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後宮人物 > 李敬妃很是深受明神宗的寵愛,但她死後留下怎樣的謎團?

李敬妃很是深受明神宗的寵愛,但她死後留下怎樣的謎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曆年間的後宮之中就發生過這樣一個疑案,死者是寵愛僅次於鄭貴妃的李敬妃,在史書中,有人認爲她是因病去世,也有人說她是被人所害,是非糾葛不斷。就在她離世近半個世紀後,她被孫兒追封爲太皇太后,這或許是她萬萬也想不到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戊寅,冊封端嬪周氏爲端妃,李氏爲敬妃。—《明神宗實錄》

李敬妃的來歷相當神祕,她的家世、生年等一概未知,她最早出現在史料記載之中是在萬曆二十二年,她在十月誕育了皇六子朱常潤,十一月與端嬪一同被冊封爲妃。在現有史料中明確記載,周氏封妃前的地位是端嬪,而沒有寫李氏的任何封號,也就是說李氏是由沒有任何位分的宮人直接被冊封爲敬妃的。根據皇長子生母王恭妃的冊封情況其實也可以印證這一點。換句話說,李氏應該也是宮女出身。

李敬妃很是深受明神宗的寵愛,但她死後留下怎樣的謎團?

雖然同是宮女封妃,但意義決然不同,王氏封妃是因爲她所生之子乃是皇長子,又有慈聖皇太后的壓力,萬曆帝不得不封她爲妃,李氏則不同,此時的後宮已經有了好幾位皇子,皇六子的出生並沒有特別的意義。與敬妃同時冊封的周端妃也能證明敬妃的殊寵,周氏當年與鄭貴妃同爲九嬪之一,這麼多年了,即使誕育了皇五子朱常浩,朱翊鈞也沒有任何表示,這次與李敬妃同時冊封,沒準還是搭了敬妃的順風車。

始貴妃李氏寵亞於鄭氏。—萬斯同《明史稿》

李敬妃的異軍突起讓原本一家獨大的萬曆後宮平添了許多變數,原本靜謐的鹹福宮也變得喧囂熱鬧起來。盛寵長達十數年的鄭貴妃終於有了一個強勁的對手。三年後,李敬妃再次生育,誕育了皇七子朱常瀛,接連生育二子,李敬妃的恩寵自然是不淺,眼瞧着萬曆帝要再次加封敬妃,恰在此時,生育僅僅十一天的李敬妃突然薨逝。

敬妃李氏薨逝,傳旨封爲皇貴妃,禮儀照世廟皇貴妃沈氏例行,營葬吉地禮部請遣官於天壽山悼陵左右相擇。—《明神宗實錄》

李敬妃的薨逝讓萬曆帝十分悲痛,他當即傳詔追封李氏爲皇貴妃,一應大禮均照嘉靖帝的沈皇貴妃例行,並命禮部前往天壽山選一塊風水寶地來安葬愛妃。禮部恭上李氏的諡號爲恭恪惠榮和靖,其中第六字“靖”有的史書記載爲“靜”,很有可能是爲了避諱明光宗生母王氏追封爲皇后時的諡號“孝靖”,故而才改爲“靜”字。

一向吝嗇的朱翊鈞還特意褒獎了爲李氏題寫銘旌、壙志的輔臣,還賜下了銀、鈔,這對萬曆帝來說並不常見,可見萬曆帝對李敬妃的寵愛,也足見這些輔臣辦事用心,讓痛失愛妃的朱翊鈞稍有安慰。

李敬妃很是深受明神宗的寵愛,但她死後留下怎樣的謎團? 第2張

大學士張位、沈一貫題本:今日司禮監陳矩到閣,發下禮本,爲傳奉事,內議皇貴妃李氏營葬。口傳聖諭:“皇貴妃李氏伺候敬謹,誕生皇子,準葬於壽宮右穴,內閣議擬裏看此。”—《萬曆帝起居注》

可對於萬曆帝來說,這一切還不夠,就在萬曆帝下旨在天壽山爲皇貴妃選吉地兩天後,他突然改變心意,他想把愛妃葬入自己的皇陵地宮右室,還傳旨內閣商議此事。

此事絕不簡單,明朝以左爲尊,左室乃是皇后千秋後所葬之地,右室應葬之人地位僅次於皇后,如果皇帝沒有繼後,就應該把儲君生母葬入。此時的王皇后活得好好的,左室自然是她去世後應葬之處,而萬曆帝至今仍未建儲,他心儀的儲君是皇三子朱常洵,而按禮而言,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那麼有資格葬在右室的應該是王恭妃,或者萬曆帝心中的鄭貴妃,怎麼就輪到李敬妃了。

其實,當初明英宗的劉敬妃去世,朱祁鎮也給兒子朱見深留下遺旨,命錢皇后千秋後,與劉敬妃同葬入自己的皇陵地宮,甚至都沒有想到朱見深的生母周氏, 此事因不合禮制,且有周太后的阻撓並未成行。萬曆帝如今想辦此事自然也不容易,羣臣出言阻止,一說不合祖制,二說沒有先例,弄得萬曆帝也只能在天壽山另選吉地了。

由此可見,李敬妃在這段時間是極得萬曆帝寵愛的,從下旨讓敬妃葬入皇陵地宮的風波來看,這段時間李敬妃的恩寵甚至超過了鄭貴妃,聯繫史料中關於李敬妃的死亡謎案,更讓人覺得甚爲可疑。

明代官方對外只說李敬妃薨,一般來說,沒有說特意說因何而薨,就是指正常死亡或病逝,以李敬妃由宮女晉封才三年推斷,她年齡不會很大,至多應也不超過三十歲,這很明顯不會是壽終正寢,如果她不是因爲外力致死,死於產後併發症的可能是極大的。當然,這是先假設她是非外力死亡做出的推測,史書上可不這麼認爲。

始貴妃李氏寵亞於鄭氏,鄭氏因其疾,使御藥房內監張明縱藥陰殺之。—《明史稿后妃傳》

明遺民萬斯同曾參與清朝官修《明史》的修撰,編修成《明史稿》一書,最終定本的《明史》正是在此書的基礎上修撰而成,《明史稿》中明確指出,李敬妃就是死於鄭貴妃之手,鄭貴妃利用了李敬妃的產後之疾,命人用藥暗害,這很符合犯罪動機驅動犯罪的推理。

李敬妃很是深受明神宗的寵愛,但她死後留下怎樣的謎團? 第3張

試想,李敬妃之死,最大的受益者不就是被分寵的鄭貴妃嗎,從李敬妃死後萬曆帝對她的態度來看,這個動機是成立的,而除了鄭貴妃外,其實後宮之中還有一位受益者。

所生兩皇子,派與中宮王老孃娘爲慈母,共育鹹福宮。—劉若愚《酌中志》

李敬妃之死的另一位受益者就是王皇后。衆所周知,王皇后無子,只有一個女兒,故而王皇后常年受制於鄭貴妃,而李敬妃一死,她的兩個兒子皆歸於王皇后撫養,當然,妃嬪離世,沒有兒子的皇后撫養妃嬪的孩子這是很正常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王皇后並非沒有嫌疑。

不過,王皇后之後的種種作爲似乎洗清了這一嫌疑,她處處幫扶皇長子朱常洛,並沒有因爲皇六子、皇七子是她的養子就爲他們爭儲。不僅如此,從常理推斷,後宮嬪妃百花爭豔遠勝於一枝獨秀,對於位列中宮的皇后更是如此,李敬妃的崛起是王皇后樂見其成的,多少年了,終於有人能夠制衡鄭貴妃,王皇后即使想霸佔李敬妃的孩子也不會想失去制衡鄭貴妃的人,何況她是中宮皇后,如果提出想撫養李敬妃的一個孩子,萬曆帝應該也不會拒絕,不必用這種激烈手段,得不償失。

那麼,最大的嫌疑還是落在了鄭貴妃身上。

很多人認爲,萬斯同其人對鄭貴妃是有很大成見的,當然,這怪不得萬斯同。萬斯同的老師是一代名士黃宗羲,其父黃尊素乃是東林後七君子之一,東林黨在萬曆末期和泰、天、崇三朝影響深遠,而因爲國本之爭和明末三案,東林黨對鄭貴妃可以說是毫無好感,萬斯同受到老師的影響,自然對她有很深的成見,故而他雖然言之鑿鑿,但並不能輕易認爲就是鄭貴妃害死了李敬妃。清朝官修《明史》最終也刪去了這一句。

神廟貴妃李娘娘有疾,鄭娘娘名下太監張明,醫治不效薨逝。—劉若愚《酌中志》

萬曆二十九年,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因感異夢而自施宮刑,入宮後跟隨司禮監大太監陳矩,他在崇禎年間寫了一本記述宮廷見聞的史書,名曰《酌中志》,他就是劉若愚,這本史書意義非常,他以一個十分鮮見的角度記述歷史,而且是外界知之甚少的宮廷史。

李敬妃很是深受明神宗的寵愛,但她死後留下怎樣的謎團? 第4張

根據劉若愚的個人經歷,他的確應該知道很多宮廷見聞,所以,他記述李敬妃是因病醫治無效而死,可信度相當高。但是,他也指出,這個給李敬妃醫治的御藥房內監張明是鄭貴妃的手下,而且,他以一種十分隱晦的手法在這句話之後寫到:

彼時積言有如淳如衍之事,自此鄭娘娘無有與分寵者矣。—劉若愚《酌中志》

這句話中的淳于衍就是當年霍光的夫人霍顯派去陰害許皇后的人,所謂“淳于衍之事”指的是借病人疾,以醫治爲名暗害之,不過劉若愚記述十分謹慎,只說當時很多人都說李敬妃就像漢代的許皇后,而張明就是明朝的淳于衍,那明朝的霍顯不也就一目瞭然了。然後,劉若愚接着又說了句,自此後再也沒有人和鄭貴妃分寵了,上下兩句話結合起來就發現很奇怪,劉若愚到底是幫鄭貴妃開脫,還是說就是她所害呢?這似乎只能讓各位文友自己判斷了。

李敬妃逝世後,王皇后將兩位皇子悉心教養,一位受封爲惠王,一位受封爲桂王,在崇禎帝朱由檢被大順軍攻破北京,自盡景山後,在江南的諸位明朝藩王就開始了羣雄逐鹿,其中桂王朱常瀛的兒子朱由榔也得以在廣東建國,他追封已經逝世將近半個世紀的祖母爲孝敬太皇太后,這可能是李敬妃怎麼也想不到的。

李敬妃的前面大半人生成謎,有記載的歷史只有三年,但是她卻爲明朝留下了一個火種,這讓明朝在南方又延續了十數年的生命,這也算是一世傳奇了,幾百年過去,天壽山上的皇貴妃墓尤在,無言地傾訴着李敬妃曾經的榮光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