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楊漣簡介 明代時期著名諫官副都御史楊漣生平

楊漣簡介 明代時期著名諫官副都御史楊漣生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漣(1572年—1625年),字文孺,號大洪,漢族,明代湖廣應山(今屬湖北廣水)人,明代著名諫官。萬曆三十五年進士。歷官常熟知縣、兵部右給事中、都給事中、副都御史。天啓四年,聯合上疏劾魏忠賢,被其誣陷下獄,受酷刑而死。有《楊大洪集》。

楊漣是明代晚期著名大臣、諫官、東林黨人、政治家,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進士。初任常熟知縣,舉全國廉吏第一,入朝任給事中。明神宗病危,力主太子進宮服侍皇帝。明光宗即位,極力反對鄭貴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楊漣上書光宗,力陳光宗過失,召見大臣,他不屬大臣,亦在召見之列,臨危顧命;光宗逝世,李選侍居乾清宮挾太子欲把持朝政,他說服朝臣,挺身而出,闖進乾清宮,擁太子即位,並逼李選侍移出乾清宮,安定了朝局,升兵科都給事中。

天啓五年(公元1625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誣陷“受賄一萬兩”,歷經拷打,慘死獄中;後平反昭雪,諡號“忠烈”;有《楊忠烈公文集》傳世。

楊漣終生致力於爭“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以正宮闈,反閹黨以遏止魏忠賢,爲挽救混亂的政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崇禎初年,誅滅魏忠賢閹黨之後,楊漣冤案平反,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號“忠烈”

“楊漣不求家財萬貫,不求出將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國家以百姓爲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視死如歸,有慨然雄渾之氣,萬刃加身不改之志。

楊漣簡介 明代時期著名諫官副都御史楊漣生平

楊漣的青年時代,正是“東林”方興的時期,他對於顧憲成等人以天下爲己任、不畏權勢、敢於訾議朝政的氣節非常敬佩,每遇東林講會,他一定千方百計趕到無錫,與東林諸君子探討性理之學,共商治國之道。彼此志同道合,逐漸成爲東林黨的後起之秀。萬曆三十五年(1607),楊漣考中進士,當了常熟縣的知縣。爲了真實瞭解當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間、民舍,微服察訪,“遍知閭里利病。”深受當地羣衆的擁戴。後因“舉廉吏第一”,升爲戶科給事中,不久又改爲兵科給事中。

楊漣爲人光明磊落,不肯巴結權貴。當時神宗已多年不見朝臣,鄭貴妃與外朝的官吏多有勾結,壟斷後宮,離間神宗與太子朱常洛的骨肉之情,居心叵測。楊漣識破了鄭貴妃的陰謀,深深爲太子的前途和命運擔憂。在他看來,太子是一國之本,“國本”動則天下亂。因此他把穩定太子的地位與愛國忠君聯繫在一起,堅決支持太子朱常洛。萬曆四十八年(1620),神宗久病不愈,按禮應召太子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藥膳。但由於鄭貴妃從中作梗,太子竟不得與其父相見。楊漣一面暗遣人曉諭東宮伴讀王安,要他叫太子“力請入侍,嘗藥視膳,薄暮始還”。爭取接近神宗的機會,防止鄭貴妃假傳聖旨,惑亂朝政。同時,楊漣又聯合科道敦促大學士方從哲率百官赴乾清宮問安,以示朝臣之力。方從哲懼鄭貴妃遷怒於己,便百般推諉,說:“帝諱病。即問,左右不敢傳。”楊漣立即引宋代文潞公河內臣的故事,要方從哲率百僚一日三問“第令宮中知廷臣在,事自濟”。方從哲不便再推,只好照辦。

神宗死後,在青宮苦熬了四十年之久的太子朱常洛終於登上了帝位,是爲光宗。然而,這位多災多難的皇帝登基後四天,便一病不起。當時宮中紛紛傳言,說光宗之病是因爲鄭貴妃進美女八人致使光宗身體虧損。又唆使中官崔文升進瀉藥,使其病情加重。楊漣聽到這些傳言深爲光宗擔憂,決心清除鄭貴妃對光宗的威脅,於是便聯絡朝臣,共請鄭貴妃移宮,將她從光宗身邊趕開。又上疏劾崔文升“用藥無狀”,同時揭露鄭貴妃欲封皇太后的野心。楊漣此疏,語言犀利,火藥味很濃,大家都擔心光宗看後會很不高興。疏上三日,仍沒有動靜,正要鬆一口氣,忽然宮中傳出話來,皇上將於明日召見大臣,並特宣楊漣和錦衣衛官校。朝臣們心裏都知道,宣錦衣衛官校入侍,一般都是令其執行“廷杖”。大家推測楊漣此次被召一定是凶多吉少。方從哲勸楊漣趕緊上疏請罪,楊漣執意不從,稱“死即死耳,漣何罪?”(死就死了,我有什麼罪?)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