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魯真公執政期間的魯國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能讓國人非常認同?

魯真公執政期間的魯國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能讓國人非常認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魯獻公魯真公時代的魯國爲什麼能讓國人非常認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國到第六任君主魯厲公的時候,關於魯國國君的記載就越來越少。這當然可能是因爲後來的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所致,也不僅是魯國的國君歷史記載稀缺,其他諸侯列國的記載也是殘缺不全。

在整個諸侯列國建國的近百年間,有很多國家在改革舊有制度體系上都存在着長時間的過渡,就比如周人所推崇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便是在周人直系的封國魯國,也沒有嚴格的推行嫡長子繼承製。

在宋國、齊國、晉國等國都存在着兄終弟及的模式,只是宋魯等國的兄終弟及很多時候是和平過渡,而齊晉等國的兄終弟及則存在着很多內部動亂。魯國的兄終弟及是否真的就是和平過渡,或許本身還是存在疑問的。

魯真公執政期間的魯國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能讓國人非常認同?

魯煬公承繼了兄長魯考公的位置,魯魏公承繼了兄長魯幽公的位置,而魯獻公則承繼了兄長魯厲公的位置,魯武公承繼了兄長魯真公的位置,這即是在魯國的前面十代君主中,至少就已經出現了四次兄終弟及。

這種情況絕不尋常,本來可能就反映出在整個周人建制的過程中,周人嫡系子孫的權力分割也許並不夠均衡,便是導致出現很多次兄終弟及的情況。而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魯獻公、魯真公,兩位魯國國君的執政時間都相對很長,《史記》裏記載:“厲公三十七年卒,魯人立其弟具,是爲獻公。獻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爲武公”。

我們對一代國君的評價,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往往只能通過其後世所命名的諡號加以分析。在沒有任何考古發掘的證據出土之時,這種辦法似乎也便是唯一最爲可信的。而魯獻公的“獻”和魯真公的“真”,在諡法中都屬上諡之法。

魯真公執政期間的魯國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能讓國人非常認同? 第2張

這就是說魯國的後世子孫對兩代國君是基本認可的。兩代國君的執政期間,據說恰好處於周夷王、周厲王、周宣王的時代,其中周厲王大約佔了過半時間,史書中有“真公十四年,周厲王無道,出奔彘,共和行政。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周夷王時代周天子烹殺齊國國君,以此震懾不朝的諸侯。周厲王發動變革,則更是引發貴族和國人的動亂。至於周宣王更是大力對外發動戰爭,這即可見魯獻公、魯真公所面對的國際環境即爲惡劣。

回頭我們再來看諡法,諡法中對“獻”的解釋是“聰明睿哲曰獻。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對“真”的解釋是“肇敏行成曰真,不隱無藏曰真”。春秋戰國時代取諡號爲“獻”的國君,至少就有秦獻公、晉獻公、齊獻公,都還算有所作爲的國君。但“真”就比較奇怪了,史書中要找到跟魯真公同樣諡法的國君似乎屈指可數。

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說法,魯獻公大約處於周夷王和周厲王的交叉時期,這個時期“荒服不朝”,周天子與諸侯們矛盾日趨凸顯,而魯獻公和魯真公作爲天子至親家族,是“知質有聖”,是“有所通而無蔽”,是“不隱無藏”。諡法脫胎於儒學,如果能稱呼爲“聖”,則可能說明魯獻公和周真公對周天子還是極度尊崇的,而“通而無蔽”和“肇敏行成”,則又可能說明魯獻公和真公不是死板的去執行周天子的號令,而多半還能結合魯國國情在貫徹落實天子的政策。

魯真公執政期間的魯國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能讓國人非常認同? 第3張

應該說,魯國這兩代國君期間,儘管外圍的諸侯列國正在發生劇變,而魯國依然堅持着周天子的禮樂制度和體系,在用周人的思維管理國家,魯國處於不溫不火和與世無爭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