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既然不是關羽斬華雄的 爲何功勞會被他搶去呢

歷史上既然不是關羽斬華雄的 爲何功勞會被他搶去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是誰斬殺了華雄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提起關羽來,大家熟知的故事是:斬顏良,誅文丑……尤其是溫酒斬華雄,不動聲色中斬上將於萬馬軍中。《三國演義》中講述的這個故事極其生動,說是孫堅大將祖茂被華雄所殺,自己的紅色頭幘也被華雄挑到長杆上炫耀。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先是袁術大將俞涉出戰,不到三個回合被斬。韓馥的上將潘鳳出戰,同樣被斬殺。

袁紹就感嘆道,可惜我的上將顏良、文丑沒來,如果他們中有一個人在,哪容得華雄這麼囂張。此前默默無聞的關羽不服了,大喊要“斬華雄頭,獻於帳下!”得知關羽只是劉備的馬弓手,袁術就怒了:這是無視各路諸侯手下沒有大將嗎?小小的馬弓手,口出狂言,給我揍出去。

歷史上既然不是關羽斬華雄的 爲何功勞會被他搶去呢

好在曹操識人:“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然後倒上熱酒一杯壯行。關羽說,酒先放一會兒,我出去一會兒回來再喝。“出帳提刀,飛身上馬”,一通鼓聲和喊聲,地動山搖,大家驚慌中想打探下消息,結果“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關雲長提着華雄的腦袋,“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如此生動形象的細節描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似乎就在眼前。不過,先別忙着感嘆,這個故事純屬小說家言,完全是張冠李戴,真正斬殺華雄的並非關羽。

是誰斬殺了華雄?是孫堅!

歷史上既然不是關羽斬華雄的 爲何功勞會被他搶去呢 第2張

故事的前半段是一樣的:孫堅領兵征伐董卓,被董卓打敗,孫堅率數十人騎馬潰逃,董卓軍緊緊追趕。因爲孫堅喜歡戴紅色的頭幘,就摘下來讓大將祖茂戴上。董卓車認帽不認人,就去追趕祖茂,孫堅就從旁路跑了。

祖茂替主公負難,也有解脫的辦法。跑了很遠後,見實在擺脫不了,就下馬,把紅色頭幘掛到一個墳頭燒過火的柱子上,自己趴在草叢裏。董卓的士兵遠遠看見頭幘,就重重包圍起來,慢慢直近後才發現是假的,只好散開。逃脫的孫堅則重新領兵殺回,“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演義和歷史記載中有如下說法不同:演義說祖茂趴在草叢裏,見華雄走近頭幘,就跳出來揮雙刀想殺掉華雄。結果被華雄反殺,“一刀砍於馬下”。而志書中則沒有交待祖茂最終結局,只能猜測:或許也逃脫了。

歷史上既然不是關羽斬華雄的 爲何功勞會被他搶去呢 第3張

當然,這種不同還是小意思。最大的區別就是,演義中說孫堅逃脫後,各路諸侯無人能打得過華雄,當時還是無名小卒的關羽,於是就上演了一出溫酒斬華雄的好戲。而志書的記載完全不同,最終斬殺華雄的孫堅孫破虜。

爲什麼孫堅的功勞會被關羽搶去?原因只有一個:爲了抑曹揚劉。

《三國演義》在講述一個個的故事過程中,始終貫穿着一條主線:抑曹揚劉。就是不斷壓制、貶低曹氏陣營,而宣揚和誇讚劉備陣營。原因也不外乎一個:劉備是大漢皇叔,正宗的漢室宗親,拉桿子、佔山頭接掌天下是正當的。曹操等人全是亂臣賊子,是趁亂起事打劫的草寇。

孫堅也不例外。依仗着自己的勇猛,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本質上無法與劉備相比,劉備起事是恢復漢室江山,曹操和孫堅是來奪取漢室江山。而曹操又有着“挾天下以令諸侯的禍心”,因此《三國演義》在大力褒揚蜀漢、着力削弱孫吳存在感的同時,主要筆墨就用來貶低曹魏。

歷史上既然不是關羽斬華雄的 爲何功勞會被他搶去呢 第4張

明朝開始,隨着關羽的神化,人們編造了大量的故事,用來烘托和撥高關羽的形象。孫堅梟首華雄的故事重新被加工,並安在了關羽的身上。而“擲於地上。其酒尚溫”的細節,加重了故事的戲劇性,令人過止難忘,久而久之就忽視了孫堅那寡淡無味的梟首華雄的歷史。

其實,關羽在劉備創業初期,比較亮眼的戰功是殺顏良。“策馬剌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在萬軍之中奔突而出,出其不意刺殺了顏良,並用刀割下他的腦袋。不是說關羽是使青龍偃月刀嗎?難道這刀還能刺?真實的情況也許是,關羽就是用槍戟的,而不是用什麼什麼刀。這是明朝人根據自己的需要,想象後添加的。

歷史上既然不是關羽斬華雄的 爲何功勞會被他搶去呢 第5張

演義和歷史有時候很容易混淆。人們能記住的,也常常是演義中的一個個故事,歷史上那枯燥的記載,遠不如演義精彩。所以,如果再有人講述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時,你千萬不要告訴他斬華雄的是孫堅。

因爲,故事深入了人心後,就成了另一種歷史。哪怕它是虛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