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忠臣陳求道壯烈的一生:仁義比命高

北宋忠臣陳求道壯烈的一生:仁義比命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求道宋代官員。字得之。咸寧人,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進士。北宋時期,永安鎮西河橋畔遷來一戶官宦人家,主人叫陳康民,爲嘉佑年間進士,官至大中大夫,來鹹後買田園、興棟宇,成爲這裏有名的富戶。

北宋忠臣陳求道壯烈的一生:仁義比命高

網絡配圖

   陳氏出生於名門望族,書香世家。其先祖伯宣公是漢代有名逸士,由福建遷江州與漢儒馬聰結廬隱於廬山,被朝廷就地拜爲著作郎後,置田於江州德安,落業定居。此後兩百餘年中,門楣光大,人才輩出,登科第、列朝班者數十人。唐僖宗嘉其門第業儒爲本,孝義爲先,賜“九重天上書聲貴,千古人間義字香”的御聯褒獎。社稷功臣陳求道少有才情,道德文章皆稱俊美。登進士後,出爲鄂州通判,志潔行高,勤政愛民,每發議論,其言剴剴。後被朝廷擢升爲諫議大夫(職掌議論國事的官)。宋徽宗稱其“道德文章,爲文臣之高手;協贊大議,乃社稷之功臣。”

 高風亮潔

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初六,金主遣使奉冊立張邦昌爲帝,國號大楚。新帝登基,坐受百官朝賀。朝臣中惟有吳革、陳求道等不赴朝。陳求道聞張邦昌僭位,悲憤已極,泣不成聲,涕曰:“國亡不能存,主辱不能死,安忍北面而事賊乎?”數日不起,憂鬱成疾,吐血不止。邦昌等位後,召求道入朝。求道不從,復以利祿誘之,授求道爲開封府尹。求道以二帝蒙辱爲恥,欲自殺以殉國,爲侍從所救得免。其高風亮節,備受推崇。

北宋忠臣陳求道壯烈的一生:仁義比命高 第2張

網絡配圖

壯志難酬

建炎元年四月,張邦昌在國人唾罵聲中,惶惶不可終日,自知失道寡助,帝座難保,遂請太后傳諭天下,擁立康王爲帝。五月,康王在抗金派大臣岳飛、宗澤、韓世忠等擁立之下即位於南京,改元建炎。命宗澤爲開封留守,時開封一帶官兵,軍糧短缺。入夏,陳留河潰口,44日漕運不通,京師大恐。宗澤授陳求道爲都水監使者(執掌全國河渠、堤堰的長官),命令求道堵洽潰口。求道親率民工,日夜奮戰,僅七日竣工,河水盡歸故道,漕運得以暢通,京都之圍遂解,軍民雀躍,衆口交嘉。建炎四年(1130年),荊湖諸路盜賊蜂起,小股千人,大股數萬人,佔州據縣,騷擾百姓,朝廷力不能制。宗澤授求道爲鄧、隨、襄、郢鎮撫使(提督一路兵馬的將官)。求道受任後,兵食不給,屢經上奏,待無所答,難以赴任。他壯志難酬,只得棄職歸裏。

殺身成仁

陳求道出自江州義門,受儒家傳統教育,把“仁義”二字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他曾著《仁書》,曰:“仁者天下之公理,私慾害之,公理亡矣。”“仁”成爲他立身處世之道。他回咸寧後,爲避戰亂,舉家遷往嘉魚。

北宋忠臣陳求道壯烈的一生:仁義比命高 第3張

網絡配圖

  後因禍再遷蒲圻之龍堂寺。不久,鄂州劉忠叛變,率數千人屯蒲圻,打探求道居龍堂寺,乃掩兵而圍之,想讓求道當掛名主帥,冠其名而惑衆。求道寧死不從,慘死於叛軍刀刃之下。叛軍竄徙後,鄉人得求道屍,葬於蒲圻二十四都之興陂(今赤壁田頭畈)。1948年重葺西河橋,鄉紳復建亭一座,鐫碑一塊立於亭中,碑書“宋忠臣陳求道故里”以示紀念,解放後於70年代拆除(今石碑搬遷於寶塔鎮筆峯塔基腳邊)。陳求道一生以仁義爲本,以忠孝爲先,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壯志未酬,宿願已償,可謂死得其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