夏是一片好心,但他毀掉了檔案,也不應該被輕易原諒。歷史檔案是明朝乃至後人共有的寶貴財產,劉大夏以個人的想法,私自作主銷燬,實際上非常荒謬。劉大夏認爲自己是一片公心,但他或許不明白,任何時候,個人看問題總有侷限性,他認爲的“公心”,只是一個人的看法。他以一人之見,輕易銷燬全天下人的共同財產,是絕對不值得提倡的。因此,有人說劉大夏是“歷史罪人”,這個詞雖然加了引號,但也不算冤枉他。

梁啓超曾感嘆曰:“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但願劉大夏之後,再無劉大夏。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