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光弼爲平定安史之亂做出很大貢獻,爲何郭子儀的名氣反而比他大?

李光弼爲平定安史之亂做出很大貢獻,爲何郭子儀的名氣反而比他大?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平定過程中,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三人功勞最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戰爭初期,郭子儀率軍光復兩京;戰爭中期,李光弼與叛軍對峙與洛陽、河陽一線;戰爭後期,僕固懷恩作爲統帥發動了反攻,結束了歷時八年的叛亂。

從整個過程來看,貌似李光弼並沒有什麼出色的戰績。其實這是人們對戰爭的誤解,大家往往被戰爭所帶來的熱血與激情所感染,而真正贏得戰爭勝利的其實是忍耐與煎熬。

至德二載(757)元月,是戰爭最爲艱難的一個時期,正處於躊躇滿志之時的安祿山四面出擊,擴大地盤。命手下大將史思明率十萬大軍進攻太原。此時鎮守太原的,正是臨危受命的李光弼,而他的手中,只有不滿一萬軍隊。

就靠着這一萬軍隊,李光弼不但成功守住,還打退了史思明,並且殲敵七萬。這一戰,極大鼓舞了處在低潮之中的大唐軍民。

乾元二年(759),唐軍鄴城大敗,郭子儀替宦官魚朝恩背了黑鍋,被削去了兵權,李光弼成爲唐軍實質上的統帥。之後,他率領唐軍與史思明在河陽對峙二年多,極大消磨了叛軍的實力與銳氣,爲之後的反攻奠定了基礎。

李光弼爲平定安史之亂做出很大貢獻,爲何郭子儀的名氣反而比他大?

從這些功勞來看,李光弼可謂居功至偉,《新唐書·李光弼傳》將他的戰功推爲“中興第一”,其實也不爲過。

然而,李光弼雖然立下了無數軍功,爲何郭子儀的名氣卻比他大得多?

其實,能夠流芳百世,在歷史中贏得過人的名氣,單單靠軍功是不夠的。

鄴城之戰,宦官魚朝恩外行領導內行,純粹瞎指揮,使大唐六十萬大軍狼狽不堪。而魚朝恩卻將所有的責任推到了郭子儀的頭上,對此,郭子儀毫無怨言,默默地背上了黑鍋。因爲他明白,不是魚朝恩與自己有仇,而是他的功高震主,已經不爲皇帝所容。此後的郭子儀,安心過起了寓公生活。

廣德元年(763),吐蕃二十萬大軍威脅長安,當時朝廷重兵還在掃除安史之亂的遺留問題,長安近乎空城。那一年,郭子儀已是六十七歲的老將,然而官場的鬥爭與皇帝的猜忌並沒有磨滅他匡扶社稷,爲國爲民的信念。早已成爲光桿司令的他,依然率領二十名親兵踏上了保家衛國的征程。

李光弼爲平定安史之亂做出很大貢獻,爲何郭子儀的名氣反而比他大? 第2張

隨後,靠着臨時召集的四千兵馬,以一招虛張聲勢,嚇退了吐蕃二十萬大軍。

而此時的李光弼,手握重兵卻觀望不前,面對皇帝的急詔,卻徘徊不進。因爲李光弼怕了,宦官的讒言令他心有餘悸,皇帝的猜忌使他心灰意冷。

廣德二年,平叛的大功臣,郭子儀曾經忠誠的下屬僕固懷恩,因受不了皇帝無休無止的猜忌,終於起兵造反。老將郭子儀再一次踏上了征程。

僕固懷恩久經沙場,與回紇、吐蕃都有極深的淵源,掀起了巨大的風浪。如果不是意外的去世,對於大唐的打擊一點不會比安祿山小。

郭子儀一個下屬都能掀起如此大的風浪,那麼以郭子儀的號召力,振臂一呼,將是個怎樣的局面呢?怪不得唐代宗對自己的女兒,郭子儀的兒媳婦昇平公主說:“郭令公如果想當皇帝,這天下還能是我們家的!”

李光弼爲平定安史之亂做出很大貢獻,爲何郭子儀的名氣反而比他大? 第3張

那麼,面對皇帝的猜忌,郭子儀就沒有心寒?面對天下的誘惑,郭子儀就沒有心動?

佛經有言:“智乃是非抉擇,慧乃取捨定奪。”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面對猜忌,李光弼在反與不反之間猶豫不決,最後鬱鬱而終;僕固海恩以及李懷光則選擇了反叛。而郭子儀則憑着永不會滅一腔熱血,選擇了“忠君愛國”這一在那個時代最爲崇高信仰。

有這樣一件趣事:郭子儀在京城的府邸門戶大開,只有願意,任何人都可進府一日遊,甚至有人看見他伺候夫人與女兒洗漱。一時之間,此事在整個京城傳爲笑談。

兒子們臉上掛不住,來問父親緣由。郭子儀說:“我們家光伺候的下人就有數千,難免引起大家的眼紅與懷疑。如果府門緊閉,肯定有人構陷;府門打開,則證明我心底無私,沒有不臣之心。”

這件事郭子儀的辦法固然高明,但如此舉動的前提,便是真正的心底無私。

所以,郭子儀之所以流傳千古,並不是因爲他比李光弼會打仗;比僕固懷恩會當官,而靠的是他那永不熄滅的一腔熱血與堅定的信念。