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郭子儀一生立功無數,平定安史之亂,權傾天下而朝不忌

郭子儀一生立功無數,平定安史之亂,權傾天下而朝不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率軍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失地,有再造唐室江山之功,他一生赤誠報國,卻從不擁兵自重,令皇帝深深倚重,他爲人寬厚,令朝野感佩,連敵人都對其心服口服。郭子儀的爲臣之道成爲古今稱頌的一個傳奇。

再造江山之功

武則天神功元年(697),郭子儀生於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其父郭敬之歷任綏、渭、桂、壽、灑五州剌史,贈太保,逝後被追封爲祁國公。

郭子儀一生立功無數,平定安史之亂,權傾天下而朝不忌

郭子儀自幼習武,熟讀兵書,早年間以武舉登第,補爲左衛長史(皇帝禁軍中的幕僚)。此後,他因屢立戰功,多次被提升。

唐玄宗天寶八載(749),郭子儀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大將軍,五年後又改封爲天德軍使,兼任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天寶十四載(755),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慌忙任命郭子儀爲衛尉卿,令他率軍平叛。年近60的郭子儀迅速披掛上陣,率軍出單于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收復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等地,爲官軍進軍河北掃清了道路。

後來,他又與名將李光弼率10萬大軍,在九門城(今河北藁城)、嘉山(今河北定縣)等地大戰史思明,殺敵數萬人,獲得全勝。

同年,潼關失守後,唐玄宗倉促逃往成都。其後,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南)即位,是爲肅宗。

唐肅宗即位後,重新部署軍事力量平叛,任命郭子儀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依舊兼任朔方軍節度使。至德二載(757)九月,唐肅宗向回紇借兵15萬,以自己的兒子李俶爲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爲副元帥,出兵收復兩京(長安和洛陽)。

臨行前,肅宗對郭子儀說,事情成敗,在此一舉。郭子儀則說:“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在郭子儀的指揮下,唐軍接連收復潼關(今陝西潼關)、陝州(今河南陝縣),然後一舉攻下長安。接着,郭子儀又揮軍東進,與15萬叛軍交戰於新店(今河南郟縣西)。

郭子儀派2000名精銳騎兵打頭陣,命1000名弓箭手設伏,令回紇軍隊從敵軍背後偷襲,自己則率主力大軍迎戰。後來叛軍中伏,腹背受敵,一潰千里。

郭子儀乘勝收復洛陽。消息傳到朝中,唐肅宗欣喜萬分,立即封郭子儀爲代國公。唐肅宗對郭子儀說:“大唐江山雖是朕的,卻是由愛卿再造的啊!”

到了唐代宗時,郭子儀再次被任命爲副元帥,繼續剿滅“安史之亂”的殘餘部隊。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持續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平息。

郭子儀一生立功無數,平定安史之亂,權傾天下而朝不忌 第2張

然而,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同年,吐蕃乘亂攻佔了長安,唐代宗棄都而逃。郭子儀臨危受命,率兵聲東擊西,使吐蕃軍隊陣腳大亂。他又在長安城中安插內應,裏應外合,僅用15天便擊退了吐蕃軍隊,收復長安。

不久,唐朝將領僕固懷恩舉兵叛亂,聯合回紇、吐蕃軍隊攻打長安。郭子儀派兵守城,但不出擊。他對將士們說:“這些叛軍以前都是我的部下,如果速戰會激發他們的鬥志,而拖延則會讓他們無心戀戰。”果然,叛軍不久便潰散而退。

廣德二年(764)僕固懷恩聯合回紇、吐蕃等30萬大軍捲土重來,又攻到長安城下。唐代宗急忙將郭子儀從河中召回,抵禦賊兵。郭子儀深知只有爭取與回紇結盟,重點打擊吐蕃,才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於是決定親自前去遊說回紇軍。

郭子儀以68歲高齡單騎赴回營,既不穿盔甲也不帶武器。回紇將領見狀連忙上前迎接。 郭子儀與回紇將領暢敘“安史之亂”時並肩作戰的情誼,終於令回紇與唐朝聯盟,粉碎了僕固懷恩的陰謀。

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功高難免震主,何況郭子儀手握重兵,威名遠揚。

郭子儀之所以能做到“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一是因爲他忠心耿耿,每當國家遇到戰事,便一馬當先,即便到了七八十歲高齡也是如此;二是因爲他謙遜謹慎,從不居功自傲,無論手握重兵還是身在前線,只要皇帝召他回朝,從未延遲或推脫;三是因爲他寬厚大度,即使皇帝對他猜忌打壓,仍然全力效忠。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郭子儀與九位節度使共同討伐“安史之亂”的叛軍,由唐肅宗寵信的宦官魚朝恩統一節制。

魚朝恩不懂兵法,指揮失當,使唐軍在這場戰役中慘敗,回朝後卻將責任全部推到郭子儀身上。唐肅宗信以爲真,便削弱了郭子儀的兵權。

後來,河東發生叛亂,朝中無將,唐肅宗只得起用郭子儀。郭子儀接到命令後立即整軍待發。不久,唐肅宗病重,不見朝臣,唯獨召見了郭子儀,並吩咐說:“河東的戰事,都依仗愛卿之力了……” 郭子儀痛哭流涕,連聲應允。

郭子儀一生立功無數,平定安史之亂,權傾天下而朝不忌 第3張

唐代宗即位後,對功高位重的郭子儀有些心存忌憚,加之朝臣挑撥離間,便罷免了郭子儀的副元帥之職,派他去督造皇陵。後來,朝廷需要剿滅“安史之亂”殘部,便召郭子儀回京,重新任命他爲副元帥。

郭子儀毫無怨言,立即趕赴沙場。不久,吐蕃叛亂,郭子儀接到平叛命令時,手中只有20多名騎兵。但他仍然立即驅兵趕往長安,一路上收集散兵4000餘人,最終與各路兵馬會合。

郭子儀率兵打敗吐蕃後,唐代宗不敢回長安,決定將洛陽作爲國都。郭子儀便上疏說:“長安的地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近來被吐蕃侵犯,是因爲軍隊不精,政務荒廢。陛下若憂慮長安遭到掠奪後物資匱乏,只要組織重建,安撫百姓,訓練軍隊,不出一個月就會有起色。”

唐代宗看到郭子儀的上疏,感慨地說:“郭愛卿對國家一片公心,功在社稷,朕要及早回到長安。”唐代宗回京後,親自下車扶起叩拜在地的郭子儀。其後,唐代宗又賜給郭子儀免死牌,並在凌煙閣爲郭子儀畫像,以表彰其功績。

唐德宗更是尊郭子儀爲“尚父”,禮敬有加。建中二年(公元781年),85歲的郭子儀病逝,唐德宗廢朝五日,悲痛哀悼,還親自爲他的遺體送行。

權傾天下而朝不忌

郭子儀深受皇帝倚重,卻不爲朝臣所忌,這是因爲他爲人仁厚,素來與人爲善。與郭子儀齊名的將領李光弼曾經對郭子儀心有不服。

郭子儀一生立功無數,平定安史之亂,權傾天下而朝不忌 第4張

“安史之亂”爆發後,朝廷要選一名將領出任河北節度使,郭子儀出於公心推薦了李光弼。李光弼以爲郭子儀有意讓自己去送死,便憤憤地說:“我死後,請你不要加害我的家人可以嗎?”

郭子儀真誠地說:“我推舉將軍,完全是因爲將軍的才能。如今國難當頭,我怎麼會藉此報私仇呢?” 李光弼聽後萬分慚愧,便與郭子儀盡釋前嫌。

唐代宗時,宦官魚朝恩處處與郭子儀作對。有一次,魚朝恩邀請郭子儀一同出遊,郭子儀的家人都勸他不要去,郭子儀卻說:“我是大唐臣子,如果他沒有得到陛下的命令,怎麼會加害我?如果他手握陛下的密令,我就更不能不去。”

於是,他沒帶一兵一卒,孤身一人去見魚朝恩。魚朝恩見到郭子儀驚訝地問:“你怎麼就這麼來了?”郭子儀便將有關魚朝恩要加害自己的流言如實相告,並說自己不會相信這些。魚朝恩流着淚說:“您如此相信我,真不愧爲德高望重的長者。”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郭子儀的祖墳被盜,朝臣紛紛猜測是何人所爲。然而,郭子儀卻主動上表說:“臣常年率兵征戰,殺戮了很多人的父兄。如今臣的祖墳被盜,是上天對臣的責罰啊!臣該好好反思自己的罪行。”滿朝文武聽後無不感佩郭子儀的氣度和胸懷。

郭子儀一生立功無數,平定安史之亂,權傾天下而朝不忌 第5張

郭子儀不僅獲得朝臣的稱譽,還深受曾與之交戰的敵兵的敬重。回紇人常稱他爲“郭令公"、“神人”,“安史之亂”的叛軍部將也有很多聽命於他,後來歸降到他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