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時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爲何不是諸葛亮

三國時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爲何不是諸葛亮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展開來寫的重頭戲,歷史上僅僅那麼一句“凡三往乃見”,小說的作者竟然妙筆生花寫出了有聲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讓人佩服作者編故事的本事。

三國時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是誰?並非諸葛亮原創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曹操南下荊襄的前一年,劉備見到年輕的諸葛亮,他們的交談涉及天下大事,被目爲對策史稱《隆中對策》。對策中的主要內容爲兩部分:一是分析形勢,指出曹操“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也”;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與爲援,而不可圖也”。往北,太強大,拿不下來,往東,那是人家經營多年的地兒,也別惦記。

三國時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爲何不是諸葛亮

網絡配圖

   指出了唯一的方向:荊州,益州,這一條線路。“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三分的基本論述。這在當時是預見,後經實踐大體得到了證明,就因爲此使《隆中對策》具有了很高的價值而千古傳誦。但把他歸功於諸葛亮的個人創見,不大公平。漢末中原大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洛陽長安成爲一片廢墟,中原人士大量流寓荊州,史稱“士之避難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荊州本身也是人才聚集之地。

三國時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爲何不是諸葛亮 第2張

網絡配圖

一時間荊襄人才薈萃,如龐德公、司馬德操、黃承彥、徐庶、龐統、諸葛亮等,都是雲集荊州的士人中的佼佼者。他們關心政治經緯世事,研討政局抨擊當權,成爲當時左右局勢輿論的政治家集團。諸葛亮就是這集團中的一個成員,因此隆中對策,就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傑作,而是荊襄士人集團集體智慧的產物。當時有識之士都有比較相同或比較接近的觀點,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曹營的程昱指出“曹公無敵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作爲曹營中的謀士,程昱有着清醒的頭腦,對江東這塊地方他的看法與其他人都不相同,別人認爲,孫權必殺劉備,從而曹軍可以承其弊,一舉平定江南。他認爲孫權據有江東,並不會自覺強大而恣意所爲 “孫權新在位,未爲海內所憚。”因此會結外援,以加強自己的力量,他不會殺劉備,反而會扶助劉備。這是截然相反的看法,看法雖然不同,但對孫權的看法沒什麼不同:是敵對的一方,且有相當的實力,他們的看法是一致的。而劉備是爲各方的利益及當時的形勢所迫新產生的力量,主要作用是孫權的資助。爲了共同的利益兩股較小的力量(劉備尤其小)聯合起來,共同抗曹。

三國時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爲何不是諸葛亮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種局面“難解勢分”就是天下三分的結果。而第一個提出天下三分的是東吳的魯肅,公元200年魯肅見孫權進行了精闢的形勢分析“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也是鼎足而立的看法。當曹操號稱八十萬衆即將殺向江南,許多東吳的文臣武將都喪失了抵抗的信心,而此時魯肅堅持抗曹的主張,同時提出和劉備結盟,資助劉備,以造成鼎足之勢。他的主張被孫權採納,並獲得了成功。應該說鼎足之勢的設想,雖然是當時傑出人物各自得出的結論,那也是他們共同看法而非諸葛亮的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