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近代名人 > 揭祕:曾國藩原來是一個“月光族” 不可思議!

揭祕:曾國藩原來是一個“月光族” 不可思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國藩一生勤儉自持是出了名的,他也沒有像其他官員一樣染上官宦習氣,平日的飲食起居,一直遵守着寒素的家風。這種“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溼鞋”的人,在清代是寥寥無幾的,用民間俗語來形容,他是一個不會混世的主兒。

從《曾國藩家書》中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他不惑之年官居二品時,還是羅鍋上樹——錢缺,家庭開支捉襟見肘,月月見底,手頭拮据,並且還欠了一屁股的外債,這在“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清代倒是有點另類。今天給大家分析一下欠債背後的真相。

曾國藩不惑之年時,可以稱得上一個名副其實的債奴,就是想回老家看看老母親,也是因爲手頭較緊而未成行。道光三十年(1850年)時他40歲,在寫給家人的信中稱:“餘自去歲以來,日日想歸省親,所以不能者,一則京賬將近一千,歸家途費,又需數百,甚難措辦。”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是一分錢急死英雄漢,曾國藩爲難之窘情,不堪言表。探一次家就這麼難,常回家看看更是南柯一夢。

雖然他已是禮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左侍郎,可高官並沒有給他減壓,這些債務依然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可以說,他的不惑之年是在生活窘境中度過的。咸豐二年(1852年)他42歲,得母訃聞,回籍奔喪,他在家書中說:“我出京時,將一切家事,面託毛寄雲年伯,均蒙慨許。此時遭此大變,爾往叩求寄雲伯籌劃一切,必能俯允。現在京寓銀錢,分毫無出,家眷回南路費,人口太多,計須四五百金,求寄雲年伯張羅。”老母親去世了,回家弔孝時,口袋裏一分錢也拿不出來,置辦喪事還要求別人幫忙,他似乎已到了砸鍋賣鐵、舉步維艱的地步了。

揭祕:曾國藩原來是一個“月光族” 不可思議!


回家奔喪途中,他在九江耽擱兩日,收到江西省城奠金(份子錢)1000兩,手握沉甸甸的銀子,第一支出慾望就是還債,他拿出300兩託人捎回京城還債,剩下700兩,以200餘兩在省城還賬,帶400餘兩至家辦葬事。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當時他的腦子裏就只剩下兩個字:還債。

不管怎麼說,曾國藩身爲清朝京城高官而債臺高築,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件,造成他家庭財政出現嚴重赤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他月月花光薪俸、家裏債臺高築的一個最關鍵原因,是他的薪情差、不想貪、反哺家、應酬多。不惑之年的他,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四個弟弟。作爲兒子,他是孝順的,他每年都要從京城給家裏的父母寄去很多生活用品。作爲長兄,他是如父的,對家人關懷備至,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另外,官場的應酬,家族的婚喪嫁娶,父母的生日酒席,都是曾家財政開支的重大壓力,可所有這些又是他樂於辦的事。手頭緊時向外借些銀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咸豐二年(1852年)以後,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已很少再提到借錢的事了,主要的原因是,曾國荃等幾個弟弟都已長大成人,事業有成,家裏光景日益看好,他不需要再爲錢的事發愁了。

揭祕:曾國藩原來是一個“月光族” 不可思議! 第2張

不惑之年的曾國藩,雖居高位,但債臺高築,深究其因,不得不讓人重新認識一下這個“曾剃頭”,他雖然有殺人如麻的可惡之處,但也有高雅脫俗的爲人之道,他節衣縮食爲自己,樂善好施想別人,這也許是他可愛的另一面吧。對於曾國藩這個人,毛澤東的“獨服”、蔣介石的推崇,除了其治國之策外,應該還暗藏崇尚他的處世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