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時代的三大口無遮攔致禍的狂士都是何人?

三國時代的三大口無遮攔致禍的狂士都是何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句話叫做“禍從口出”,這種事情放在皇帝身邊的人身上則更加明顯,因爲皇帝手握生殺大權。也正因爲如此,很多大臣在帝王面前都表現的謹小慎微,生怕稍有不慎就會帶來不測。不過,三國是個政權並立的特殊時期,君主們爭奪人才也是和爭奪土地民衆一樣不遺餘力,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恃才傲物。但是,凡是都有個度,即便是君主再能容物,這說話也不能“滿嘴裏跑火車”,否則,這君主也是會有忍無可忍的時候的。而到了那時,這口上沒有一個把門的,也就離禍患不遠了。且看三國三大口無遮攔致禍的名士。

禰衡

禰衡這個人很有名,有一處京劇曲目叫做《擊鼓罵曹》,說的就是他的故事。那是曹操迎接漢獻帝建都許縣以後,想聘用禰衡爲官,結果被禰衡拒絕。曹操懷恨在心,知道禰衡擅長擊鼓,就招他爲鼓手,想以此來羞辱他。擊鼓要穿專門的服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穿演出服,在負責演出的人員要禰衡換服裝時,禰衡脫了一個精光,這讓曹操在衆賓客面前很丟面子。在孔融的說服下,禰衡答應前去給曹操賠罪。結果禰衡拿着三尺長的大杖,捶搗着地大罵曹操。這前一節就是擊鼓,後一節就是罵曹。但因爲禰衡這個人很有才名,曹操不想殺他而留下惡名,就將他推薦給了劉表。劉表也受不了禰衡的輕慢和侮辱,就把他推薦給了黃祖。黃祖本來也很器重禰衡,尤其是他的長子黃射,更是對禰衡友善器重,但禰衡這個人連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都敢罵,還能在乎你一個江夏太守?結果被一向“性情急躁”的黃祖殺了。

禰衡這個人很有才氣,《鸚鵡賦》就是他的作品。在劉表那兒,看到劉表等人對奏章的解釋不嚴密,就撕掉扔在地上,然後要來紙筆,立刻寫就。劉表看了,言辭、語義都非常好。在替黃祖處理文書事務時,黃祖說“和我心中要說的話是一樣的”。可見這個人才氣有多高!

三國時代的三大口無遮攔致禍的狂士都是何人?

不過,這個人卻是個口無遮攔的主兒,可以說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罵誰就罵誰,是完全徹底的嘴上沒有一個把門的。還是在許都剛剛建立的時候,天下許許多多讀書人和大臣謀士都來到這兒,意圖謀一份好差事,彌衡也來到了這裏。但是,由於長時間的無人問津,禰衡就這麼一直閒着。有人他:“爲什麼不去投奔陳長文(陳羣)、司馬伯達(司馬朗)呢?”禰衡說:“我怎麼能和殺豬賣肉的結交呢!”人又問他:“荀文若(荀彧)、趙稚長(趙融)怎麼樣?”禰衡說:“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臉去弔喪,趙稚長可以讓他去管理廚房膳食。”

陳羣的祖父、父親以及叔父都很有名,他自己也和孔融相友善。陳羣曾經在劉備手下做事,劉備代陶謙爲徐州牧,陳羣曾經勸他不要東征袁術,要防止呂布背後偷襲。劉備不聽,果然丟失了徐州。孔融是禰衡看上眼的一個人,而陳羣又是孔融願意結交的人之一,可到了禰衡那裏,竟是那麼的不堪。

司馬朗的祖父司馬俊官至潁川太守、父親擔任過京兆尹,他自己聽從父親的安排,想方設法離開已有篡逆野心的董卓,應該說雖然出身於官宦世家,卻也是青年才俊。尤其是,司馬朗家教嚴格,年輕時就有好名聲,有人直呼其父的名字,司馬朗對那人說:“輕慢他人的尊長,就等於是不尊重自己的親長。”那人因此而道歉。這和“孔融讓梨”有得一比。就是這樣的兩個人,竟然被禰衡說成是“殺豬賣肉”的,這實在是有點兒不像話了。

建安初期,荀彧已經成爲曹操的留守總管,在那樣的一個年代,如果沒有點兒才氣能力,靠混是混不到這般職位的。趙融曾經是漢靈帝設置的西園八校尉其中的一位,這種職位,一般不會是平民家子弟。就是這兩個人,竟然也入不了禰衡的“法眼”。要說看不上也就算了,不和他結交也就罷了,“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嘛!荀彧的臉長關你什麼事?這種拿人長相和殘疾說話的做法,完全是潑婦罵街式的作派。

黃祖殺禰衡,是在氣憤至極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如果有人從旁邊勸一勸,或許他還能夠收回成命。但是,他的主簿卻來了一個立即執行,禰衡就這樣死了,年僅二十六歲。恐怕是這個主簿平常也沒有少受了禰衡的羞辱。禰衡這個人只看上兩個人,孔融和楊修。這兩人也是被殺而死,但他們和禰衡不一樣,是死於政治主張和集團矛盾。禰衡之死,則是死於自己的口無遮攔。

許攸

許攸原本是袁紹的謀士,袁紹和曹操交戰時跟隨袁紹來到官渡。建安五年(公元200),雙方在官渡對陣。開始的時候,許攸對袁紹說:“曹操兵少,必然會集中全力來抵抗,許都的守衛就一定空虛。如果派出一支輕騎兵突襲許都,就可以將許都攻陷。假如他沒有馬上潰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顧,疲於奔命,這樣就可以將曹操擊敗。”袁紹沒有采納。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因家人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官吏將其逮捕下獄,許攸知道後大怒,於是投奔了曹操。曹操非常高興,說許攸來了,大事可以成功了。許攸對曹操說,現如今你曹操孤軍獨守,既沒有援軍,也沒有糧食,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頭。現在袁軍有糧食存在烏巢,雖然有士兵,但防備鬆懈,只要派輕騎兵急襲烏巢,燒其糧草,不出三天,袁紹必然敗亡。曹操採納了這個建議,自己親率五千精銳騎兵突襲烏巢,燒燬了袁紹的糧倉,袁紹果然失敗渡河逃走。

三國時代的三大口無遮攔致禍的狂士都是何人? 第2張

四年後,即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攻破了鄴城,佔領冀州,許攸也立有功勞。但許攸自恃功高,忘乎所以,經常輕慢曹操,口無遮攔,逮着什麼就說什麼,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曹操召集的場合,許攸每次出席,根本不管是什麼人在場,總是直呼曹操的乳名,說:“阿滿,沒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爲了籠絡人才的需要,也只裝作是一種玩笑對待,嬉笑着回答說:“你說得對啊!”可心裏是頗有芥蒂的。當面說說也就是了,你當作玩笑,他打個哈哈,這事也還是能夠過去的。但許攸還真就是把自己當作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了。有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人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許攸被收押入獄,最終被殺。

廖立

廖立在劉備兼任荊州刺史期間任長沙太守,年齡還不到三十歲。劉備詢問諸葛亮,荊州士族讀書人當中都有那些治國人才,諸葛亮回答說是龐統和廖立,可見廖立這個人是多麼受人重視。只可惜,在孫權偷襲荊州江南三郡時,廖立不能守,隻身跑到益州去見劉備。劉備因爲一向賞識廖立,並沒有過多責備他,還任命他做了巴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自立爲漢中王,將廖立召回來作侍中。劉禪當皇帝后,廖立改任長水校尉。

廖立自己認爲,在蜀漢國除了諸葛亮,餘下的就是他了,諸葛亮任丞相,他應該任副丞相纔是,可現在卻只任閒職,地位還在李嚴等人之下,心裏經常不滿,怏怏不得志。後來,丞相掾李邵、蔣琬到來,廖立和他們說:“軍隊要遠征,您們各位應該好好地注意考慮這件事情。以前先帝(劉備)不佔領漢中,而是跑出去和吳國爭奪荊州南方三郡,最後還是讓吳國人佔領了三郡,白白地勞累了官吏士兵去出征,沒有得到一點兒好處。退回益州,丟失了漢中以後,使得夏侯淵和張郃深入到巴郡一帶,幾乎把全州都喪失了。後來進軍漢中,使得關羽亭侯自戰身死,所領軍隊也全部喪失,沒有留下一個,上庸地區戰敗丟失,白白地喪失了一片地方。這是由於關羽這個人依恃自己勇猛的名聲,領兵作戰沒有正確的法則,就憑着自己的性子到處衝擊造成的。所以多次喪失了大批的軍隊。像向朗、文恭這樣的人,是凡夫俗子罷了。文恭作爲治中,執法沒有綱紀;向朗以前推崇馬良兄弟,把他們稱作聖人,現在向朗任長史,一直是做事中規中理。中郎郭演長,只是符合別人的隨從罷了,不能和他共同經營大事業,這樣的人卻做了侍中。現在國家處於弱小時期,要任用這三個人,是不合適的。王連這個人流於世俗,他大興苛稅盤剝百姓,使得百姓貧困凋敝,疲憊不堪,造成了今天這種局面。”李邵、蔣琬把這些話報告了諸葛亮,諸葛亮立即上表給劉禪。

廖立這番話可真有點無邊無際了。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公開批評國家用人政策”、“誹謗先皇帝”、“詆譭污衊大臣”。像這後一條倒也罷了,封建社會大臣相互攻訐爲數不少,也不多廖立這樣一個,但“誹謗先皇帝”卻是自己對自己過不去了。先皇帝定下的政策,現皇帝想改變還會有人出來說三道四,你這樣公開批評先皇帝用兵不行,仗也不該打,那不是自己作死嗎?還好是三國處在用人之際,廖立只是被免官流放,這要是放在平常時光,怕是有十顆腦袋也不夠砍的。

三國時代的三大口無遮攔致禍的狂士都是何人? 第3張

廖立說的這些話有沒有道理呢?應該說只是一己之見。劉備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得成都,二十年孫權就來偷襲三郡,在劉備還需要安定益州的情況下,你讓他怎麼樣去顛倒次序奪取漢中?何況爭奪三郡是孫權先發起的,劉備又怎能不加應對?至於失去漢中,那時候漢中還有一個張魯,劉備不願意丟掉已經到手的東西而東去荊州,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如果對劉備的戰略部署真有不同意見,在他活着的時候提出也行,可這個廖立,偏偏是在劉備死後再來指手畫腳地評論。還有,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已成事實,除了這仗沒說,廖立幾乎評點了劉備入川后的所有戰役,而這些戰役一概都被他否定。這可真有點兒狂妄之極啦!

有句話叫做死不悔改,廖立大概就是這種人!廖立因口無遮攔而獲罪,被流放到汶山郡做了平民。後來姜維做監軍時路過汶山,前去拜訪廖立,看到的廖立仍然是意氣不衰。諸葛亮死後,廖立知道再也沒有人會啓用自己,直到死在流放地。其實,像這種口無遮攔,說話只圖一時痛快而不計後果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不乏其人,只不過,這事情發生在歷史名人身上,也就成了歷史故事罷了。如果說,一個人因言獲罪,多多少少總會讓人予以同情,像這種口無遮攔、信口開河,只圖一時痛快,而說出來的話又毫無意義而致禍的人,該讓人怎樣說吶!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