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時期姜維爲何會導致漢中失守?

三國時期姜維爲何會導致漢中失守?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姜維,字伯約,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天水功曹姜冏之子。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劉備稱漢中王后,破格提拔魏延爲漢中太守,委以重任,魏延不辱使命,鎮守漢中近十年,未放魏軍一兵一卒進來,堪稱固若金湯,到了王平鎮守漢中時,王平繼承了魏延鎮守漢中的策略,堅決地執行,也很好地保證了漢中的安全。

但是,到了姜維這裏,姜維改變了魏延的策略,很快,導致漢中失守。那麼,姜維爲何要改變魏延的策略呢?

先看魏延是怎麼做的?是什麼策略?

魏延採取在各個險要之地、要害地點,重兵把守,嚴陣以待,抵抗外敵,如果敵軍來犯,將敵軍擋在關外,不放敵軍一兵一卒進來。

三國時期姜維爲何會導致漢中失守?

《三國志 姜維傳》記載: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也就是說,魏延在漢中,採取在關外殲敵的辦法,不讓敵軍前進一步,敵人來多少兵馬,就地解決。

到了王平鎮守漢中時,王平堅決執行了魏延的政策,延熙七年(公元244年),興勢之戰,王平成功擋住魏國曹爽十萬大軍的進攻,就是採用魏延的辦法。

《三國志 姜維傳》記載: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打個比喻,這個辦法就是在門外打狗。

而到了姜維這裏,姜維改變了魏延的這一正確決策,姜維認爲,禦敵以外,雖然符合《周易》“重門”的意思,可以擋住敵人,但是,卻無法殲滅大批的敵軍,不能獲得大的戰果。不如將敵軍放入陽平關,而蜀漢的軍隊全部退守漢、樂二城,在重要的關口都留下重兵把守,再派一支軍隊打游擊,騷擾敵軍,這樣一來,必然拉長敵軍的戰線,敵軍後勤就跟不上了,敵軍得不到糧草補給,長期疲勞作戰,肯定會退走,等敵軍撤退,再集結全部兵力,向敵軍發動猛攻,這樣,就能將敵軍一網打盡。

《三國志 姜維傳》記載:維建議,以爲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這一辦法是關門打狗。

三國時期姜維爲何會導致漢中失守? 第2張

姜維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漢中是成都的門戶,一旦放敵軍進入,成都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成都的門戶大開,再想關起門來打狗,就不容易了。

魏國的兵力本來就很強大,加上有幷州,產馬,有充足的馬匹,騎兵戰鬥力強悍,魏軍一旦進入漢中,以騎兵衝擊蜀漢步兵,魏軍的優勢就出來了,而蜀漢軍的劣勢也出來了。

蜀漢沒有產馬之地,騎兵肯定很少,怎麼能打得過魏軍騎兵?魏軍一旦進入漢中,請神容易送神難,那就麻煩了。

後來,果然壞事了,蜀漢景耀六年(263年),魏國景元四年(263年),鍾會和鄧艾伐蜀漢,姜維不採用魏延的政策,很快,漢中失守了。

漢中失守,成都危險,舉國震動,劉禪很快開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