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626年6月2日,在秦王李世民的府邸,正發生一場激烈的爭辯。

此前,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早已結爲一黨,與功高天下、兵多將勇的李世民勢同水火。爲將李世民置於死地,李建成、李元吉挖牆腳、使陰招、進讒言、下毒藥,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恰在此時,突厥將領鬱射率數萬騎兵大舉入塞,邊關告急。

太子李建成向高祖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軍北征。高祖同意其請,李元吉乘機要求秦王府帳下尉遲敬德、程知節(程咬金)、段志玄、秦叔寶等將領隨軍出征。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 程咬金

這看似是他們剪除李世民羽翼的具體步驟。然而真正的圖謀卻遠比這陰險。

突如其來的驚天陰謀

擔任太子府率更丞、實際是李世民埋設的「暗樁」王晊向李世民密報,太子和齊王準備趁爲齊王餞行之機將李世民殺死,並將尉遲敬德等秦王黨羽盡數坑殺。

這簡直是把即將爆發的玄武門之變完整預演了一遍,只不過,殺人者和被殺者對調了一下位置而已。

人已爲刀俎,我將爲魚肉,但秦王焉能任人宰割。李世民迅速將情況通報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一干僚屬,商議對策。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第2張

▲長孫無忌

爭論:秦王僚屬的勸進表演

接下來,便是這場爭辯。爭辯的一方,是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秦王心腹僚屬,作爲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

有「房謀杜斷」之稱的房玄齡、杜如晦沒能加入,這是因爲此時二人已經被太子齊王以讒言遠調外任。如果他們在場,也會支持長孫、尉遲等人。

另一方是李世民自己。辯論的焦點,就是面對太子齊王該怎麼辦。

據《資治通鑑‧唐紀》記載,與往日英明神武、當機立斷截然相反,此時的李世民變成了絮絮叨叨、哭哭啼啼的唐僧,面對屬下先發制人的建議,一味感嘆「骨肉相殘乃古今第一大罪」,非要等禍事發生再舉義旗。

尉遲敬德、長孫無忌反覆奏陳,趁太子齊王陰謀未發,以雷霆手段將其誅滅,纔是真正安宗廟、定社稷、爲百姓之舉。

尉遲敬德的進言更加直接:由於自己拒絕了太子齊王的拉攏誘惑,早就成了他們的眼中釘,如果秦王遇害,自己定然死無葬身之地。如果大王遲遲不定計,自己只能竄身草澤,遠離京城是非之地。

長孫無忌也在一邊幫腔:尉遲敬德走了,鄙人也不便久留。麾下人才濟濟的李世民眼看就要孤家寡人了。

最後,尉遲敬德當面數落李世民猶豫不決是爲不智,臨難不決是爲不勇。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第3張

▲尉遲敬德

末了,他還貌不驚人地稍微露了露牙齒:「大王平時畜養的八百多名勇士,都已經進入宮中,他們已經全副武裝,等待號令了,現在起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大王你就看着辦吧。」

時至於此,李世民還是扭扭捏捏,還要徵求大家意見。沒想到言語之間,一個由齊王李元吉謀劃的更大陰謀浮出水面。

一個僚屬爆料,李元吉曾和屬下謀劃,等除掉了李世民,奪取太子李建成的東宮之位就易如反掌了。

由此可見,如果毫無作爲、束手就擒,只會生出更多不可控的變數,最終讓陰謀家得逞,彼時必然天下土崩,大唐剛剛建立不久的統一基業也將毀於一旦。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第4張

▲ 唐朝軍隊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世民此時奮起,不但不是殺兄屠弟惡徒,反而是拯救社稷的正義之舉了。

有了這個高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以及秦王府的一干僚屬便勸諫李世民不必拘泥禮法,而應以江山社稷爲重,從速定計。王府上下,羣情洶洶。

縱使如此,李世民雖然心有所動,卻依然要求神問卜、預測吉凶。

此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 李世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第5張

就在李世民要用龜殼占卜時,李世民的幕僚、後來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張公謹闖將進來,一把奪過龜殼摔在地上,朗聲說道:「占卜是用來決疑的,如今事情並無疑難,還佔卜什麼呢?如果占卜不吉,難道還能中途停止麼?」

李世民這才下定了決心。

真相:處心積慮的爭位準備

隨後的事情,便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6月4日,李世民通過早已收買的玄武門守將常何,將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等心腹和死士率先埋伏於宮城之內,一舉將李建成、李元吉殺死,並逼迫李淵交出權力,奪得了大唐皇位。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第6張

▲ 唐高祖李淵

不難看出,玄武門之變的關鍵節點,是事變前兩天秦王府發生的那場爭論。

在這場爭論中,面對幕僚一再陳請,李世民就是遲遲不能決心魚死網破。

一個對最高權力素有野心,卻礙於道德禮法的藩王心中想說而不能說、不敢說的話被自己的親信幕僚全部都說了出來,很難讓人相信這是真實發生的過程。

李世民真的不願與兄弟刀兵相向麼?不是的。

兩唐書杜如晦傳有記載,秦王府幕僚多有外遷任職,杜如晦一度被任命爲陝州總管府長史。

房玄齡向李世民進諫,杜如晦是王佐之才,大王如果安守藩王之位,那任由杜如晦外放爲官便是。如果大王有經營四方之志,沒有杜如晦就無以成功。李世民隨即上表將杜如晦留任府中。

據資治通鑑載,李世民爲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利用自己平滅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勢力之後,囊括洛陽等大片土地的時機,派遣行臺工部尚書溫大雅鎮守洛陽,同時暗中結納兩河山東豪傑。

準備一旦京城權力鬥爭失敗,他便趕赴洛陽,「另立中央」,與長安的唐王朝中央政權對抗。所幸玄武門之變成功,不然,剛剛統一不久的唐王朝必將重新陷入內戰泥沼中。

由此我們可以判斷,這段層層遞進、扣人心絃、高潮迭起的爭論情節應該是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後捏造出來的。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第7張

▲ 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前,他就已經在思想、人員、組織和策略上做了充足的準備。尉遲敬德爲首,八百人「敢死隊武裝」,李世民埋在東宮的暗樁王晊、收買的玄武門守將常何,都明白無誤的證明了這一點。

有沒有這次爭論,玄武門之變都註定要發生。

甚至可以說,即使李世民自己不願意,太子齊王集團也會對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也會對奪權成功的李建成發動一場「玄武門之變」。

大唐爲何政變不斷

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爲什麼無法避免?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第8張

隋唐兩朝在結束魏晉以來數百年分裂,再造一統之時,並沒有解決權力繼承的制度問題,這就爲隋朝的短命和終唐一朝政變不斷的局面埋下了伏筆。

隋文帝楊堅篡位北周,根基不深、皇權不固,不得已而倚重子嗣,遂以稍具才略的次子楊廣爲帥,統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滅陳。

這也埋下了楊廣居功自傲、窺測神器的隱患,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楊堅廢太子楊勇而立楊廣,隋朝二世而亡的惡果。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第9張

▲楊廣

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之初,也將自己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引爲股肱。建立唐朝的過程中三人都立下了功勳,這造成了他們圍繞皇位繼承爭奪殺戮的歷史動因。

除了三位虎子,李淵還有一個女兒平陽公主,同樣才智出衆、膽識過人。

李淵起兵之初,平陽公主就變賣家財,招兵買馬,隻身拉起了一支十多萬人的武裝,爲李淵打下了關中一大片土地。後來她與李世民會攻長安,爲唐王朝開國立下了莫大功勳。

如果平陽公主不是女流之輩,李唐皇位將出現第四位強有力的爭奪者。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第10張

太宗即位後,深恐兒子們效仿自己,再來一場「玄武門之變」,遂將鬥爭激烈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時廢黜,立性格低調、隨和的晉王李治爲太子,結果大唐江山被武則天奪取。

武則天死後,天下又重回李唐,但王朝夢魘並沒有結束。

安史之亂爆發,曾擔心被父皇廢黜的太子李亨於靈武即位爲唐肅宗,遙尊入蜀的唐玄宗爲太上皇。從此,「靈武故事」成了太子搶班奪權的代名詞而爲此後歷代所忌諱。

李亨不信任各地武將,遂以兩個兒子,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爲將,主持平定叛亂。

唐朝爲什麼宮廷政變那麼多?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第11張

▲李亨

李倓作戰勇敢,又嫉惡如仇,得罪了權宦李輔國、肅宗皇后張良娣,二人向肅宗誣告李倓意圖謀害太子(即之前的廣平王李俶)篡位。

肅宗聽信讒言,將李倓賜死,朝臣一片譁然。

安史之亂平定後,鑑於綿延百多年的皇子爭權導致朝政動盪,唐王朝鮮有派皇子出征的事例。但同時,皇室衰微,唐王朝又陷入了朝廷黨爭、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泥淖之中,直到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