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但是未來的新軍究竟採取哪種形式呢?這是曾國藩需要考慮的第一個間題。當時,清朝統治者用以鎮壓人民反抗的武裝力量主要有兵、勇和團練三部分。兵又稱額兵,是有固定編制的國家軍隊,其中包括八旗和綠營兩部分。八旗即八旗驍騎營,又稱旗營,是滿洲費族入關前建立的武裝力量,共約二十五萬人。綠營以執綠色旗幟得名,是滿洲貴族入關以來陸續收降改編的漢族地主武裝,共約六十四萬人。八旗和綠營皆有兵籍,弁兵父子相承,世代爲業。勇指國家臨時招募的官勇,有事臨時招募,事過隨即遣散。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

這是清政府在遇有戰事而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臨時措施。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就曾招募過官勇;太平天國革命興起後,清政府也曾募集過官勇。江南大營悍將張國樑所統帶的就是勇營,窮極惡過於綠營;江忠源帶往廣西的楚勇也屬於官勇的性質。團練則是散佈鄉鎮的地主鄉團武裝,基本上不脫離生產,屬於民兵的性質。八旗和綠營都是封建國家的常備武裝,團練和官勇則是非常備武裝;營兵和官勇經費出於國庫,團練自咸豐初年以來基本上由民間籌資,鄉紳經管。官勇不同於團練,也不同於營兵,介於二者之間而又兼有二者的特點,帶有半官半民的性質。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 第2張

曾國藩既認爲綠營兵不可用,又認爲團練武裝難以得心應手,遂選擇了官勇的形式。另起爐竈、重建新軍的思想,曾國藩早在咸豐二年底建議張亮基將所調各縣練勇“改募成軍”時就很明確。他在給寶慶知府魁聯的信中解釋採取這決策的原因說:“就現在之額兵練之而化爲有用,誠爲善策。然習氣太盛,安能更鑄其面目而盪滌其腸胃?恐嶽王復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藝;孔子復生,三年不能變革其惡習。故酈見竊謂現在之兵不可練之而爲勁卒,新募之勇卻可練之使補額兵。救荒之說,自是敝邑與貴治急務。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 第3張

然而未來的新軍究竟是什麼樣子,曾國藩胸中並無成熟方案,因而他在建立所謂“大團”時,僅強調“今欲改弦更張,總宜以練兵爲要務”。直到這年夏天,江忠源在給清廷的奏摺中表示欲採取兵勇混用的辦法(從各地徵調綠營六千人,從湖南招募官勇四千人,組成一支萬人之師)戰勝太平軍時,曾國藩才致信江忠源等人,指出綠營兵制的根本弊病,將其致敗的主要原因歸咎於調遣之法不善,提出改革軍制的主張。他說,“今日兵事最堪痛哭者莫大於“敗不相救”四字"”,“雖此軍大敗奔北,流血成淵,彼軍袖手而旁觀,哆口而微笑”。他認爲,造成這種積弊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調遣成法不善。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 第4張

國藩指出,“當其調兵之時,東抽一百,西撥五十,或此兵而管以彼弁,真楚弁而轄以黔鎮”,“卒與卒不習,將與將不和”3,遂造成“勝則相忌,敗不相煮的風氣。既然“危急之際無人救應,誰肯向前獨履危地,出萬死之域以博化人之一微笑?是以相率爲巧,近營則避匿不出,臨陣則狂奔不止,以期於身不見賊面而後快”。他認爲,太平軍所以無往不勝,不僅由於其紀律嚴明深得民心,還由於它內部團結,誓同生死,“若非練兵萬人,合成一心”,斷難制此強敵之死命。

因而,這支軍隊必須“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賊有誓不相棄之死黨吾官兵亦有暫不相棄之死黨”。只有這樣,“庶可血戰一二次,漸新吾民之耳目而奪逆賊之魂魄”。可以說這是曾國藩對所建新軍政治素質的要求,他制定軍制改革的各項措施都是以此爲出發點的。曾國藩對綠營軍制的改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二是將“兵爲國有”變爲“兵爲將有”。前面已經講過,綠營兵實行世兵制度,基本上是父子相承,當兵爲業,綠營子弟成年後即可隨營習武,稱爲隨軍餘丁,一且營中出現空額,便可補缺吃糧。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 第5張

所以,綠營一般不從外面招,只有在餘了不足時才自外募兵補缺。湘軍屬官勇性質,數額不定,全部招募,且隨着形勢的變化和需要的不同隨時增減或裁撤。曾國藩爲了不使湘軍染上綠營的種種惡習,首先要求湘軍在組織上與綠營徹底割斷聯繫。認爲,綠營的腐敗習氣已“深入膏肓,牢不可破”,只有“盡募新勇,不索一卒,不濫收一弁”,“特開生面,赤地新立”,才能“掃除陳跡”,練成勁旅他還說:“國藩數年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不喪盡天良,故不用營兵,不用鎮將。”曾國藩規定,湘軍士兵主要招募健壯、樸實的山鄉農民,不僅不收營兵,也不要集鎮碼頭上油頭滑面之人,更不要曾在衙門當過差的書役、背吏之類。湘軍的軍官,主要招聘紳士、文生充任,對政治、思想和身體條件都有一定要求。曾國藩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出四條標準,請人爲他物色湘軍軍官。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 第6張

他說:“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オ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則諸勇必不悅服,不勤則營務細巨皆廢弛不治,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土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爲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再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兵爭毫釐,故又次之。身體贏弱過勞則病,i精神乏短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又說:“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荀闕其一則乃不可以帶勇。”“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特。”可見條件雖多,關鍵還是政治思想表現。

曾國藩選拔軍官始終堅持政治標準第一的原則,只要被他認爲“有忠義血性”者,不論營弁營兵、書生,都可錄用。後來成爲湘軍名將的塔齊布、周風山、鮑超、楊載福都是營弁或營兵出身。至於其他條件,則各有高低差等,更可以在戰爭中磨練和培養了。爲了加強對士兵的控制和湘軍內部的團結,曾國藩又在兩個方面做出了努力:一是加強各級軍官的權力,下級絕對服從上級,士兵絕對服從軍官;二是募勇的地域原則和私人情誼至上的原則。曾國藩規定,湘軍的招募,統領由大帥挑選,營官由統領挑選,哨官由營官挑選,什長由哨官挑選,士兵由什長挑選。曾國藩認爲,“口糧雖出自公款,而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誼相學,臨陣自能患難相顧”。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 第7張

曾國藩還認爲,營一軍之中若募有兩地的士兵,必然造成地區之間的不和。因而不如干脆只用一地之人,可以利用地域觀念和同鄉感情加強團結。所以湘軍一般只在湖南募兵,又主要在長沙、寶慶二府招募,尤以湘鄉最多。湘軍不論在何地作戰凡添新勇,都要回湖南招募。湘軍軍官外省人間或有之,而士兵則外省人極少一隻是到了後期,オ偶爾募集少量外省士兵,以補充兵源的不足。爲防止士兵逃跑,曾國藩還規定,凡應募者必須取具保結,並將其府縣裏居及父母、兄弟、妻、子姓名詳細登記入冊,這樣土兵就不敢逃離營伍;即使有逃跑者,亦可按籍捉拿歸案。

曾國藩是怎麼組建湘軍的?爲什麼要湘軍和綠營徹底斷聯繫? 第8張

對於湘軍內部的關係,曾國藩規定:一軍之權全付統領,大帥不爲遙制;一營之權全付營官,統領不爲遙制。“如封建之各君其國,底節節維繫,無渙散之虞。”爲了保持湘軍從大帥到營、哨官的垂直指揮系統,曾國藩規定,只看事寄輕重,不管官位尊卑。即使士兵已保至提鎮大員,而營官僅止從九品,土卒也要絕對服從於營官。營官之於統領亦然。這樣,士卒由私人關係轉相招引,軍官則憑個人好惡任免,官與官之間也靠同鄉、同事、師生、朋友等私人感情相維繫,遂形成湘軍各樹一幟、各護其長的風氣,久而久之,逐漸變成一支軍閥武裝。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