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得到荊州後爲何還要殺掉關羽?爲何這麼做?

孫權得到荊州後爲何還要殺掉關羽?爲何這麼做?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襄樊之戰,也被人稱爲是關羽北伐的戰役,或者說是荊州的爭奪戰爭。你們知道嗎,接下來本站小編爲您講解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一代名將關羽於麥城突圍時,被東吳將領馬忠抓獲,隨後被處死,《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以關羽的咖位,處死他的決定一定是孫權親自下達的。

孫權指使呂蒙、陸遜等趁着關羽在前線跟曹魏大軍交鋒時,從後方偷襲荊州,本就是背信棄義之舉,抓獲了關羽後,還毫不猶豫地把他殺掉,將其頭顱送給曹操,這簡直是把劉備往死裏得罪。

有網友認爲,孫權完全可以留着關羽,作爲跟劉備集團談判的籌碼,逼迫劉備在法理上承認荊州的歸屬,讓劉備吃個啞巴虧,也不至於有後來的劉備東征了。

雖然此後的夷陵之戰是東吳獲勝,可在開戰前,孫權是一邊向劉備求和,一邊向曹魏稱臣,一度還是比較狼狽的,戰前,東吳也未必有絕對的把握獲勝。

用活着的關羽換荊州和東吳在一定時間內的安全,相當可行,可孫權爲何不留下這麼好的政治籌碼?爲何堅決殺掉關羽?

孫權得到荊州後爲何還要殺掉關羽?爲何這麼做?

首先,當然是關羽活着時,把孫權得罪的夠嗆,主要是表現在兩件事上。

《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

先是,權遣使爲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典略》中記載:

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僞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

一爲主動要求聯姻,二爲要求一起攻打曹操。

雖然孫權未必存着什麼好心思,有試探的意味在其中,可關羽在應對的態度上,實在是有些囂張了。

隨便找個理由拒絕就是,非要當着使者的面,罵得那麼難聽,孫權好歹是一方大佬,他也是要面子的。

因此,當關羽窮途末路之時,孫權積存已久的憤怒和報復心理,很容易促使他迅速決定殺掉關羽。

其次,孫權在荊州成功拿下後,大概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準備跟劉備集團完全的敵對,對抗到底。

既然如此,那關羽就不可能交還給劉備,畢竟當時的人基本都認可一個道理:“蜀,小國耳,名將唯羽。”

帶着丟失荊州之恥辱的關羽,要是回到劉備身邊,將來面對東吳時的戰意和戰鬥力估計會成倍上漲。

而徹底失去關羽的蜀漢,實力會削弱一大截,對付起來也容易得多。

在《蜀記》中,記載有東吳羣臣勸說孫權趕緊殺掉關羽的經過:

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爲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這則記載的真實性有相當爭議,但大致也能判斷出,活着的關羽一定是“大患”。

孫權得到荊州後爲何還要殺掉關羽?爲何這麼做? 第2張

最後,就是要表態給曹操看了,關羽依舊是政治籌碼,只不過,是用他的死來作爲交好曹魏的政治籌碼。

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得罪了劉備,就一定要跟曹操那邊搞好關係,東吳再怎麼頭鐵,也承受不起曹、劉的夾攻。

殺掉劉備政權的二號人物,就表明了跟劉備的徹底決裂,曹操是一定會高興的。

且曹操因關羽的進攻,一度被搞得狼狽無比,還有過遷都避其鋒芒的想法,現在關羽被殺,曹魏政權怎麼說,也要承孫權的人情。

曹丕稱帝后,孫權還很乾脆地向曹魏政權稱臣,等到劉備和孫權互相攻伐時,曹魏在名義上,起碼要站在孫權一邊。

孫權拿下荊州後,做過一件事,就是把都城遷到了武昌,一點不畏懼把行政、軍事中心靠近劉備政權,擺明了不懼跟劉備死磕。

實際上,孫權沒準還想着,趁着劉備政權虛弱,如果有機會的話,能以武昌爲前線基地謀奪益州,難保他沒有一顆一統南方的雄心。

如此的話,孫權更不可能留着關羽跟劉備談判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