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爲何要砸掉魏徵的墓碑?李世民畏魏徵

李世民爲何要砸掉魏徵的墓碑?李世民畏魏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和魏徵,一直被看做是歷代賢君直臣的楷模。魏徵活着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然而魏徵屍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變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一怒之下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唐太宗爲何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對於唐太宗這種“雷人”的異常舉動,有人認爲是魏徵生前大力舉薦的杜正倫、侯君集接連落馬,傷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認爲是魏徵曾將自己記錄的與太宗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辭,拿給負責編寫起居錄的褚遂良作參考,犯了唐太宗的忌。

這兩種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卻是因爲魏徵屢次過火的“犯顏直諫”,使唐太宗產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過是唐太宗因爲長期受到壓抑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歇斯底里的發泄。

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開明君主,爲了開創大唐盛世的局面,爲了實現千古一帝的夢想,他給了魏徵“無限話語權”,讓魏徵時刻提醒和勸諫自己。在國家大事上,魏徵像一位元老,旁徵博引,口若懸河,好像在教誨一個沒有主見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徵像一位長輩,苦口婆心,聲淚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

李世民爲何要砸掉魏徵的墓碑?李世民畏魏徵

網絡配圖

據史料記載,魏徵在爲唐太宗效力的17年內,有史籍可考的諫奏前後達二百餘次,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方面,甚至連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時候都讓唐太宗下不了臺。

魏徵比唐太宗大20歲,如果放在時下,就是“60後”與“80後”的關係。年齡上的差距,代溝上的隔閡,意見上的分歧,必然會造成二人之間的衝突。魏徵在嘔心瀝血的同時,卻忽略了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張、理想、愛好和私生活。

唐太宗那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標新立異的開拓勁,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權,在很多時候都受到了魏徵的干涉和阻撓。難怪有一次唐太宗守着長孫皇后的面大罵魏徵:“早晚有一天,朕非殺了這個莊戶佬不可!”能把“從諫如流”的唐太宗逼到這個分上,魏徵的進諫確實過了頭。

愛太深,容易出現裂痕。魏徵這種慈父般的過火關愛,在唐太宗眼裏卻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當皇帝的在很多時候說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臉色,這種長期逐步積累起來的壓抑,總有一天就會像火山一樣突然噴發,而魏徵的“薦人失察”和“諫言外流”不過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導火索。

貞觀十八年,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麗受挫後,不由得發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長嘆,立即“命馳驛祀徵以少牢,復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詣行在,勞賜之”。人,總是在受到挫折後,才明白“忠言逆耳利於行”的真諦,皇帝也不例外。

 魏徵墓的傳說(一)

虞城縣店集鄉魏堌堆村東北一里許有魏徵墓。魏徵乃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人,他死後爲何葬在這偏僻鄉野之地,還得從一個傳說說起。

相傳一次魏徵隨李世民西征,當他們走到虞國(今虞城縣)境內,忽然軍士飛馬來報,說前方的不遠處有一片森林,森林的外面是一片沼澤水草。在齊腰的水草叢裏,一頭猛虎攔住去路,軍士趕它,它虎視眈眈,久不讓路。李世民聽了軍士的稟報,怒不可遏,他飛奔策馬,隨軍士來到隊伍的前方,伸手張弓,正要放箭。只見魏徵氣喘吁吁地趕將上來,大喊:“主公,此虎射殺不得!”

李世民聞言忙放下弓箭說:“軍師言語差矣!一隻小小草蟲爲何射殺不得?”

李世民爲何要砸掉魏徵的墓碑?李世民畏魏徵 第2張

網絡配圖

魏徵說:“主公,這兒乃是亳地。我昨天夜觀星相,見南亳(今亳州)與北亳(今谷熟一帶)貫通一氣,此地人傑地靈也。虎乃百獸之王,主公這次西征,有虎加盟,虎虎生機,必可勝也。”

魏徵的一席話,說得李世民心頭一動,他突然地說:“好!殺豬宰羊,犒勞猛虎、三軍!”說罷就令將士們安營下寨,特意拿上等豬羊犒勞了猛虎。猛虎飽餐了一頓,長嘯一聲,一翹尾巴往西馳去,眨眼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次西征,果然應了魏徵之言,大獲全勝。

後來,李世民統一了天下。魏徵病死,李世民悲傷不已,就把魏徵埋在了猛虎橫臥的地方-----

虞城縣谷熟鎮南魏堌堆村-----北亳.

魏徵墓的傳說(二)

發源於泰山山脈與沂蒙山脈之間的薛河,宛若一條鑲嵌在廣袤大地上的一條玉帶,從滕州這塊肥沃的土地上,靜靜地流向微山湖。她用甘甜的乳汁潤澤着數以百萬計的人民,滋潤着廣闊無垠的平原,見證了遠古文明,孕育了北辛文化,延續着滕州的輝煌。

當古老的薛河水流淌到張汪境內時,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什麼原因,忽然來了一個90度的大轉折,主河道往南傾瀉而去。流淌了不知多少年的薛河故道再也沒有了一往無前的磅礴氣勢,輕柔的流水猶如一位靜默的老人。在張汪鎮王格莊村村南的薛河故道里,一個高大的土堆上芳草茵茵,周圍白荷相伴,蒲葦相依,無論春夏輪迴,不管旱澇相疊,薛河水始終圍繞着這個高大土堆的半腰處,不離不棄。這個高大的土堆就是歷史名相魏徵的葬墓。

魏徵,字玄成,貞觀三年拜相,以“諫臣魏徵”名垂古今。魏徵進諫直言無隱,犯言切諫,高瞻遠矚,深謀周慮,忠心奉國,始終如一。他輔佐唐太宗17年,拾遺補闕,圍繞治國安民,內政外交提出大量意見和建議,保證了“偃武修文”治國方略的實施,取得了“貞觀之治”的巨大成功。魏徵死後,唐太宗非常悲痛,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見興衰;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如今魏徵死了,從此,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魏徵這樣一個聰明一世的大人物,爲什麼死後埋葬在河當心呢?這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據說魏徵在事業上取得偉大功績的同時,在家庭教育上卻無可奈何,他的兒子從來都不聽魏徵的話,即使表面上答應聽魏徵的,可是落實起來都是反其道而行,魏徵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魏徵臨老的時候,想讓兒子把自己葬在高山上,這樣即使死後也可以看到在自己輔助下建設的大唐美好江山。但是擔心兒子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做,於是對他兒子說:“我一生清清白白,清如水,明如鏡。我死後,你要把我葬在一個低窪、乾淨的地方。”

李世民爲何要砸掉魏徵的墓碑?李世民畏魏徵 第3張

網絡配圖

   魏徵死後,他的兒子想到父親一生操勞,自己卻不聽他的話,十分後悔,決定一定要按照父親的遺願把最後安排的一件事做好。上哪裏去找最清白、低窪的地盤呢?對,河道里最乾淨,因爲有河水天天沖洗,而且水往低處流,也應該是最低的地方。他就派了很多人四處尋最低窪的河道,終於發現了張汪鎮境內的薛河是當時最低窪的地方,於是就將魏徵的墓地選在了薛河裏。爲了祭奠、紀念魏徵,唐太宗李世民撥付國庫資金給魏徵的兒子,專門在薛河南岸修建了魏徵廟,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並遷來族人看護魏徵墓,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就形成了現在的張汪鎮下魏樓村。

似乎是魏徵的精神感動了天地,雖然墓地坐落在河道里,但是無論什麼時候,河水從來沒有漲到過墳頭。每到夏季,墓地周圍的水面上長滿了白色的荷花,彷彿象徵着他的一生清白如水,茂密的蒲葦鬱鬱蔥蔥,彷彿在彰顯着他堅如磐石、忠心奉國、始終如一的精神。如今,魏徵墓被列爲棗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汪鎮也把藉助古薛河、魏徵墓這個自然、歷史文化資源,作爲發展旅遊產業的一項重要舉措。相信有古老的薛河,再借助魏徵這一千古名相的名氣,張汪鎮的旅遊業在新時期一定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