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王李泰簡介: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四兒子李泰

魏王李泰簡介: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四兒子李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世民爲什麼最終沒有立李泰爲皇帝?唐太宗四子李泰,封魏王,喜好文藝。李世民因此在他的王府裏設立文學館。可以自由的接引有學問的人。李泰於是聽屬吏的話,學習古代平原、孟嘗君的方法,養了許多的文學之士以著書、立說。於是上書給唐太宗,經過允許,花費數年時間,編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誌》一部。李世民也很喜歡這個兒子。《括地誌》著成,李世民令藏之於祕閣,賜李泰錦緞上萬。李泰腰圍較大,於是允許他坐轎子上朝。後李世民親自訪問李泰的王府所在地延康坊第。心情不錯,於是下詔赦免長安犯死罪的囚徒。免延康坊第一年租稅,王府屬吏都按級別賜予衣帛。

但李世民這種過份寵愛子的行爲也引起了大臣們的憂慮。紛紛上奏章,意思是皇帝對庶子的待遇超過了太子,容易引起外間猜測。而且過份寵愛某人,容易驕縱他的行爲,也會引起其它兒子的不滿和引起妒忌。引古譬今,歷史上皇帝過份嬌寵兒孫都沒有好的下場。這引起李世民重視,於是稍稍有些控制。

當時皇太子李承乾走不動路,李泰想取而代之。於是交結朝中羣臣,依附爲朋黨。李承乾害怕,私下叫人自稱李泰王府上書給皇帝。李世民一看,是控訴李泰罪行的。於是馬上找上書的人,卻人影無蹤。不久李承乾真的被廢,一些人要擁立李泰爲太子。李世民私下也想立李泰。而長孫無忌卻一定要立晉王李治。這時太原出現了一塊石頭,上面刻有“治萬吉”幾個字。也就是“李治萬歲吉祥”的意思。李世民又動了改立李治的念頭。(因爲太原是李唐王朝起家的地方,古人多迷信孅緯,對莫名出現的天象、文字總有些敬畏的態度。)李泰知道有這個動向,就找機會恐嚇李治:“你和李元昌關係好,不會像他那樣嗎?”李元昌是李承乾黨羽,以謀反罪先被殺。李治於是整日一副鬱悶的樣子。李世民很奇怪,經詢問李治說出緣由,李世民心中更有了看法。之後又召李承乾責問他欲謀反的理由。廢太子說:“臣下貴爲太子,還要求些什麼呢?只因李泰有企圖,所以與一些朝廷大臣謀求自保罷了。因此有一些壞人趁機讓臣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李泰成爲太子,正好讓他的計謀得逞。”

魏王李泰簡介: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四兒子李泰

太宗李世民說:“是的,如果立李泰。太子就是可以用詭計可以求得了。讓李泰立爲太子,則李承乾、李治都要死;李治立太子,李泰、李承乾可無恙。”於是冷落李泰,並同時下詔說:“今後太子沒有德行,藩王想取代之的,雙方都要拋棄。下詔頒行這個法令。”然而李世民仍然有顧慮,對長孫無忌說:“公侯勸我立雉奴爲太子,雉奴個性仁義但懦弱,(治理國家的能力不夠有氣魄)不會讓國家產生憂患吧?”雉奴是高宗李治的小名。

李泰被降封爲順陽王,住均州鄖鄉。李世民拿着李泰上的奏章對左右說:“李泰遣詞用字非常好,難道不是有才之士?我心中想念李泰沒有停止之時。但爲江山社稷打算,還是派遣他住在外面。使他和李承乾都無恙啊!”

李泰死在勳鄉,死時才三十五歲。賜號太尉、幽州牧。

李泰生平(唐太宗第四子)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長孫皇后。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鑑賞家。史載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寵冠諸王,是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後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李泰好士愛文學,太宗就讓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著有《括地誌》。由於寵祿過驕,屢次遭到大臣的進諫阻擾。後因涉嫌與太子李承乾爭位,太宗爲了達到讓嫡子們共存,只好採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爲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後進封濮王。高宗即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死於鄖鄉,高宗追贈爲其太尉、雍州牧,諡曰恭。

他的父親是大唐太宗文皇帝,母親是母儀貞觀的文德皇后長孫氏。太子同母弟,高宗同母兄。

他一生榮寵,享盡萬般父愛,受到的種種逾矩寵愛,屢屢招徠朝臣的側目,就連史官都不得不心生感慨。

他的記載,在各卷唐史中舉之無盡列之不竭,雖曾因奪嫡遭貶,然而不出四年又重獲進封,在唐史上獨屬一例。

他,就是濮王李泰。

《舊唐書》:“魏王泰寵冠諸王。”

《魏鄭公諫錄》:“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寵異。”

《貞觀政要》:“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

《唐會要》:“泰爲太宗所愛,禮秩如嫡。”

《新唐書》:“王爲陛下愛子。”

《資治通鑑》:“魏王泰有寵於上。”

翻開各卷與唐朝有關的史料,處處可見唐太宗這位愛子的身影。而“陛下愛子”這樣的說辭,究竟只是史官隨口一提的泛泛之談,還是發自內心的由衷感慨?

魏王李泰簡介: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四兒子李泰 第2張

其實透過白紙黑字分明的史書,答案已經盡在其中了。即便是透過千年前的泛黃書卷,我們依然能夠深深感受到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拳拳之愛——即便那位父親,是高高在上的大唐天子天可汗。

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與王妃長孫氏的次子李泰呱呱墜地。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

同年,甫一出生的李泰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淵冊封爲宜都王。

次年,李泰進封衛王,又被授予上柱國。作爲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後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淵卻將其封爲了正一品的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以繼李元霸之後,這對李世民父子來說是莫大的恩寵。

貞觀二年,九歲的李泰改封越王,並受封爲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不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達22州!至於同時受封的蜀王李恪,封地也就只有區區8州而已。

貞觀五年,李泰在任揚州大都督的同時,又兼領了左武候大將軍一職,卻並不之官。

貞觀六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及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餘官如故,仍舊並不之官。

貞觀八年,李泰不僅仍舊沒按照慣例前往封地,還在遙領鄜州大都督及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兼領左武候大將軍的同時,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職。而雍州是什麼地方,雍州牧又是個什麼樣的官職?

根據《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轄之地,所以雍州牧就是掌管西京長安的長官。如此拉風的官職,就被唐太宗這麼輕描淡寫地封給了自己的愛子。

貞觀十年,李泰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督相、衛、黎、魏、洺、邢、貝七州軍事,餘官如故。然而唐太宗不僅捨不得愛子離開自己去封地,甚至還一度下詔想讓心愛的兒子搬進武德殿居住。武德殿是什麼地方?那是極爲靠近東宮的宮室,魏徵便曾說過“今武德殿近儲後焉”“在東宮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見一斑。更何況想想當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與李建成互通有無的,再想想唐玄宗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聽政的,也就怪不得魏徵要極力諫止此事了。

不過唐太宗因爲疼愛兒子而做出的種種出格舉動,並沒有因爲大臣們的極力勸諫而就此作罷。

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泰“腰腹洪大”,不過唐太宗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擔心的卻不是太胖的話會影響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准許他乘着小轎子到朝所。

又因爲李泰愛好文學,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其引召學士,後來與李泰共同編撰《括地誌》的蕭德言、顧胤、蔣亞卿、謝偃等人,便是在此時招納的。

至於“居地三十頃,週迴十七裏”,大名鼎鼎的芙蓉園,也正是唐太宗賜給愛子的。不僅如此,唐太宗還將東都洛陽中盡佔了惠訓坊一坊之地的大宅一併給了李泰,而李泰於此處爲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後堪稱“都城之盛”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二景。

魏王池與魏王堤,李泰因父親的寵愛而得,而如此勝景,又因魏王李泰而馳名於世。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篇。韓愈便曾在《東都遇春》一詩中寫道:“有船魏王池,往往縱孤泳。水容與天色,此處皆綠淨。”白居易的《魏王堤》《魏堤有懷》等數首詩作中,吟詠的正是魏王堤之景;韋莊的《菩薩蠻》《中渡晚眺》等詩詞中,隨處可見魏王池、魏王堤的身影;劉禹錫於此處泛舟時亦曾說過:“川色晴猶遠,烏聲暮欲棲。唯餘踏青伴,待月魏王堤。”

貞觀十二年,虞世南病逝,唐太宗悲慟非常,於是手敕給愛子李泰說:“虞世南和我,猶如一體。我有了小的過失,他一定會犯顏而諫。如今他不在了,我的痛惜哪裏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呢!”

貞觀十三年,王珪逝世,唐太宗爲此悼惜了很長時間,又下詔令李泰親率百官親往臨哭。唐太宗曾令禮部尚書王珪做李泰的老師,李泰見到王珪也從不以親王身份自居,不僅見師以禮,拜答如禮,還主動向王珪請教忠孝之道。見自己的兒子如此崇師問道,唐太宗大喜,說:“我兒以後可以不犯過錯了。”

魏王李泰簡介: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四兒子李泰 第3張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並因此特別赦免了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東西。說到這隻青雀的府邸,早在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住之前,便因爲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而唐太宗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誇獎賞賜了一番,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爲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

更甚至有一次,李泰對父親抱怨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對自己不夠尊重,結果唐太宗一聽自己心愛的兒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話不說,立馬把那些大臣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房玄齡等人被嚇得是不敢說話,唯有魏徵梗着脖子據理力爭。最後唐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爲對李泰的私愛而忘公了,然而事後對這隻青雀的寵愛依然是該怎麼來還是怎麼來,大臣們也無可奈何。

貞觀十五年,由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着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結果唐太宗是樂呵呵地表示贊同他的觀點,卻並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等於是變相地維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銷。

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李泰發願爲母親長孫皇后所造的龍門山三龕落成,唐太宗親自前往,大閱於伊闕。而伊闕佛龕之碑上的《三龕記》則是由岑文本撰文、“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字畫奇偉,名垂千古,既可見李泰對母親長孫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見唐太宗父子對此佛龕之重視。

而唐太宗不僅對這隻青雀是百般寵愛,經常帶着他四處遊幸不說,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就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爲“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如此鴻雁往返數次。就連李泰的長子李欣,也因爲父親的原因“特爲太宗所愛”,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別寵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宮中撫養。

也或許正所謂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紀就非常乖巧伶俐,長孫皇后問他剛來這裏住的可還習慣,他立馬拱着一雙小手說道:“孫兒有幸住在皇宮裏,已經很開心了。”長孫皇后聽了既驚訝又高興,不僅親自爲他取名爲“欣”,還把這個孫子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養育。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歲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爲濮王的繼承人,直至弱冠之年才離開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

唐太宗對李泰這種種逾越禮制的寵愛,就連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寵異如此”。也正因爲這樣無盡的溺愛讓李泰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爲只要把親哥哥承乾拉下了馬自己就能登上儲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終還是選擇踏上了一條註定無法回頭的路。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李泰藉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後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見圓滾滾的青雀投進自己的懷中,立馬心就軟了,再一聽這樣的保證,當即便許諾要立他爲太子。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於是爲了保證自己的這三個愛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果斷地立了李治爲太子。

不過太子易立,如何處置李泰這個自己曾經萬般溺愛的兒子,唐太宗是操碎了心。最後,唐太宗不得不在廢黜李泰的詔書中沉痛地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爲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鍾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麼的不同尋常……然而我不能讓後世子孫認爲皇位是可以通過謀劃得到的,所以將魏王李泰降爲東萊郡王。”

李泰是如此傷了自己父親的心,然而唐太宗卻仍捨不得對自己的愛子如何責備,依然對這隻青雀掛念不已。

就在李泰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唐太宗將他重新進封爲濮王。不僅如此,唐太宗還拿着李泰的上表對周圍的大臣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記掛他,你們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愛,這也是保全他們三個兄弟的兩全之法。”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於含風殿,是年李治即位。李治即位後對自己的哥哥也是優待異常,“車服羞膳,特加優異”。只是沒過幾年,李泰還是鬱郁而逝。

永徽三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

魏王李泰簡介: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四兒子李泰 第4張

唐高宗對哥哥的逝世十分傷心,特別以最隆重的喪葬規格來爲李泰舉哀——不僅將其追贈爲太尉與雍州牧,諡曰恭,還爲之輟朝,又下令“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祕器,葬事官給,務從優厚”,並特意請了法藏禪師來爲哥哥的往生祈福。

而縱觀李泰的一生,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雖然地位略亞於哥哥李承乾,不過受到的寵溺卻是不輸年幼的弟弟李治。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稱是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爲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對書畫鑑賞也相當在行。

根據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李泰有兩枚書畫鑑賞印,分之爲“龜”、“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駿圖》亦是因爲李泰才得以流傳下來。

李泰主編的《括地誌》旁徵博引,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後世影響甚深,創立的新的地理書體裁也爲唐宋總志體例開了先河。李泰逝世後還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文集至今已經失傳了。

由李泰這一生所留下的大量史料,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身爲大唐天子天可汗,縱然有着世上最耀眼的身份,然而作爲一名父親,唐太宗也只如尋常人一般,會爲了疼愛兒子而做出種種不合規矩的舉動,會爲了教育兒子而煞費苦心,會爲了兒子犯下的過錯而痛心,更會爲了同時保全三個心愛的嫡子而絞盡腦汁。

都說天家無親情,而唐太宗的確可以對別的皇子說一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這樣冠名堂皇的話,然後將這些皇子打發去封地以“絕覬覦之心”,卻因私愛而將對太子之位最有威脅的李泰、李治留在身邊不讓其之藩;唐太宗也可以對別的皇子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兒子變得驕奢爲由而不肯多給他們財物,卻在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的東西甚至比太子還要多;唐太宗同樣可以在別的皇子謀反時對他說出“往是吾子,今爲國讎”這樣大義凜然的話,然後毫不猶豫地將其賜死,卻惟獨在面對自己最心愛的承乾、李泰、李治時會有種種不捨,爲了保全他們的性命而絞盡腦汁。而唐太宗這些猶如世間任何一位尋常父親疼愛兒子的舉動,卻時常招徠魏徵、岑文本等人一篇接一篇的上疏,就連褚遂良最後也不得不感慨道:“今天之所以會有奪嫡的事情發生,正是陛下你沒有節制的寵愛造成的!”

而李泰也正是在這萬千父愛中一時迷失了方向,選擇踏上了一條不歸路,這又如何不教人悵惘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