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後宮人物 > 歷史上真實地誠孝張皇后,一生對宋朝有何貢獻?

歷史上真實地誠孝張皇后,一生對宋朝有何貢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誠孝張皇后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乃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其歷經六朝、輔佐祖孫三代帝王,在確保皇位順利交接的同時,一定程度延續了“仁宣之治”,後人甚至給予其“女中堯舜”的高度評價。可惜的是,誠孝張皇后的過早去世,使得王振得以干預朝政,進而導致了明朝中衰的“土木堡之變”。

輔佐祖孫三代帝王,可以預政而不預政

誠孝張皇后是指揮使張麒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偉燕王世子之後,張氏被冊爲世子妃。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爲太子之後,張氏也順理成章的成爲了太子妃。

明仁宗朱高熾雖是嫡長子,但卻因身體肥胖不善騎射而不被朱棣喜愛,因而在議立太子時曾一度想要廢長立幼,以漢王朱高煦爲太子。朱棣雖不喜太子,卻極爲喜愛皇孫朱瞻基,對孝謹溫順的張氏也極爲滿意,因此張氏便時常帶朱瞻基入宮,不斷彌補丈夫與公公之間的裂痕,可以說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張氏也是有一定功勞的。

歷史上真實地誠孝張皇后,一生對宋朝有何貢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位,張氏被冊封爲皇后。朱高熾雖爲皇帝,但身體卻並不怎麼好,因此張皇后實際上對朝政也很關心,“及立爲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傳》)

明仁宗在位僅僅八年便即駕崩,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太子朱瞻基繼位,張氏被尊爲皇太后,而她也成爲了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雖然朱瞻基繼位時已經26歲,但“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正是在張太后的輔佐下,才確保了權力的順利交接。

不過,在朱瞻基逐漸熟悉朝政,政事運行平穩之後,張太后便就此放手交權,不再過問。此後,朱瞻基廢胡皇后而立孫氏,張太后對此雖然不滿,卻也沒有過多幹預,只是常常將其召到清寧宮居住,暗中關心一番罷了。

宣德九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由於當時的太子朱瞻基年僅九歲,因而宮中有傳言將立襄王朱瞻墡爲皇帝。雖然朱瞻墡也是張氏的兒子,但她還是召集大臣到乾清宮,指着太子道,“此新天子也”,這才使得朱祁鎮順利繼位,而張氏則被尊爲太皇太后。

由於天子年幼,因此便有大臣請張氏垂簾聽政,結果張太后卻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雖然朱祁鎮在位前七年,張氏對朝政也極爲關注,但她並未過多幹預,而是以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及禮部尚書胡濙爲主要班底,維持朝政運轉,她則更多起到監察作用。

歷史上真實地誠孝張皇后,一生對宋朝有何貢獻? 第2張

正如何喬遠所言,“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張太后先後扶立祖孫三代帝王,並非沒有機會擅權干政,卻始終沒有觸碰那道紅線,可見其胸襟。

在世時延續“仁宣之治”,去世后王振擅權釀成“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早期,內有太皇太后張氏掌握大局,外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政,從而不僅確保了朝政的順利運轉,且一定程度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盛世。當時,朱祁鎮雖然寵信王振,但有太皇太后張氏的壓制,王振倒也不敢過於放肆。

彼時,張太后經常派人到內閣詢問政事,一旦得知王振獨斷專權,便馬上將王振找來痛批一頓。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一次,張氏將王振找來,王振跪伏在地,張太后怒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衆女官應聲而起,刀劍頓時便架在了王振脖子上,直到朱祁鎮和五大臣全都跪下求情,王振這才得免一死。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后因病去世,而在她之前,楊榮已經於正統五年(1440年)去世,而在她之後,楊士奇也於正統九年(1444年)去世,楊溥則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去世。這幾位的連續去世,使得王振擅權成爲了可能。

歷史上真實地誠孝張皇后,一生對宋朝有何貢獻? 第3張

正是由於失去了內外廷的壓制,王振開始大權獨攬,之後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蠱惑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又因自己的錯誤指揮,導致了“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從“仁宣之治”的盛世,開始進入中衰時期。

不過在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中,由於孫若微乃是主角,爲了突出女主,不僅導致誠孝張皇后對朝政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很多事情都被轉嫁到了孫若微身上,爲了洗白孫太后和朱祁鎮(轉嫁“土木堡之變”的錯誤),甚至人爲的讓太皇太后張氏活到了“土木堡之變”以後。

實際上,歷史上的孫皇后在朝政方面並沒有太多決策權,即使在“土木堡之變”前後,雖一定程度參與決策,但也僅僅是在朝政大事已經議定之後點頭而已。此外,我認爲正是由於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之後,孫太后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才導致了王振的擅權和“土木堡之變”的發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