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宮廷野史 > 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名將的處世哲學

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名將的處世哲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成爲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是唐王朝卻因爲一位英雄的橫空出世而得以延續,得以苟延殘喘。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照亮了亂世的渾濁和污穢。他默默無言,以絕世才華、滿腹韜略扭轉乾坤。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稱爲“尚父”的郭子儀。

他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勳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開元年間郭子儀以武舉登第。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任天德軍(今屬內蒙)使,兼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北)太守、朔方(今陝西北部)節度兵馬使。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涿縣)起兵叛唐,玄宗以子儀爲衛尉卿,兼靈武軍(今寧夏靈武南)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詔命率本部軍馬東討安史叛軍,很快收復雲中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陘(今河北屬地)等十餘郡,郭子儀也以功加封御史大夫。

李光弼是營州柳城(今遼寧錦州西)人,以驍勇善戰聞于軍旅,郭子儀和他向有嫌隙,在世人心目中有兩虎不能並存之勢。當天寶十五年叛軍猖獗,中原擾亂,玄宗遍求良將,並以河北(今河北地區)、河東(今山西地區)防務人選徵詢郭子儀的時候,郭子儀立即推薦李光弼堪當此任。在國難當頭之際,郭子儀能秉公心、泯私怨,說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時人許之以高義,得到社會的普遍讚揚。這時,哥舒翰爲叛軍所敗,潼關失守,京城震動,玄宗逃往四川。7月肅宗即位於靈武,身邊只有臨時湊聚的烏合之衆,軍容不整,士氣低落,而盤踞兩京(長安、洛陽)的賊軍,聲勢浩大,氣勢逼人。肅宗詔郭子儀、李光弼率兵勤王,大軍西進靈武,使唐朝臨時首都的人心士氣爲之一振,從此郭子儀的朔方軍成爲唐朝恢復兩京的中堅力量。肅宗即命郭子儀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郭子儀大勝於潼關之後軍威大振,攻克蒲州,收復永豐,自此以後,潼關陝西境內再無安史叛軍的據點。10月郭子儀又大敗安慶緒之軍於陝州(今河南陝縣)之西,安慶緒渡河逃至相州(今河南安陽),郭子儀護衛廣平郡王李豫(後爲代宗皇帝)入洛陽,東都人民夾道歡呼王師歸來,給民心士氣以極大的鼓舞力量。由於軍功卓著,肅宗加封子儀爲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不久郭子儀入朝謝恩,肅宗派御林軍儀仗隊迎於灞橋(今陝西西安市東)之上,肅宗慰撫郭子儀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名將的處世哲學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大敗於邙山,魚朝恩敗退於陝州;河中軍譁變,殺死主帥李國貞;太原軍譁變,殺死節度使。朝廷擔心譁變士兵與叛軍合流,局面無法收拾,若派年輕將領前去彈壓,不孚衆望,沒有權威。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再度起用郭子儀爲朔方、河中、北庭、潞、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軍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絳州(今山西新絳)。是年3月,郭子儀臨危受命,上任前辭別肅宗。此時肅宗已臥病不起,無法接見。郭子儀奏請說:“老臣奉命,將戰死於外,不見陛下,死不能瞑目啊!”他心繫肅宗,忠於唐室,仍如往昔。肅宗召他至病榻之前,泣謂郭子儀說:“河東之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郭子儀灑淚而別。郭子儀至絳州住所,第一件事就是擒拿殺害主帥李國貞的賊首王元振等數十人,當衆正法,伸張正氣,遏制邪惡,以示懲誡。太原將領章雲京亦效法郭子儀,擒誅賊首。從此以後,諸鎮官兵軍紀肅然,軍威復振。

上元二年四月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矜擁代宗即位有功,把持朝政,猜忌元老重臣,對郭子儀更加防範,奏請代宗罷郭子儀兵權,召回長安管理肅宗陵墓事務。郭子儀回京後,將肅宗寫給他詔敕20卷,獻給代宗,使其洞察自己報國忠心,以釋猜忌。代宗閱後詔答說:“我不德不明,使大臣產生憂疑之慮,深以爲愧,望勿以爲懷。”時叛軍首領史朝義尚盤踞洛陽,朝廷派雍王李適爲元帥率師征討。代宗欲以郭子儀爲副帥,恰值魚朝恩、程元振殺大臣裴茂等人,擾亂朝政,郭子儀之任命也就擱置起來。

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陷涇州,刺史高暉被俘投敵,引賊深入京畿,劫掠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今陝西武功東),逼近京師。代宗無計可施,再次啓用郭子儀,出鎮咸陽。上次罷職,舊部散失殆盡,這次受命出征,只訪求到舊部20人。沒有戰馬,只得借用農民耕田牲畜以代。郭子儀趕赴咸陽之日,蕃軍已渡渭水,代宗避難陝州(今河南陝縣),蕃軍進駐長安,扶持李承宏爲兒皇帝。這次兵難,朝野皆咎責宦官程元振,程懼,不敢還京,挾天子遷都洛陽。郭子儀上表懇請還都,以安定天下。十一月代宗還京,賜郭子儀鐵券以記功,並圖形於凌煙閣以彰其忠義。

吐蕃之難方平,叛將僕固懷恩於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十月又引吐蕃、回紇、党項聯軍數十萬南下,郭子儀出鎮奉天(陝西乾縣),堅壁以待,賊軍不戰而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僕固懷恩又誘引葉蕃、回紇、党項、羌、渾等蕃兵及山賊30萬賊兵南下,天子親征,急召郭子儀屯兵涇陽,以1萬人抗擊30萬之衆,被賊軍圍困數重。郭子儀命李國臣、高升二將拒其東,魏楚玉擋其南,陳回光擋其西,朱元琮擋其北,郭子儀本人率甲騎2000出沒於前後左右,以爲疑兵。胡人見而問唐軍:“此是誰?”答稱:“郭令公也。”回紇將驚道:“令公尚存?”回答說:“正率衆將抗敵。”回紇道:“僕固懷恩妄稱令公已亡。既健在,能見之否?”郭子儀免去盔甲,布衣以出。回紇衆將大驚,伏地請罪。郭子儀以酒相待約盟而散,終於化解了危機。

郭子儀作爲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之一,最獨特最值得後人效仿之處,不是他的兵法和戰績,而是他爲人處事的方式。不戰而屈人之兵,正是他的高妙處。

《太平廣記》中評價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終始人倫之盛無缺焉。”翻翻歷史書,我們就會知道,一個人要想權傾天下而滿朝不忌恨,功蓋羣臣而君主不猜疑,有多麼大的難度!數千年曆史也只郭子儀完滿地做到了這一點。

郭子儀善於化解敵意,辛酸事往肚裏咽,能忍常人所不能忍。郭子儀對皇帝至忠至誠,賞罰必信。遭到皇帝寵臣程元振、魚朝恩的詆譭時,他在皇帝詔書下達時立即回朝,沒有絲毫懷疑猶豫,所以讒言總是不能成功。

在郭子儀帶兵破吐蕃、靈州時,宦官魚朝恩派人挖掘他父親的墳墓,地方官沒有能夠捉到盜墓的人。郭子儀從涇陽回朝進見皇帝,朝廷內外都擔心發生事變。君臣見面時,皇帝告訴郭子儀這件事,郭子儀沒有怒髮衝冠,他流着淚說:“我帶兵多年,都不能禁止士兵盜掘墳墓。如今有人掘我先父的墓,這是老天的報應。我沒有什麼可埋怨的。”

又一次,魚朝恩約郭子儀至軍中清點兵器,將軍元載派人告訴他,軍中的氣氛可能對郭子儀不利,最好多帶一些人去,以防不測。郭子儀沒有接受他的建議,只帶領十來個家僮前往。魚朝恩見到後問郭子儀爲什麼敢只帶這麼少的人,郭子儀說明了情況。朝恩非常慚愧,流着淚對郭子儀說:“如果您不是我應該敬佩的長者和君子,怎麼可能這樣做呢?”

安史之亂後,降將田承嗣割據魏州,他爲人狠毒,目中無人,不聽朝廷號令。郭子儀所派的使者到達魏州時,田承嗣卻向西跪拜,並指着膝蓋對使者說:“這膝蓋好久沒有下跪了,今日卻爲郭令公屈膝。”

郭子儀帶兵多年,從他手下提拔起來的將領有數十人,這些人大多被封爲王侯。郭子儀卻能使他們同進退,如同指揮士兵一樣。

郭子儀的府宅占親仁裏的四分之一,中間通到永巷,家中有三千人出出進進,但無人知道他的居處。唐代宗從不當面稱呼他的名字。他的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顯貴,各房孫子加在一起多達幾十個,他不能全部認識。到請安時,只好點頭示意。郭子儀富貴一生,榮華一世,作爲一個臣子,他已經做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繼位,郭子儀被尊爲尚父,加封太尉兼中書令,其餘的職務都不再擔任。食邑達到二千戶,政府每年發給1500百人的糧食,200匹馬的草料。兩年後,郭子儀生了重病,皇帝派人前去看往,郭子儀已不能活動,只能點頭謝恩,不久去世,享年85歲。皇帝宣佈停止上朝5天,令羣臣前往郭府弔唁,喪葬費用均自國庫支取。郭子儀被安葬在唐肅宗陵墓旁邊,安葬之時,皇帝與文武百官一同痛哭流涕,賜諡號“忠武”。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