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包拯遺骨成謎 包拯三代人的小棺材無蹤跡

包拯遺骨成謎 包拯三代人的小棺材無蹤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5年初,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實驗室開始關注“包公遺骨”。目前該實驗室已採集了四五十位包氏後人的血樣,研究已經開始。然而,1975年被偷運到大包村、傳說中裝殮“包拯三代人遺骨”的小棺材,現在到底在哪?

[探源]遺骨中的DNA纔是直接證據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實驗室博士文少卿告訴記者:研究的目的是爲了確立包公Y染色體的遺傳類型以及它在整個譜系支脈上的位置。“如果僅僅以其後人的DNA爲證據,整個研究是不夠嚴謹的,我們需要對比現代各地包氏家系的遺傳類型和包拯本人或者至少他直系親屬的古代DNA遺傳類型。”

 

包拯遺骨成謎 包拯三代人的小棺材無蹤跡
 

網絡配圖

   更何況,現有三個區域包氏後人的DNA研究表明:這三處後人的DNA的遺傳類型並不完全一致。“如果三處的遺傳類別基本一致,那麼情況還比較好;現在的問題是三處包氏後人的DNA有些出入,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文少卿想到了“遺骨”。“如果說包氏後人的DNA可作爲間接證據,那麼包公遺骨中的DNA信息,就將是最直接的證據。”他開始尋找“包公遺骨”。

1973年4月,合鋼二廠擴建,附近所有墳墓面臨遷移,當時省博物館着手對包拯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4個月共發掘包拯家族墓12座。其中《包公墓誌》的出土,一舉結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爭”。

根據包訓安的說法,當年的發掘結束後,墓中遺骨運至包拯老家肥東文集(後與解集鄉、高亮鄉合併爲包公鎮)安葬。時值文革,被拒絕安葬的包公遺骨後不得不運回合肥,包公第三十四世孫包遵元只好在自家的屋山牆頭搭起簡陋的披廈,將裝有包拯及夫人董氏、兒媳崔氏和子孫遺骨的箱子全部搬了進去。

1975年冬,包先正又從合肥將裝有遺骨的小棺材運回家鄉,並於半夜三更葬於龍山。

1986年,新包公墓在包公祠旁邊建成。人們把遺骨遷葬新建成的包公墓園。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挖開偷葬在肥東龍山的墓穴後,露出了粘滿泥土的陶罐,然而,這些陶罐都是空的……

至此,當年裝有包公遺骨的那批小棺材杳無音訊。

[疑團]祠堂裏11只箱子來歷無人知

 

包拯遺骨成謎 包拯三代人的小棺材無蹤跡 第2張
 

 網絡配圖

   兩個月前,一直在大包村調研包公文化園建設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張靖華聽說,包氏祠堂內存放着11只木箱子。但關於這批箱子的來歷,卻沒人說得清楚。他將此事告知同在復旦的現代人類學實驗室,後者則對這些箱子寄予一線希望,想通過它們找到遺骨並完成DNA研究。

包公鎮黨委副書記王正清告訴記者:早在1993年,這11個箱子就存在祠堂了,“裏面究竟有什麼,誰也不知道”。大包村最流行的說法是:這就是1986年重新挖掘遺骨中的出土物品,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送回了合肥,不重要的另一部分則留在祠堂。

但另一種說法又稱:文革期間,埋葬包公遺骨被視爲“封建思想復辟”不被允許下葬,曾同意運回遺骨的村大隊長包先長爲此受過處分。包先進猜測:“這些箱子也許是爲了應付上面(檢查)而故意做出來的,證明骨頭沒有埋,之後一直留在包氏祠堂。”

當然,它們也有可能就是裝有包公遺骨並一度消失的箱子。然而,10月31日上午的開箱結果令人失望。

[追尋]復旦實驗室希望在頭骨上取樣

  

包拯遺骨成謎 包拯三代人的小棺材無蹤跡 第3張

網絡配圖

   擺在復旦大學古DNA實驗室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在龍山找到那批“傳說中的箱子”;第二條則是尋求安徽博物院或包公墓的幫助。據說,包拯遺骨中還有部分頭蓋骨保存在省博,另有一部分則放在了包公墓棺槨中。文少卿稱正與省博溝通,在遺骨上取樣。

10月31日,一隊福建客人千里迢迢趕來包氏宗祠祭拜。牆上張貼着18位包氏老人的值班表,他們輪班守護宗祠並接待全國的香客。包公遺骨的故事,只隱現於極少人斑駁的記憶之中。“這是一個遺憾”,致力於研究肥東宗族及聚落文化的張靖華說,“保留這個遺憾也沒有什麼,人的情感和敬意才最重要。但是,對於歷史現象的各種追尋和探索也各有其意義。”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