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時期馬超爲何會離開涼州?原因是什麼?

三國時期馬超爲何會離開涼州?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超,字孟起,漢末涼州軍閥、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三國演義》裏的馬超被稱爲“錦馬超”,羌人將其奉爲“神威天將軍”,是很多三國迷小時候心中的偶像。但其實真實歷史上馬超的風評並不好,因爲他公然反叛曹操,害死了父親馬騰在內的宗族200多口人,因此有人批評他“不忠不孝”。今天我們不討論這個,說一說是誰把馬超從涼州趕走的。

東漢末年,黃巾亂起,涼州也發生叛亂,最早是邊章、韓遂,後來馬超父親馬騰也起兵造反,自此成爲一方割據勢力。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之後,馬騰、韓遂名義上歸附於朝廷,實際上保持獨立,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曹操派人說服馬騰入朝爲官,馬騰的軍隊則由馬超統領,馬超取代父親成爲割據西涼的軍閥之一。

關中之戰,馬超敗走

馬超在關中、西涼經營多年,最後爲何會投奔到劉備那裏呢?因爲他被打跑了……打跑馬超的過程比較長,曹操、夏侯淵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直接把馬超趕到漢中的其實是楊阜。

公元211年,曹操決定掃平關中、西涼的割據勢力,於是打着徵漢中張魯的旗號,想要借道關中地區,馬超、韓遂等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聯合關中諸將共10萬人起兵反曹。結果曹操用兵如神,用離間計瓦解了馬超、韓遂的聯盟,輕鬆擊敗了關中聯軍。

曹操本可乘勝追擊,徹底掃除馬超、韓遂等勢力,但河間地區爆發了叛亂,於是曹操率軍東還。當時,涼州從事楊阜正作爲使節在曹營,對曹操說:“馬超有韓信、黥布的勇猛,極得羌、胡等民族的擁戴,西部邊境的人都敬畏他。如果您的大軍回師後,不作周密準備,隴上諸郡恐怕就不再爲國家所有了。”但曹操仍然撤走。

曹操撤走,馬超捲土重來

三國時期馬超爲何會離開涼州?原因是什麼?

果然,曹操大軍返回不久,馬超便率各部胡人首領帶兵攻擊隴上諸郡,各郡紛紛響應,只有冀城一郡堅持固守。馬超集中隴右的全部兵力,張魯又派大將楊昂協助馬超,大約萬餘人攻城。楊阜率領官員和宗族子弟中能打仗的千餘人,又讓從弟楊嶽在城上修築偃月營,與馬超苦戰。

從正月到八月,死守城關,救兵不至。州里派別駕閻溫沿水路逃出求援,結果被馬超殺害。涼州刺史韋康不願百姓死傷,開始考慮向馬超投降。楊阜流淚勸諫說:“我率父兄子弟以節義相鼓勵,死守不降,田單死守,還沒有如此堅固呢!而今放棄馬上就要建立的功名,給自己蒙上不義的罪名,我願以死相守。”於是號啕大哭。

韋康最終還是派人和馬超請和,打開城門讓馬超進來。馬超進城,把楊嶽抓起來,又讓楊昂殺死韋康,這讓楊阜等人大失所望,內心計劃找機會報仇。不久楊阜告假,請求埋葬亡妻,楊阜的外兄姜敘屯兵歷城。楊阜從小在姜敘家長大。他見到姜敘和敘母之後,敘說了冀城陷落的經過,悲泣不已。

姜敘說:“何以如此悲慟?”楊阜說:“守城卻又守不住,君長已死而不能同命,我還有什麼臉活着呢?馬超背叛父輩,背叛國家,燒殺將士。這何止是我個人怕受人指責,全州士大夫都要蒙受恥辱。您帶兵專管一方卻沒有討殺賊逆之心,這正是史書上所說的‘趙盾弒其君’的情形。馬超雖強卻無視信義,部下矛盾重重,所以打敗他並非很困難。”

楊阜、姜敘起兵趕走馬超

姜敘的母親聽後很感慨,敦促姜敘聽從楊阜的勸說。定下計謀後,又與同鄉姜隱、趙昂、尹奉、姚瓊、孔信,武都人李俊、王靈等聯絡結盟,共同討伐馬超。又派從弟謨到冀城告訴楊嶽內情,並聯絡了安定的樑寬,南安的趙衢、龐恭等。盟誓以後,於公元212年九月,楊阜和姜敘在滷城起兵,馬超聞訊後親自率兵出擊。

三國時期馬超爲何會離開涼州?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趙衢、龐恭等救出楊嶽,關閉冀城大門,抓住馬超妻兒。馬超只好襲擊歷城,抓住姜敘的母親。姜敘母親罵道:“你是個背叛父親的逆子,你是殺害君長的叛賊,天地不容,還不早死,還有什麼臉見人!”馬超大怒,殺死姜敘母親。楊阜與馬超作戰,五處受傷,宗族兄弟死了七人。此時夏侯淵率大軍趕來,馬超只好南逃,投奔張魯。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從楊阜的籍貫可以看出,他本身就是涼州人,而且是當地士族大家,所以年輕時楊阜就在涼州擔任從事這樣的要職。當馬超包圍冀城,楊阜動員家族千餘人協助守城,說明他從內心是非常排斥馬超的,他也一直反對開城投降。

馬超捲土涼州,聲勢浩大,夏侯淵遠在關中,曹操更是遠在鄴縣,只有楊阜這樣的本地大族,才能聯合各方勢力一起反對馬超。馬超殺涼州刺史韋康,實在大失人心,所以在楊阜、姜敘等人的策劃下,馬超進退失據,無奈之下之後難逃漢中投奔張魯,日後又歸於劉備。

楊阜等人則因討馬超有功,賜爵關內侯。曹操徵漢中時,楊阜擔任益州刺史,回來後又擔任武都太守。魏文帝曹丕、明帝曹叡時,在朝廷任職,德才兼備、剛正不阿,是一個有名的“直臣”,多次勸諫曹丕、曹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