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大明朝的萬曆皇帝到底是精明還是糊塗?

揭祕大明朝的萬曆皇帝到底是精明還是糊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人們的印象中,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是一個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荒淫之主。論者分爲兩個極端,一方說萬曆一朝是大明盛世,一方則說“明亡,亡於萬曆”。

對明朝皇帝“不上朝”的問題,我曾撰有《明代“早朝”考論》(2009年發在《史學月刊》上)一文,指出明代的早朝就是個形式,辦不了什麼事兒,上不上朝並不能構成評判皇帝勤政與否的重要指標。萬曆以前,朝會雖然荒廢已久,但制度上還是要每天上朝,到張居正這哈,不是講求務實嗎?就把這虛玩意兒給改了改,改爲逢三六九日才上朝。這樣一個月上朝滿勤,也不過九天。所以啊,評價明神宗,被拿來說得最多的這件事,應該去掉。

揭祕大明朝的萬曆皇帝到底是精明還是糊塗?

網絡配圖

神宗是一個極好讀書的人,皇家圖書館的書已不夠他看,他經常命宦官到北京書坊裏去找書來讀,涉獵很廣,什麼時興、暢銷之書,多是經“御覽”過目的。如果擱今天,您發條微信,說不定轉呀轉的,就讓神宗看到了也說不定;又或者您上回電視訪談,聽衆之一就有他神宗大大。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神宗喜歡的書目裏,史書很多),怎麼可能不精明、不懂事呢?因爲他見到的壞事太多了,誰要騙他,就像電信詐騙,他一聞就知道是騙子來電。

其實呢,神宗親政以後,“事事懲張居正專權之轍,章奏親覽處分親斷”。本章他都自己親自看,親自決斷,不容臣下再忽悠他。萬曆朝最主要的毛病,還是皇帝和臣下不合,因爲有了張居正的前車之鑑,神宗便做不到與閣臣和衷共濟,不信任臣下,大臣便無權,大臣無權,還經常遭受一些小官的無端攻擊,捱了氣,還沒處說理去(可能皇帝見大臣受氣,私底下還樂呵呢),只好告假、告病、告退——總之,撂挑子,不幹了!

比如萬曆十九年時,內閣輔臣三人,就有二人告病不出,神宗忙不過來,也急了,不得已寫手詔安慰他們:

“今內外章奏,每日朕自親覽,應行的朕自批擬,其中邊方重務、品騭官員、緊要文書自初六日至今堆積盈幾,是朕孤立於上,卿可忍乎?孰不可忍乎?書雲:‘君逸臣勞。’用臣猶子代父,卿逸臥在家,心可忍乎?不可忍乎?”

說得多麼動情啊!閣臣大人們,你們快回來辦公吧,我一個人孤立在上,搞不過來呀!

揭祕大明朝的萬曆皇帝到底是精明還是糊塗? 第2張

網絡配圖

神宗也曉得“君逸臣勞”的道理,但“臣勞”的前提是君主放權,可是神宗對臣下猜忌太深,不單是閣臣,還有司禮太監,他都不放心,尤其忌恨閣臣與司禮監合體欺矇他。

明末太監劉若愚講了一件事,很典型。說太監史賓多學能書,剛好神宗想要一個得力的內官到司禮監做秉筆,在御前幫辦機務,處理章奏。忽然想到史賓,覺得此人人才難得。他正在尋思此人可用不可用,嘴裏唸叨了兩句,被皇貴妃鄭娘娘聽到了,就在旁邊隨口幫了個腔,也說史賓好。看官不都知道神宗特別崇信鄭貴妃麼?史賓的提拔問題這下可以解決了吧。大錯特錯!鄭貴妃這一句幫襯,並沒有起效,反而讓神宗心裏一動,懷疑史賓有鑽營宮闈的行爲,否則貴妃怎肯替他說好話?——大概鄭貴妃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兒吧。這可犯了大忌,神宗二話不說,立刻將史賓貶到南京。

但史賓沒冤死,因爲他還有一回更大的冤屈要受!

過了幾年,事情漸漸淡忘了,史賓又慢慢悠回北京,仍到司禮監文書房辦事。有一天,有一件要緊的旨意要發到內閣,按照慣例,該是文書官排名第一的太監親自捧送聖旨到閣,而史賓正好名列第一,於是就由他親自去了。回來復奏,神宗也沒搞清楚狀況,見史賓巴巴地跑到內閣去傳旨,忽然想起他“鑽營宮闈”的舊事,登時大怒,以爲這傢伙還不老實,藉着傳旨,“夤緣往閣中見輔臣也”!於是趁怒一腳,復將史賓踢回南京,這回史賓慘慘噠,竟在南京蝸居了二十多年,直到神宗去世,纔回轉北京。

史太監真是個倒黴蛋,但從這隻蛋從南滾到北,從北滾到南,我們從中卻能看出,神宗是一個精察、疑心很重、性情敏感的人,在他身邊是不好當差的,所以經常有宦官因爲做錯了事,被杖責至死,搞得宮裏人人害怕,以到皇帝身邊辦事爲險途。

揭祕大明朝的萬曆皇帝到底是精明還是糊塗? 第3張

網絡配圖

所以各位,莫要議起明代的廷杖,只盯住外官書生的屁股,那小宦官無蛋的屁股蛋兒上,捱打着實更多、更狠、更要命。

那麼,以神宗如此精察,怎麼到後來把國家搞得一團糟呢?我覺得還是體制的問題,日趨衰落的皇權與日益高漲而腐敗的官僚體制發生了嚴重錯位,互相掐、鬥氣,皇帝越是想有所作爲,卻越難有所作爲,神宗與外官小臣鬥了半輩子,最後實在沒轍了,乾脆撇開官僚,直接派出一批宮廷宦官,一竿子插到底,由着他們去做事,明朝就更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