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項羽爲什麼自殺都不願意過烏江 項羽到底發現了什麼祕密

項羽爲什麼自殺都不願意過烏江 項羽到底發現了什麼祕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項羽自刎也不肯過烏江?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史記》中,司馬遷對項羽《垓下歌》作了這樣的評價:“力大無窮,時不我待。”司馬遷感慨項羽是一代梟雄,可惜他生不逢時,最終在烏江上自盡。許多人看到這一幕,都覺得項羽太冤枉了,他既然能過河而歸,爲什麼要自殺?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段被塵封的歷史吧。

首先,我們先了解項羽,瞭解他的生平。據項羽所知,項羽自幼跟隨大伯項梁學武,習武練劍,但項羽的耐性太差,學了一段時間後,他告訴舅舅,他不會再學了,項梁問他原因,項羽說:“看書只能記住名字,練劍只能對付一個人,我不想學,要學的話,我要學的話,就是無敵的。”

項羽爲什麼自殺都不願意過烏江 項羽到底發現了什麼祕密

項羽的舅舅項梁,聽說他這麼年輕,就有了這種想法,覺得很難得,便按照項羽的吩咐,將更多的軍事知識傳授給了項羽。由此可見,項羽的眼界和思維方式都不一樣,他不是一般的孩子,別人教他什麼,他就跟誰學,他會思考,會思考,會有自己的判斷,他的野心很大。

項梁雖然遵從了項羽的吩咐,傳授了不少兵書,但項羽沒有耐心,也沒有毅力,往往只會一些皮毛,就會放棄,他的智慧和膽量,也經不起長期的訓練。這也是項羽自殺的罪魁禍首。這裏,就是項羽稱霸天下的鋪墊。

有一次,秦始皇帶着項羽、項梁去會稽,項羽忽然回頭看了項梁一眼,說道:“他是可以換掉的。”“他”指的自然就是秦始皇,他連忙用手捂住項羽的鼻子,唯恐被皇帝聽見。

項梁對項羽說道:“別胡言亂語,這是要被處死的。”項羽的一番話,讓項梁心驚肉跳,但項梁還是認爲,項羽才23歲,就能說出如此驚人的話來。經此一役,項梁更是對項羽另眼相看,不再把項羽當成一位優秀的將軍,而是要讓他成爲一位傑出的皇帝,一位能夠復興楚國的人!

項羽爲什麼自殺都不願意過烏江 項羽到底發現了什麼祕密 第2張

項羽在他的指點下,果然是越發的彪悍了。24歲那年,項羽去桓楚拜會桓玄,桓玄對項羽不屑一顧,讓他擡起院子裏的大鼎,許諾項羽若能舉起,就讓他和項羽一起投奔桓楚軍。

項羽走到鼎前,脫下了衣服,大吼一聲,將大鼎高高舉起。這一舉動,不但讓項羽和項梁兩人成功的參軍,更是爲項羽贏得了聲望。

楚漢之戰,項羽和劉邦在滎陽一戰,劉邦選了一位胡將軍爲將軍,項羽派來的三位將軍都被他打得落花流水,項羽一怒之下,親自向項羽發起了挑戰,誰知項羽一聲大吼,還沒來得及動手,就把他打得手忙腳亂、手腳冰涼,向劉邦的營地跑去。在鉅鹿之戰後,項羽以一己之力,一舉擊潰了秦軍的主力。彭城一役,項羽以三萬之衆,擊潰劉邦五十六萬兵馬,這是何等的震撼人心。

自從他參軍以來,就經常參加各種戰鬥,大大小小的戰鬥,足足有七十多場,每一場都是大獲全勝,足以證明他的強大。然而,項羽的傳奇僅僅持續了7年的時間。

在垓下一役,項羽人生中僅有的一次失利,而這一次,更是讓項羽陷入了絕境。劉邦雖然一直處於下風,但是劉邦卻沒有放棄繼續作戰的打算,這纔給了劉邦可乘之機。

這一次,劉邦與項羽再次交手,項羽率領大軍在垓下紮營,可是因爲糧草不足,兵力不足,劉邦率領漢軍將他團團圍住,與以往的交鋒相比,這一次漢軍明顯佔據了上風

項羽爲什麼自殺都不願意過烏江 項羽到底發現了什麼祕密 第3張

項羽被團團圍住,耳邊傳來楚歌的聲音,項羽心中一驚,楚國淪陷了?項羽站了起來,一臉的悲慼,他覺得自己的運氣實在是太差了,這一次,他是真的沒有希望了。可是,項羽不甘心被人控制,哪怕是在絕境之中,他也要拼一把。

項羽獨自一人,乘勝追擊,當漢人趕到時,項羽身邊只有二十八人。項羽爲了證明項羽必死無疑,將二十八人分成三隊,斬殺了幾百名漢人。經過數次大戰,項羽終於抵達烏江亭東渡烏江,項羽遲疑了一下。項羽說道:“就算我能安然渡過烏江,烏江的人也會把我當成大王,可是,我又有什麼臉面去面對他們?項羽拔出長劍,抹了自己的脖子。

項羽爲什麼自殺都不願意過烏江 項羽到底發現了什麼祕密 第4張

一位傳奇人物,就這麼葬送在了烏江畔,如今再去評價項羽,實在是太不值了,從他臨終前的那一席話中,我們可以聽得出來,他之所以沒有過河,是因爲慚愧,或許是他自己,讓楚國失望了。不過,過了這河,未必就沒有翻身的可能,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但是,爲什麼項羽就不能忍受這種屈辱?這要從他的個性上來說,正如前面所說,項羽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若是他有越王勾踐那樣的意志和意志,楚國又怎麼會沒有復興的希望!

項羽的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要注意他的不足。失敗是常有的事情,項羽的心結實在是太深了,等過了這一關,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去完成自己的雄心壯志,完成“三千越甲,就能吞吳”的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